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刷屏的,应该是年轻人魏则西之死,以及与此相关的“百度+莆田系”之恶。凡作恶者,决不容姑息,亦必将自毙。 今天,我们先暂时不论这条新闻具体所涉,而是看看另外一个现象,或许会让我们有另外一种思考: 当我们在转发各种靠谱与不靠谱的信息与言论时,已经不太记得我们上一个刷屏对象了,比如:和颐酒店遇袭女生。当初的各种口诛笔伐、痛心疾首、深挖狠掘以及连带产生的各种争论,与今天何其相似。只不过换了一个主题,而时间仅仅过去了不到一个月。 那么,再上一个刷屏对象呢? 不断更新的话题总是迅速地蔓延,又迅速地被覆盖。大量“你不能不知道的幕后信息”不断地被起底,又迅速被遮蔽。“再不看就被删了”的噱头是对信息的饥渴,也是恐慌。在这个信息科技高度发达、公共信息渠道日渐畅通的时代,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安全感,似乎不是在加强而是在弱化。 我们,成了那个玩拼图游戏的人。 Microsoft Live Labs推出的Photosynth软件技术,可以通过整合大众在网络空间上传的图片,生产再利用资源。例如,Flickr.com用户上传了成千上万张自己在巴黎圣母院周围的留影,而Photosynth则将这些图片拼接,整合制作出巴黎圣母院的全景图像。图像中的每一个细节均来自在巴黎圣母院周围留影并上传到网站上的个人。 这就像一场拼图游戏:所有的人手握一张碎片,并成为寻找其它碎片的人。 我们通过铺天盖地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各种媒介信息来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一件事情。也通过上述来表达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意见。貌似一切尽在掌握。但实际上,每一个个体的直接生命体验仅仅维系于自己的那一块拼图碎片,其它则来源于他人的经验、理解与叙述。 于是,虚谬可以与真实置换而不为人所察觉。 正如居伊·德波所说:“在现代生产条件盛行的社会中,曾经直接存在的、鲜活的一切已经全部转化为再现。” 一方面,每一个人都成为社会网络的一分子,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社会网络与社会媒介,甚至我们本身就是一个媒介,以媒介的方式生存并建立关系。我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媒介的一种制造物,而不再是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 就好像我们能从镜子里看到完全一样的自己。他是“真”的,也是“假”的。 有意思的是,景观本身也成为摄影热衷表现的对象。这种现象,并非只是某一类影像的泛滥,它更是一种对象化了的世界观:人们置身于景观之中,人与人之间互为景观,人们习惯以打量景观的方式打量他者。人们在拼图游戏里找到自我,同时,见证彼此的存在。 因而,哪里的真实世界变成简单影像,哪里的简单影像就会变成真实存在,并且会成为催眠一般的力量,成为从众行为有效的推动力。比如,某个新闻会在瞬间达到百万乃至上亿的点击量,尔后,又被迅速证明不过是一条包装得相当好的假新闻。今年春节刷屏的“上海女生到农村男友家过年”及“某东北农村妇女集体卖春”,就是这样。 所以,鲍德里亚会问:“世界还存在吗?” 人们一方面不断挖掘出更多的拼图碎片,另一方面,完整的拼图似乎越来越捉摸不定,甚至面目全非。 正因为如此,拼图游戏还会继续下去,难度还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好玩儿。游戏攻略和破关秘笈,天天都在更新。各种“平台”的出现,都在召唤手握拼图的人,并告诉他们:来这里吧,你会得到更多“拼”的机会! SO,你会玩拼图吗?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会是一种新的专业技能。 你准备好了吗?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0 , Processed in 0.11188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