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乡音,那是萦绕在生命之中的一种旋律; 何谓乡情,那是浇筑在心灵之中的一种惦念; 何谓乡愁,那是焊接在肉身之中的一种情愫。 随着岁月的流失,时代的变迁,乡音渐渐远去,乡情渐渐淡去,唯独乡愁那种刀刻斧琢的情怀永远不能忘怀。 家乡变了,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代替了秦砖汉瓦,茅棚木屋。马路宽了,柏油路大道代替了青石板的小路。车水马龙的轰鸣代替了马车吊铃那悠远的叮叮当当。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代替了昏暗的煤油灯,人们的穿着华丽而张扬,不见了粗布对襟衫的土气。熙熙攘攘的人流改变着当年寂静的胡同小巷…… 大大的“拆”字,一次次抹去童年的记忆,也是这个大大的“拆”字,点燃人们对新生活的渴望之火。 改变是当然,发展是必然。在日新月异的改变中人们重温着乡音,在丢失从前的遗产的触痛中人们浓厚着乡音,在摧枯拉朽的发展中人们读懂乡愁。因为,这一切仅仅存在与人们的记忆中了。 人活着不仅仅需要物资,更需要精神的支撑。哪怕是一声越远的叫卖声、哪怕是回荡山村的牛角号的浑厚、哪怕是吹糖人的师傅的吆喝、哪怕是一次次集市的热闹与喧哗、哪怕是爆米花机开启时的砰然、哪怕是寂寞幽巷三更梆响……呼唤着人们对乡音、乡情和乡愁的记挂,暖宝宝一般贴在胸口,温暖在心的脉动。 总要留点什么吧,别都拆去。这些都是人们心的归宿,爱的沉淀。 不知怎地,我总忆起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016/1/21 凌晨 【我将保存在我的相机里的这些乡韵送给你,我的朋友】 待客的三轮车队 牛角号是卖猪肉的乡音 吹糖人 卖海苔的老人 老裁缝 “灯盏糕” 花盆专卖店 木桶店 制称卖称 自编自卖 玩具小贩 爆米花 酱萝卜 流动卖肉车 酱菜 专营砧板 风车儿 十里香的烤地瓜 农具铺 棉花糖 土郎中 塑料制品地摊 家具市场 制作麦芽糖高手 剃头挑子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09:31 , Processed in 0.073399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