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9岁,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的摄影记者,见证解放军进入北平 1951年,进入朝鲜,作为战地记者几乎走遍了整个朝鲜战场 1979年,作品《秋》获新加坡第32届国际摄影展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摄影大赛上获奖 1985年,第一次航拍长白山 如今,87岁的他这样说,“只要能拿动相机,就会一直拍下去……” 11月6日,午后的阳光暖暖地投射到郎琦的书房中,这位已经87岁的老人,翻着自己前几天拍的雪景照片,不时满意地点头。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作品,但每一张都优美动人。 对于做了一辈子摄影记者的郎琦来说,无论是拍摄新闻照片,还是拍摄长白山风光,在他的摄影生涯中都同等重要,因为这是他所钟爱的事业。“没事时翻看这些照片,会让心境开阔。”六十多年来,从解放战争到朝鲜战争,再到后来拍摄长白山美景,都是郎琦对岁月的回忆。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记者,他总是说:“我把拍照片当做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 见证解放军进入北平 “最遗憾的是,由于距离远,没能拍下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交接时的场景” 1946年,19岁的郎琦开始参加工作。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摄影记者,郎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 1948年冬天,郎琦所在部队的宣传队到农安县一个村子里文艺演出。“在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农村,一听说解放军的宣传队来了,农民们非常高兴。”郎琦回忆说,这在当时农村是件大事,十里八村的老百姓都来看节目。尽管天气非常冷,但孩子们穿着棉袄、戴着皮帽,全神贯注地看戏,这让他十分激动。“于是,我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幕。” 六十多年前的相机是苏联产的“卓基”(俄语音译),当时市场上没有望远广角和胶卷,郎琦就用电影胶片,装上暗盒后直接拍摄。用这样的相机,郎琦拍摄了著名的辽西战役。 随着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期,郎琦所在部队在黑山狙击战之后,进入山海关,在平津之间万庄驻军,当时部队练兵随时准备解放北平。至今,郎琦仍然记得当时政治部主任赵平交给他的一个拍摄任务:“郎琦,把绑腿扎上,东北军区叫你去参加北平入城式。” 北平的市民、学生欢迎解放军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郎琦。“我一共拍摄了多少张已经记不清了,最后发表在《人民日报》第一期的《人民画报》上是13张。”郎琦喝了一口水,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似乎想起了什么。 “很可惜的是我拍摄坦克和装甲车的那部分片子,由于相机卡卷,胶卷曝光了。”郎琦说令他最遗憾的是在西直门,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交接时的场景,由于距离远,没能拍下来。 亲历朝鲜战争的残酷 “刚回到祖国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时常出现一种幻觉:飞机在头顶盘旋,自己从车上跳下,躲避飞机的轰炸……”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作为随军记者,郎琦于1951年进入朝鲜。从丹东过鸭绿江,经过新义州,一直到成川。郎琦拍摄了当时在美军炮火摧残下的朝鲜,失去亲人的孩子在战争中艰苦地生活;也用相机见证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民众的亲切关系。当时,郎琦拍下了一组九台县其塔木青年踊跃参军的照片,就刊登在当时47军的《猛进画报》上。无论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还是国内的军民,都能看到这本画报。 郎琦对这场战争有切身感受,“最初,美军为了掌握制空权,由B29、F80、野马式B51组成机群进行轰炸,飞机轰炸封锁破坏了志愿军的运输线,志愿军的吃用、武器弹药都要靠祖国汽车运输供应。朝鲜半岛北部山多、地少,收获的粮食不够吃,朝鲜人民就把草根、树皮捣碎了吃。” 作为记者,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朝鲜战场。战场上,郎琦左臂负伤,心理上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刚回到祖国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时常出现一种幻觉:飞机在头顶盘旋,自己从车上跳下,躲避飞机的轰炸……” 与长白山结下不了情 “作为吉林人,更是吉林的记者,有责任让全国人、全世界认识长白山。” 1953年7月,郎琦因为负伤转业,到《吉林画报》工作。这期间,他拍摄的新闻照片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当时著名的有白城市的《凌晨春灌》,大安县的月亮泡渔场《冬忙》等,真实地记录了农村的生产生活。 1979年秋天,郎琦在长白山拍摄了一张《秋》的照片,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且获得了新加坡第32届国际摄影展金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摄影大赛上获奖。 在郎琦眼中,长白山的9月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如果再把人物加到这美丽的风景中,就会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拍摄《秋》的时候,郎琦和二道白河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了几天,发现在长白山1800公尺海拔的位置,是苔藓带和林海衔接的地方,“这里景色非常好,秋天的杜鹃花是墨绿色的,月季是红色的,还有岳桦,配合上水文站的同志健步登山,再好不过了。” 这张照片在国际上获得金奖之后,郎琦逐渐从新闻摄影向风光摄影转变。 郎琦把自己拍摄的长白山称之为“绝版长白山”。“上世纪60年代的U形峡谷,什么建筑物都没有,没有马路、宾馆、栈道、温泉。”郎琦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攀登长白山非常艰苦,南坡、西坡都没有路,只有北坡有砂石路和石头,每年也只有6月-9月可以上山,其他时间都是被雪覆盖的。“冬天都要徒步去,从现在的山门处往山上爬,三十里路,我们曾走了5个小时。” 1985年,中央民委要出15本反映少数民族的画册,作为吉林省的主编,郎琦首先想到的是长白山。就是在此时,郎琦第一次萌生了对长白山航拍的想法,“以前在长白山都是地面拍摄,无法表现高山湖泊的特点,因此我就想到航拍。”1985年10月16日,郎琦第一次航拍,晴朗天气下的长白山雄魂壮丽。当年10月30日,郎琦第二次的航拍,便得到了《云涌天池》。 郎琦将后半生的经历和创作热情都献给了长白山。80岁以后,郎琦仍然在拍摄长白山风光,屡次登上长白山进行创作。2010年、2011年,他都进山拍摄。“搞了这么多年的摄影,一看到好的景色就忘了自己是80多岁了。”每每说到这些,郎琦就像一个玩得非常尽兴的孩子。郎琦说,他作为吉林人,更是吉林的记者,他有责任让全国人、全世界认识长白山。 11月5日的雪后,郎琦在小区的花园中又照了些雪景,他说:“只要能拿动相机,就会一直拍下去。”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2 , Processed in 0.070311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