当2009年柯达停止生产其代表性胶卷Kodachrome时,他们将最后一卷胶片给了摄影师史蒂夫•麦柯里(Steve McCurry),这一“偏爱”之举可能比麦柯里简历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奖项,更能说明他的“江湖地位”。 或许,麦柯里已经被人谈论得太多。他为《国家地理》拍摄的知名作品《阿富汗女孩》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中频繁出现。人们称赞他照片中的那份光彩陆离;诧异于他那奇险的战地经历;佩服他在挖掘世界各地重大题材时的敏锐眼光……被这些光环笼罩的麦柯里写下自传——《珍藏麦柯里:深藏在照片背后的故事》,书中他首次向读者讲述了他摄影生涯中去过的最重要的几个地方——他所有成就的起点。从今天起,小编将陆续为大家介绍麦柯里摄影生涯中的3座里程碑,一起品味麦柯里那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 深入战地:摄影生涯的转折1979年,在不断恶化的安全局势下,苏联军队进入阿富汗,协助阿富汗政府镇压受美国支持的圣战组织(Mujahideen)的叛乱,麦柯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穿上长袍装扮成当地人,在革命派向导的带领下从吉德拉尔(Chitral,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偷偷进入阿富汗。 “当我乔装打扮离开巴基斯坦,打算偷偷进入阿富汗的时候,我处在一种又恐惧又兴奋的情绪中,那里没有真正可以同外界沟通的通讯手段。”麦柯里写道:“我的所有财产就是一只塑料杯子,一把瑞士军刀,2台相机,4只镜头,一包胶卷和一些花生米。” 那时麦柯里还没有成为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也没有出版过什么画册,只不过是一个为一些小杂志提供照片换取旅费的无名小卒。他花了3周时间跟带他入境的阿富汗同伴相处。由于语言不通,他就靠手语与阿富汗境内奔波的战士们建立了友好关系。 “我跟着不同的圣战组织成员和民兵队伍。我们通常都是赶夜路,以免被苏联的直升机发现。有时候我们一晚上会步行30英里,靠茶和面包充饥。”同战士们相处的几周时间里,麦柯里拍摄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点滴,留下数百张照片。他注意捕捉人物的眼睛,在这些早期作品中,人物的眼神中都充满了浓烈的豪情,因为他们决心要打一场持久战。10年之后,当1989年苏联撤出阿富汗时,累计约有100万阿富汗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500多万人流离失所。 在第一次来到阿富汗时,为了以防万一,麦柯里将拍好的胶片缝进衣服里,将未曝光的胶卷放在相机包里摆摆样子,将照片一点点带回美国。当他首次在《纽约时报》上发表当时最早记录阿富汗国内冲突的一组作品后,《时代周刊》的编辑意识到了这位尚未成名的摄影师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 1980年,麦柯里受邀为《时代周刊》执行拍摄任务,再次返回阿富汗。“前往阿富汗是有很大风险的,有时晚上在军营睡觉,炸弹就在营地几百英尺以外的地方爆炸,气浪将窗玻璃都震碎了;我还多次被人持枪抢劫,在检查站被武装人员开枪击中所乘坐的汽车……” 可能所有的战地摄影师都有那么一点“丧心病狂”,尽管与死神擦身而过,却将如此经历看成自己的“福地”。在之后几年里,麦柯里为美国《国家地理》、全美广播公司等新闻媒体拍摄项目,多次返回阿富汗。如果超越新闻属性来看待他在阿富汗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尤其是肖像作品显示出一种难以企及的深度和真实感。随着这些照片的发表,麦柯里也成为一名著名的纪实摄影师,这些照片让他在1980年获得了罗伯特•卡帕摄影奖金奖,该奖项旨在奖励“已经发表的最佳海外摄影报道,而报道本身需要超常的勇气和进取心”。同时,麦柯里也在阿富汗的拍摄经历中形成了强有力的“抒情风格”,并奠定了他未来数年的发展方向,即他自己所说的:“我力图用单张照片在人们的记忆中打下烙印。”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53 , Processed in 0.07017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