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黑明用5年时间拍了100名抗战老兵,出了一本摄影作品集《100个人的战争》(中央文献出版社),用影像和文字留存下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的“活化石”——抗战老兵的鲜活面容和他们不可复制的历史。 这是一种抢救,抑或是一种自赎。而完成这一抢救和自赎的黑明先生,一定是一个有历史责任感和存在感的人。几次想对他采访,却因各种原因未能成行。终于,在不久前的一个影展活动上,我见到了黑明先生,见缝插针地进行了采访。 “抗战老兵的骁勇善战和不畏牺牲的民族大义,应当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永远被历史铭记,被后人敬仰!记不住是哪一天,我突然产生这样的想法:去了解幸存的抗战老兵现在的真实生活状况,并把这真实用图文如实地呈现出来。我知道,我要再不做这件事情,很可能就来不及了,很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黑明先生开宗明义,表达了他的创作初衷。 然而,难啊!参加过抗战的老兵要么已经不在人世,要么年事已高身体不行,不知散落在什么地方。所以黑明在完成他的这一宏大设想时,几乎是与时间在赛跑。从2010年至2015年底,整整5年时间,他心无旁骛,不知几次奔赴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游击区原址实地调查,足迹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台湾地区,大海捞针般地去寻访当年的抗战老兵,先后走进了数百个家庭。 遇到过一次次的婉言谢绝、一次次的不配合采访,但黑明锲而不舍,用真心感化生硬,用热情溶解冰冷。经过不懈努力,他逐渐被抗战老兵所接纳。赢得信赖,甚至成为朋友,他才可以让他们敞开心扉,给他讲述那些已经在心里埋藏很深很深、最终将和他们一起随风飘逝的故事。“你们能记住历史就好,能记着我们就好。”一位抗战老兵的话在黑明心底掀起波澜,他愈发觉得自己做这件事做对了。几年间,黑明和老兵们近距离接触,一起聊战争、聊死亡、聊家庭、聊国家、聊民族…… 黑明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因为是口述的历史,所有涉及的事件和要点都要仔细研究,认真核实考证,大到某次会战的时间,小到一杆枪的名称。照片是无声的语言,有时照片拍得不满意,黑明都要回去一次次重拍。只要能拍到更好的,就坚决不用留有遗憾的。 黑明有一个执念:“要把做不成的事做成,把能做成的事做好。”这种对自己的追求充满热忱和探险般的兴趣,让他能够牢牢抓住出现在面前的每一次机会,闪现在脑海里的每一次灵感,最终把它变成珍贵、鲜活、真实的艺术影像记录和影像历史。 有评论家认为,《100个人的战争》这本摄影作品集的突出特点是历史的“在场性”。摄影家以积极介入历史和当下的姿态,毫无遮蔽地“揭示”和“展现”了80多年前那场全民族抗战的宝贵片段。 “我们57师8529名官兵只剩了83个人”“我们8个人一组轮番抬着戴安澜师长跑”“我的屁股被炸掉了一块肉受了重伤”……那一幕幕战火硝烟中的画面,不论是胜利的荣光还是挫败的颓丧,依然如昨天才发生一样不曾褪色。仔细翻阅这些照片,聆听这些故事,我们也仿佛跟这些抗战老兵聊天,你会很容易地发觉他们的眼神是那么坚毅、那么透彻,一看就知道是在战场上拼过命的人。这些眼神透过镜头进入黑明的底片,进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中不仅能触摸到70年前惨烈的战场搏杀记忆,而且能真切体会到他们今天风烛残年的失落和不甘。 给黑明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个最后当了和尚的老兵。他俗名吴淞,法名释来空。吴淞参加常德会战,眼睁睁地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在自己身边一个接一个地阵亡,他没有眼泪,只有仇恨,只有把强盗赶出中国的满腔怒火在燃烧。战争结束了,他来到附近埋葬众多战友的一个寺院出家,目的是为了给战友们守灵。黑明和他聊了三天,拍摄了三天。“这个抗战老兵就可以写一本书啊!”黑明感叹不已:“一寸山河一寸血,无数抗战老兵用忠诚、勇敢和热血,书写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这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后辈感到敬仰和骄傲。” 摄影家黑明以较为开阔的视野去打捞历史的片段,启发我们回顾和思考一些与此相关的问题。他关注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中国军人。对于不少外国籍抗战老兵,甚至一些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兵,他也做了一些介绍。