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现在最先进的数码相机,仍无法超越底片的一些功能。科技的进步是在用性价比取代质感,表面上人们对于结果的获取更加简单容易,但我们得到的越多,抛弃得越快。”
马楠感受过底片富有层次感的细节,因此不想给自己留一份遗憾。 他首先开始解决一些前期的技术问题,买来不曾使用的大尺幅相机,但比起十几万的机器成本,更让他头痛的是场地和暗房的问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方家胡同找到了一间合适的工作室。 为了能最极限地呈现画质,他选择了8X10的底片。所谓大画幅,顾名思义,就是底片的尺寸很大。 大到什么程度?过去家用的135相机的底片尺寸是36*24mm,而大画幅的8X10底片尺寸是200*250mm,只比A4纸略小一点。 “底片越大,能记录的细节就越多,层次也就越细腻。就像咖啡师寻觅咖啡豆一样,底片就是摄影师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原料。” 而大尺幅在呈现非比寻常的细节的同时,也同样意味着诸多不便。 为了保证100%还原,他摈弃了目前流行的“数字中间片”,而采用传统的底片转印工艺。 这意味着从最初的拍摄,到中间的冲洗、晾干、保存的所有环节,都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 “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灰尘或一条细细的划痕,都几乎是致命的,每个环节只有一次机会。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过于极端和残酷,但这像极了真实的生命过程——一切都没办法重来。” 取景框取景,对焦好之后摄影师将胶片小心翼翼夹入取景框,被拍摄对象同样不轻松,需要纹丝不动,才能保证不失焦。 每次拍摄只能放一张胶片,摄影师无法连续按快门,因此什么时候按下,就成了“决定性的瞬间”。 大画幅拍摄的操作流程包括:收光圈—关闭快门—装片夹—拉开片夹闸刀—曝光—收起快门闸刀—拆片夹七个步骤,稍不留神就会导致拍摄失败。 拍完之后还决不修片,“不修片,不是想标榜特立独行,只是因为,我不愿为了掩盖那些所谓的不完美,而损失掉底片上那些神秘的银离子通过梦幻质变而为我们创造的奇迹。” 也正因如此,拍摄本身成了一项仪式,它向人传达出庄严的氛围,而这,似乎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 即便是一卷卫生纸,在大画幅底片拍摄和手工银盐冲印的结合下,也具有丰富的灰阶,明暗之间并非形成强烈对比,而是形成柔和的过渡。 说起大画幅繁复的拍摄经历,让马楠回忆起在泰国短暂的修禅经历。 年轻的僧人只教他一件事:走路。 一开始,**只把走路分解成抬脚和迈步两个步骤,等马楠练习得差不多的时候,便把动作分解为抬脚、迈步、落脚三个步骤。等再练熟了,又增加为四个步骤。步骤分得越多,平衡难度越大,对力量的消耗也越大, “你会意识到,走路这么一件小事,原来是这么困难。”而那位**跟他说,自己曾分五个步骤,行走过上百公里。 “如果走路可以作为一种修行方式的话,拍照和被拍为什么不行呢?” 普通的仙人掌,在大尺幅拍摄的虚实深浅之间,也具有了非凡的层次。 没办法从几百张备选中挑出最好,也没有后期处理修图。“接受不那么完美的自己,留下你本来的样子。流行审美不断改变,外在评价并不重要,只有真实的自己才经得起时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0 07:28 , Processed in 0.01886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