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正在写一本图像史论的书评,想到了这本图像证史的著作:刘香成先生主编的《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2008年始以英、德、法等6国文字出版,全球发行25万册,但迄今尚无中文版。这是当年应约而作的书评。 现在,关于中国的图像,越来越多了:无论是刚刚闭幕的里约奥运会上不同以往的中国表情,还是一直以来见诸世人的各种中国形象。但是,这些图像里的中国就是真正的中国吗? 另一个问题是:图像之于历史,如何成为有力的阐明? 那决不仅仅是拍下一堆好照片。 2008年8月8日晚8时8分,一个很中国的时间,中国北京迎来了第一次属于自己的奥运会。极尽电光声色视觉特效的高科技铺陈出巨幅画卷,令人眼花缭乱的国粹,又一次在“中国秀”中不辱使命。 中国向世界显示自己的形象,从物质到精神。 从1949年的“翻天覆地”开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过去的60年里也经历着翻天覆地。正是这些在时间的地壳深处奔涌积淀的精神洪流,铸造和改变着地表上的中国与中国人。 当世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并对中国发表看法时,中国,更多地还是被当作传统文化符号的脸谱,或是政治符号的模具在加以解读。仅仅在饕餮美食、兵马俑、大熊猫以及政治波普里寻找中国,还不是“中国”的中国。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著名摄影家刘香成,以他的中国之心、世界之眼,耗时四年,编篡了一部图文巨著《中国:一个国家的肖像》(大16开,423页),呈现于中国,呈现于世界,亦呈现于他自己眼前。 中国的中国,在这部书里,眉目逐渐分明,而呼吸,亦慢慢听得到律息。 这部书以十年为一单元,完整地梳理了1949至2008年中国的重大历史与日常细节。在精当的文字之外,丰富而珍贵的照片,是这部书的主干。这当然首先是因为编辑者本人即资深摄影记者,拍摄了许多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照片,亦深谙摄影是历史“沉默的证人”;更重要的,我以为,是刘香成编著此书的使命感、悲悯心与思想力,使这部以图像为主的著作不再是一册“经典照片集锦”、也不再是一册“中国游历指南”,而是一部真诚而有份量的“史家之书”。 刘香成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从香港到大陆,从中国到世界,他的记者身份使他名正言顺地在众多的重大新闻事件现场;他的摄影师身份使他名正言顺地捕捉关键的历史节点,并为他个人带来极高的职业荣誉。 然而,这个幸运儿,在面对自己的时候,却不能够名正言顺了——关于自我身份的焦虑自幼便开始,从由于海外关系不能戴上象征接纳和认可的红领巾,到远走他乡、功成名就之后,发现一直在影响着他的命运的中国正在被西方误读。 误读,是信息社会的流行病。人们身不由己地被信息裹挟包围无法自救,亦没有太多的人试图自救,因为他们也正是这些信息的制造者。越来越多的虚伪信息,就像遮天蔽日的乌鸦,聒噪着隔断了对于真实的凝神倾听,而产生的,是自以为是的强加的定义。 而在多重的模糊和变更之后,误读者与被误读者中间的鸿沟足以筑起两个世界之间的分水岭,尽管他们同住地球村。从小就被误读的刘香成对此有着切身的焦灼。当然,时不我待是另一重焦灼——没有人去收集,很多珍贵的史料便就此湮没了。 因此,在这样一种 “家国命运”的双重使命感之下,刘香成决意要完成《中国》。他的决心也获得了88位中国摄影师的“心有戚戚焉”。一些与刘初次相识的人将从未示人的照片从床底下搬出来,交给他。而一些为《中国》贡献照片的摄影师,等不及这本书出版,就已经去世了。但他们的照片留下来了,告诉现在以及将来的子子孙孙,他们不曾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究竟是怎样的。刘香成说,要感谢中国摄影师,感谢他们的坚持,和对祖国的爱。 曾任《明镜》周刊记者的TizianoTerzani这样评价刘香成:“对刘来说,中国不仅是个值得发现的真相,而且有关一种尚待阐明的爱。”是爱,将这些散落在天南地北的照片凝聚到了一起。这不是一己之亲的私好,而是着眼历史的公心。 爱是一种感情,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情,才能安静而耐心地拨开荆棘、迷雾与华而不实、缀满了功利的花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人”,把他们的历史,看作是自己的历史。封底照片,是传播很广的刘的作品:毛泽东塑像前,一名男青年兴奋地滑着旱冰。摄影上的技巧只是一种获取的手段,如果不是对于中国人心态细致入微地体察,如何会注意到这样一刻平常的图景?更想不到,其间蕴含的,是一个时代变革的讯息。 在《中国》与我们相遇的中国人,默默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在命运给他们设置的一次次转折面前,他们的选择交织着无奈与自觉,充满着懵懂与清醒: 最后的小脚女人站在故宫门前,而酒巴里则上演着最时尚的歌舞;幼小的孩子们刻苦练习准备为国争光,而成年男女为了奖金参加公开的接吻大赛;纤夫们赤身裸体在山岩上攀登,而神六火箭已将宇航员送入了太空……——中国的现实由不露痕迹地一张张照片的对比显现:这是一个处于变化和矛盾中的国家,身处其中的人,可能是简单的符号吗?他们的所思所想,是这个世界的反馈,同时也影响着这个世界。所有的人,必须正视和重视这样的存在。 如果定位为一部史书,而非摄影集,《中国》必须有脉络分明的结构和独抒见地的观点。刘香成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观察者,更重要的,他也是思考者。真正的思考者,具有使命感和悲悯心;前者让思想有力,后者让向度平衡。 刘香成的思想像一把剃刀,干净利落地削去了纷繁芜杂的枝枝叶叶,紧紧抓住中国人的精神主干,从此入手,从此发掘,把那一份精神上的痛苦、迷茫、扭曲、复苏、温暖、坚韧、友爱、憧憬……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捧出来——他们的历史,不是经济史、建筑史、服饰史……;他们的历史,就是他们的精神史。 照片是具体的,形象的,很小很小的细节;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说出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命题。 摄影如果不直面正在发生的时代,摄影师如果不对这个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么,它将无从证明自己。 阅读《中国》是一件愉快的事,也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交织成一起,使人对《中国》印象极其深刻。“那些不能忘记的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写在封底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尽管摄影凝固的永远是过去,但它的意义,却必须指向未来。 图像之于历史,决不仅仅是一堆好照片那么简单。 这是一本迄今没有中文版的《中国》所发出的声音。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12 , Processed in 0.09284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