这些日本兵或对侵略罪行幡然悔悟,或在战后用慈善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他们的存在为这场战争的是非曲直提供了更为真实的佐证。 黑明告诉我们一组数字:他先后采集了近500个小时的录音,整理出近50万字的访谈,拍摄了数千幅彩色的、黑白的照片。 历史“在场性”的生动还原得益于黑明独特的采访和拍摄方法。不同于以往拍摄知青、农民群体,黑明这次想着力表现老兵们在战争年代的内在激情和当下的生活状况。因此,他把这些抗战老兵选题定位成情境肖像摄影,且以与人物对话的方式来结构,在老兵讲故事的过程中去捕捉他们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这些照片95%是在室内拍摄,目的就是为了拍到老兵的生活环境。即使在室外拍摄,也要对其生活的环境有所交代。“比如文字中写到老兵家有个18英寸的电视机,照片中就有那台电视机;老兵讲述他端着机枪打敌人,我就拍下他演示怎样扫射的动作……” 为了不打扰被拍摄者的情绪,每次采访,黑明都会提前把一台小照相机架在自己的身后,一边跟老兵聊天,一边遥控相机拍摄,希望拍摄到他们讲故事时稍纵即逝的表情和一些生动细节。黑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尽管历史的硝烟已经远去,但透过100名抗战老兵的神情,你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当年威武不屈的战斗精神,触摸到鲜活生动的历史记忆。 100名抗战老兵在一部摄影作品集里聚焦,这是黑明这个不是军人的军人以相机、话筒为武器完成的一次战斗任务。没有人命令,是他自己给自己下达的任务。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仅仅三两年之后,黑明采访过的100名抗战老兵已有三分之一离开人世,与昔日战友在九泉之下会合。但他们真实、生动的影像和独特的传奇经历,已被黑明的镜头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牺牲、奉献精神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以上图文来源:军报记者 王振江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至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半个多世纪。为了寻找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抗战老兵,用影像和文字留存上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和真实的印记,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010至2015年,我先后多次奔赴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和游击区,进行实地调查,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香港、台湾和日本,走进了近200个家庭,去寻访和拍摄当年的抗战老兵。起初,先是一次次被拒绝,经过多种努力,才逐步达成共识,得以和他们畅谈。几年间,我和老兵们在一起聊战争、聊死亡、聊爱情、聊家庭、聊国家、聊民族…… 无论是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还是在日本,老兵们的精神面貌和他们的故事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将近5年的时间里,我忘记了酷暑严冬的交替,一路寻访、一路记录,无论是喧闹的城市、偏僻的农村,还是古老的山寨、荒凉的戈壁;无论是庄严的军队、沧桑的眷村,还是孤独的海岛、幽静的古刹,我跟随着那段沧桑的历史,在各地的宾馆和一个个老兵家中,度过了数百个日日夜夜。 我先后找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近200名共产党军人、国民革命军人和日本籍的抗战老兵。他们的年龄大多数都在90岁至105岁之间。在日本东京,我还见到一些曾经在中国杀人如麻的鬼子兵。他们或对侵略罪行幡然悔悟,或在战后用慈善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他们的存在,为这场战争的是非曲直提供了更为真实的参考。经过与众多抗战老兵的对话,我先后采集了近500个小时的录音,整理出近50万字的访谈,拍摄了数千幅珍贵的照片,为他们留住了历经风雨的面容。 虽然当年叱咤抗日战场的那些民族英雄,大部分已经离开了人世,包括我采访过的这100名抗战老兵,也有1/3的人已经走完了人生之路,但他们真实、生动的影像和独特传奇的经历,却被定格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骁勇善战和不畏牺牲的民族大义,也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永远被历史铭记! 黑明 2015年9月3日于北京 ▲王景芳 2014年。