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诗和远方”,你根本想象不到有多美

2019-7-30 11:35| 发布者:cphoto| 查看:1279| 评论:0|来自:悦游CondeNastTraveler

摘要:80年代,一个既遥远、又临近的年代。远到许多属于我们童年的事物,都一一消失了;又近到,我们随处都能见到生于那时的面孔。改革开放后,「旅行」这个词第一次被国人所认知。如今40年过去,旅行早已成为一种时尚的生 ...


▲白天鹅宾馆内部的“故乡水”

「纪念照」

80年代最好的旅行纪念品,不是明信片,更不是免税商品。而是在景区流动照相点拍摄的旅行纪念照。每个家庭几乎都有几张站在名山大川前的纪念照。

没有美颜,没有PS,完全纯天然。或许现在看来,那时的旅行纪念照会有些傻气——相片上的人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侧身30度,丁字步,看上去如同站军姿。

「海鸥牌」相机

那会儿没有数码相机,也许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会有一台「海鸥牌」相机,再配上几卷「乐凯」135黑白胶卷。虽然这种照片需要自己冲洗,而且尺寸很小,定影效果一般,难以保存太长时间,但这可是当时旅行最顶级的装备了!

如今很多摄影app都推出了80年代老照片的滤镜,回看当时的照片,早已泛黄、模糊不清,可属于一个时代的回忆不会褪色。

「国营旅行社」

中国现代旅行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

1981年以前,全国具备外联权的旅行社,只有“国旅总社”和“中旅总社”两家。由于当年监控设备不齐全,检查外来游客身份的重担便落在旅行社身上,旅行社要承担起把控国家安全大门的部分职责。1985年,随着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颁布,至此私营或合营的旅行社数量才开始激增。

「导游」

“导游的微笑就是中国式微笑。”80年代,来华旅行的外国人这样评价导游。由于当时只有国营旅行社,导游也只接待外宾,因为体现的是中国形象,所以职业荣誉感特别强。不仅要在政治思想、外语及业务方面能力过硬,更要听民俗专家讲授很多传统民俗知识,比如北京烤鸭要切多少片,才能做到片片有皮、片片有肉。

那时的导游收入很高,月收入在100元左右,工资是一个普通工人的两倍。但他们的工作强度和辛苦程度却是很难计算的。

▲八达岭长城

「余纯顺」

勇气孕育了一个传奇——我国最早的职业探险家余纯顺。1988年,他孤身上路,徒步全国四万多公里,完成了多个“首次”壮举。1996年3月,在他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却不幸遇难。

他的遗体倒在荒芜的沙漠中,一代传奇以永远在路上的方式,从此成为所有探险家心中的一个精神,一个符号。

「肯·沃伦」

40年前,美国探险家肯·沃伦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1986年,为了争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荣誉,肯·沃伦率队漂流长江。为了「振兴中华」,10多支装备简陋、毫无技术的中国队伍与之竞争。最终,中国人以付出10条人命的代价,勉强漂完长江,第二年又在黄河上失去7条人命。

而肯·沃伦的队伍也没有收获好结果。成员们在大水面前陷入猜忌,相互指责,终于分崩离析。肯·沃伦回国后陷入官司,破产后突发心脏病死去。

「三毛」

从台北到西班牙,从撒哈拉到加纳利群岛,再到中南美洲、墨西哥、巴拿马……「三毛」这个名字,是「流浪」的代名词。她的幸福和苦难,牵动着读者的心;她行遍万里的足迹,又让所有读者艳羡。

这个永远「在路上」的奇女子,成了第一个带我们看世界的人。我们就这样跟随她的脚步,万水千山走遍,在心里埋下第一颗「诗与远方」的种子。

▲成都,这是三毛生前最后一次出行。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15 12:56 , Processed in 0.02412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