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叫留守 有一种留守叫孤独 有一种孤独叫无奈 有一种无奈叫无怨 有一种无怨叫忍耐 有一种忍耐叫大爱 有一种大爱叫奉献 自古以来孩子长大了,就要远行去闯荡世界。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将孩子拉扯成人,必然地将其托付于社会,让其在世界中发光发热,创造辉煌。这是一种博大胸怀的袒露,是带着心酸与苦涩的大爱。这是无私的奉献,是人类文明与发展的进步。 忠孝古自不能两全,不是孩子不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也不是依门而望的父母两行泪的那种揪心和惦念,“儿行千里母担忧”呀。这种人之常情在大是大非面前显得却是如此单薄与苍白。 每次下乡都会在已经冷冷清清的小村庄中遇到许多留守老人,子女都去外地打工和营生去了,留下老人们厮守在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老屋、老树、被磨得锃光瓦亮的石板路,老人踉踉跄跄穿行在深深的小巷中,拐杖敲击着青石板发出清脆的声响,回荡在小山村,搅拌在狗吠鸡鸣牛叫之中,让人感觉到小村依然有着生气。 我望着一张张老者的面孔,长时间的孤独生活将麻木覆盖在一双双迟疑的眼睛上。老去的身躯总给人有着风烛残年之感,颤抖而无言的嘴角流露出盼望已久的欲望,佝偻的背影让人感受得到那种难以自食其力的困扰,布满血丝的双眼袒露着子夜里思念孩子的泪水浸泡后的肿胀。 我拍摄着,总想留下一些令人感动的情怀,总想将这些父母长者的无奈,告诉更多的人们。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便会体会到老去的艰难,无助的困扰。我曾经问一位卧床久病的老人,为什么不叫孩子们前来照料,老人说:孩子有孩子的难处,放不下手中的活计,再说,就是在身边也改变不了自己的病痛。我读懂了一位老农的崇高,宁肯在自自然然的生命归宿中默然,也不牵连孩子们的前程。 世间没有一位老人不愿意过着儿孙绕膝的日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几乎是每个人的奢望。在发展中的社会,愿望与实际的矛盾困扰着与考验着每一位渐渐老去的人。克服与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阶段,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牺牲与忍耐,克服与付出。“留守老人”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随之诞生的社会现象需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来解决,我们毕竟是发展中的国家。 我曾经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遇见一位长期留守在家中的老人,由于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厨房间的地上,手中依然紧握着被打碎的陶罐柄,草药渣和药汤撒了一地。曾经被我拍摄过的老者,后来我再去山村时,不少的已经离开了人世。不少的老人一直在孤灯的陪伴下,不动声色地,甚至不告诉外地打工的儿孙们,默默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 在永嘉深山中一个叫岩龙的小村庄,古朴而秀丽,村头,高大粗壮的香樟树刻录着村庄的悠久与和谐。遇见一对年过古稀的老夫妇,膝下的几个子女都在城里打工拼搏,二老相依为命,相互照料度过一个个孤独而单调的春夏秋冬。他们唯一的解脱就是盼望,盼望春节的来临,儿孙们归来的那种甜蜜与欢乐。我到他们家时正值深秋,老两口忙前忙后地在晾晒刀豆干,他们告诉我:孩子们最爱吃自己晒的刀豆干了,每年都晒一大批让儿孙们带走。那种流露的自豪感,让我感受得到老人内心世界中的满足与寄托。第二年的夏天,我再去这个小山村时,村里的人告知两位可敬的老人在春天相继去世了。 面对留守老人我能做些什么,又能做些什么?我将他们的形象拍摄下来,一位位鲜活的老者,如同一个个音符,演奏在我们时代的强音,一曲悲壮而激昂的,充满民族气质的,洋溢着大爱美德的交响乐。 2016、6、2 永嘉暨家寨的这位老者,性格开朗,去年去世了。 抽烟或许是缓解思念的好办法。 拥有5个子女的杨大爷,面对标语感叹有加。 75岁的朱大爷,为了生活还上山砍柴, 彝族乡寨的老者 和老伙伴在一起晒晒太阳,侃大山是一种相当惬意的事(大漈村) 闲哉,悠哉。 一片空白 老艄公 望天遐想的时候 乐在其中 “好天气,便出来转转,解解闷。” 企盼 独居的邱大娘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人老了,不中用了”。 有阳光的时候 相依伙伴 家的“主人” 每日三餐 等待 孤独的日子让他变得寡言少语 养儿有头,养孙无底。 莫提当年 86岁的留守老人 “牙掉光了,如今吃饭也不行了” 孤寂的身影 就一个人生活着 冬天的艰难 不知疲惫的母亲 充满故事的老墙 冬天里的依靠 让人难忘的岩龙村里的老夫老妻,一年后相继去世。 就这样一步步地走着…… 总想说当年 父亲 心满意足 林大爷的晚年生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29 , Processed in 0.07311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