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旅行家,摄影家陈文杰先生携夫人将自己的足迹拓印在南极和北极,同时,相机将极地的绚丽和生活在那片纯净的天地在的憨态可掬的企鹅,大智如愚的海豹,洁白而骁勇的北极熊,不畏风雪成群的海雀统统地摄入镜头,装满CF卡,带给我们。他近期在温州市图书馆举办了一个“极地摄影”的大型摄影作品展览。让南方人着实地感受到天寒地冻的极地风情,感受到承载我们生命的地球的壮丽,和那一切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两次到展览厅拜读这些鲜活的作品,一幅幅仔仔细细地欣赏。总想透过这些作品读懂作者的思绪,触摸作者的情感,随着作者的画面走进那未知冰雪世界。陈文杰先生不是专业摄影师,却拍摄出极为专业的作品,毫无做作,不加任何修饰,坦坦荡荡地记录着,一种真切感融化在每一幅作品之中。 个子不高的陈文杰先生,酷爱旅行,曾经走过那么多的国家地区,祖国的大地更是被他踏遍。从大自然汲取的正能量,炫美的景色,清泉与阳光给他注入无限的活力。花甲之年的他生龙活虎,充满朝气,好像有一股永远使不完的劲,总是那么乐观,那么笑呵呵的的童真。俩老竟然在极度寒冷的北极跳入冰水中游弋,让一船的中外游客刮目相看而瞠目结舌。在往南极的路上,西风带掀起的巨浪恶涌整整折磨他们两昼夜,但一见到南极大陆他马上变得生龙活虎,端着相机琢磨着拍摄角度,此时此刻他的身心完全溶进南极的那片净土。一门心思地寻找能够倾诉他激动情感的拍摄目标,最大限度让照相机将自己所看到与感受到的记录下来,让照片刻录大自然的脉动。这就是摄影人的最高境界,镜头与情感紧密结合,快门为情愫开启,照片在真真切切的面临中诞生。摄影家如果没有被镜头前的事物所感动,技术技巧无论掌握得怎么多,所得到的照片永远不能感动读者。 因此,摄影必须先观察,再感悟,然后才按快门。 他为了拍摄那凌晨霞光染红南极冰山的照片,花了两天时间在寒风中等待,摸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变化多端的极地时刻表中寻觅到凌晨一时出太阳的规律,将一幅幅让读者眼前一亮的“日照金山”的作品创作成功,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极地的无限魅力,这样的作品在极地摄影史上是少见的。 有人说,陈文杰先生因为“有钱有闲”才能这么潇洒,才能拍出这样别具一格的作品。你只说对了十分之一,完全是一种偏见与误解,是一种狭隘的认知。没错,“有钱有闲”固然重要,但是更需要的是“有心”“专心”“恒心”,陈文杰先生的成就建立在他那颗爱心之中。光看表象不看实质,就永远读不懂陈文杰先生的爱大自然和爱人类的思想情感。这是在本质的东西,如果让你也“有钱有闲”,你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行者,而创作出如此感动人的艺术品,为人类记录下如此这般的瞬间,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添砖添瓦,这样去理解陈文杰先生作品与经历的人,很容易让人想起“狐狸吃不到葡萄”的那个寓言故事。 至今为止能够踏上北极点(北纬90度)的人,在七十亿世界人口中仅仅才不到一万人,而我们温州就有陈文杰,金海帆等近十人,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从他们带回来的作品中我们不仅仅读到了极地之美,更重要的是读到作者的忧患之心。他们亲眼见证了南北极的冰川在地球的温室效应影响下迅速融化消退的事实,陈文杰先生用照片呼吁人们加强环保意识,减排,过低碳生活。他用真实的画面与文字一次次给人类敲响警钟,保护地球,保护极地。因为,极地的冰雪每融化十分之一,全球的海平面就上升7公尺,到那时,温州,上海等一切沿海城市都将沉没于海洋之中,是人类的灭顶之灾,作者在启发我们的忧患意识。 陈文杰先生说,当踏上极地时立刻就感悟到,在大自然中我们人类是那么的渺小。在南极俯下身随便抓一把,那都是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陈冰积雪,而我们人的生命就那么短短的几十年。从这个角度来欣赏他的纯表现冰雪的作品,就不难看出他的用心良苦,给了我们重新认识自我的启迪。读他的作品又让我们读懂生命之珍贵,让我们理解珍惜。 我想,这就是摄影艺术的功能,一名优秀的摄影家不是无病呻吟的庸俗之人,而是充满爱心的观察家;不是用电脑PS拼图的造假者(我们眼下无论生活,食品,药物的假货太多了,唯独大自然还是真实的,我们再用拼图来造假,失望的是我们人类自己)而是真实地纪实人;不是简单的会拍照片,而是有思想,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总是用摄影的语言告诉人们那些感人的故事,给人以向上的力量与智慧。 我看,陈文杰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 2015/3/8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47 , Processed in 0.071804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