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来看两张照片 

是不是很熟悉? 

特别是这张《原子的达利》,耗时6个小时,抛了28次三只猫咪,同时跳起来和泼水,才拍成这张举世闻名的作品。 
《原子的达利》,1948年 你一定会好奇,在那个没有PS的年代,是怎样拍出如此震撼的效果的?让我们从摄影师说起。 
菲利普·哈尔斯曼 1906年生于拉脱维亚的菲利普·哈尔斯曼(Philippe Halsman),他的黑白肖像摄影在20世纪40至50年代达到了摄影艺术的高峰,成为世界摄影的典范。 
他将心理学应用于摄影,更加注重摄影本身的过程。青年时代的菲利普·哈尔斯曼,曾用父亲的照相机开始拍照,自与妹妹一起冲洗了第一张玻璃底板负片后,就迷恋上了摄影。 
后来他到德国学习电气和机械,并在此期间继续练习摄影技术。1930年,他移居到巴黎,开始从事摄影相关的工作。 
当时巴黎的肖像摄影风格,一味地追求唯美般的浪漫色彩,却少了些个性魅力。 
随着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兴起,让菲利普·哈尔斯曼意识到,摄影不该只是迎合大众的口味,于是他从流行的样式中转向,试图在人像中捕捉心灵世界的状态。凭借工科学业的底蕴,他更强调拍摄中的精确性,终日在狭小的旅馆房间里,尝试光线的摄影实验,以及创造氛围的心理效果。一年后,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巧妙地利用光线和道具,营造出了充满挑逗的氛围,使得模特在举手投足间,都带着若隐若现的趣味,不停地挑逗着我们心中的那份悸动。 
“在肖像摄影中,我的主要目标既不在于构图,也不在于光线的布置,不在于表现一个特定背景前的被摄体,也不在于创造一种新的视觉影像……” 
菲利普·哈尔斯曼认为:“摄影师要探究人物的本质,其内心的最深处,而镜头所看到的只是表面。” 
1940年,纳粹侵占巴黎的前夕,他在爱因斯坦的帮助下,带着一只箱子、一架照相机,逃难到了美国,之后一直定居于此。 
初来乍到的菲利普,并没有拍摄名人的机会,他只好不断磨练技术,摒弃呆板,捕捉个性。 
怎么好玩就怎么拍,因此他的作品放到如今来看,仍然具有震慑心灵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