“身边的死人比活人还多。” ▲裴周玉 2015年。“有些汉奸的坏,远远超过了日本鬼子。” ▲汪运祖 2015年。“鬼子兵要不就是整村地杀老百姓,要不就是烧全村的房子。” ▲贾若瑜 2015年。朱德总司令称他为游击大王。 ▲梁士镒 2014年。每次会战的枪炮子弹都被他有幸躲过。 ▲孙殿修 2013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我们立即赶到北平丰台镇。” ▲马继平 2014年。“那场战斗最后打死打伤1万多日本兵。” ▲刘增钰 2014年。“刘伯承和邓小平都住在了我们家。” ▲尹 珙 2015年。“那时候我只是出主意让下面人去打。” ▲雷声友 2014年。“拼刺刀,我们三个人都打不过一个日本人。” ▲恽前程 2014年。“我被调入新四军军部担任作战参谋。” ▲乔志学 2015年。11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小八路。 ▲王金水 2014年。“我爹刚回到村口就被小鬼子用刺刀给捅死了。” ▲陈文展 2015年。“八年抗战,我跟日本鬼子打了七年仗。” ▲张文辉 2014年。“鬼子们用活人进行所谓的打猎比赛。” ▲释来空 2013年。“我来这里出家就是为了给死去的弟兄们守灵。” ▲李宣化 2015年。“让鬼子跑出村庄,在开阔的地方去打。” ▲刘 治 2013年。“打红眼的时候,越打越想打。” ▲潘典法 2013年。“我们杀日本人主要是想抢他们的枪和子弹。” ▲刘崇远 2015年。“亲眼目睹今井武夫交出战刀。” ▲胡富经 2013年。“兄弟你补我一枪吧。” ▲傅金杰 2012年。“一心想为父亲报仇雪恨。” ▲谢翔龙 2014年。“我的屁股被炸掉了一块肉受了重伤。” ▲罗四维 2014年。“我们8个人一组轮番抬着戴安澜师长跑。” ▲徐 枕 2012年。“我一个人最少打掉有好几箱子弹。” ▲王虎元 2014年。“老百姓都跑来帮忙挖坑埋人。” ▲李步宏 2014年。“那时候日本鬼子的武器和穿戴都比我们好。” ▲石生华 2012年。“我们去湖北、湖南建立抗日根据地。” ▲张拓芜 2012年。“我是彻底的反日派。” ▲吴文学 2013年。“第一天我们就打退了日军的9次冲锋。” ▲吴荣凯 2013年。“我们57师8529名官兵只剩了83个人。” ▲马骥良 2015年。“鬼子当时主要是想炸死驻扎在河曲的傅作义。” ▲严 波 2015年。“日军出动25000兵力‘扫荡’大青山。” ▲廖立珩 2015年。“用马车把我们打死的小鬼子全部拉回去。” ▲李法惠 2015年。“我们兄弟5个战死4个。” ▲曾炽辉 2012年。“我一心想从日本鬼子手里缴支枪。” ▲贡 敏 2012年。整天漂浮在河里修枪。 ▲许成基 2013年。“我们端起机枪对准日本鬼子立即扫射。” ▲王刚亭 2014年。“我觉得打仗比种地累一万倍。” ▲王保禄 2014年。他见识了日本鬼子的凶残。 ▲梁全正 2014年。“从打日本鬼子开始吹一直吹到抗美援朝。” ▲小林宽澄 2014年。“我非常后悔打死白土利一。” 关于作者: 黑明,汉族,1964年生于陕西延安,1990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摄影艺术专业。曾在中国青年杂志和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任职,现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工作,一级摄影师。 近年来采访拍摄过100个知青、100个右派、100个藏民、100个僧人、100个农民、100个边民、100个老兵、100个天安门前的影像对比等系列作品。在中国、法国、美国、日本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摄影作品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出版有《走过青春》《记忆青春》《公民记忆》《西藏影像》《塬上情歌》《探秘克里雅人》《100年的新窑子》《毛泽东时代的红卫兵》《中国的僧人和凡人》《黑明与1000人对话》《100个人的战争》等20余种摄影集、随笔、访谈和田野调查等专著。 先后两次获得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并获中国当代摄影师大奖、中国十大摄影师奖、全国德艺双馨优秀摄影家、全国百杰青年文艺家、文明中国杰出摄影家、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奖项和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正文图文选自黑明《100个人的战争》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来源: 中国摄影网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22 08:30 , Processed in 0.01735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