搀扶着活下去

2020-2-1 04:53| 发布者:cphoto| 查看:547| 评论:0|来自:凤凰网

摘要:在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南14.3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座小岛名叫大衾。自1924年由美国传教士约翰及华侨梁耀东先生,在此筹建麻风医院以来,曾收治过1200多名麻风病人。80多年风雨飘摇,1000多名病人和康复者,或葬于高山或 ...

在广东省台山市赤溪镇南14.3海里的海面上,有一座小岛名叫大衾。自1924年由美国传教士约翰及华侨梁耀东先生,在此筹建麻风医院以来,曾收治过1200多名麻风病人。80多年风雨飘摇,1000多名病人和康复者,或葬于高山或归于大海。

一辈子里,他们不自弃、不埋怨,硬是用残缺的身躯迸发出常人难以想像的生命力,也凭着互爱互助的精神和知足感恩的心划界了命运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他们也在一直争取自己的最基本权利——自由。

2010年春天开始,搬迁的消息开始频频传到大衾岛,后来却因广州举办亚运会和各地政府间的协调受阻而一推再推。直到2011年1月9日,43名康复者才真正实现了艰难的搬迁。

92岁的叶银开老人,曾多次跌倒,苦撑岁月,仍未能活着离开大衾岛,于2010年10月2日晚7时许去世,身边无亲人。次日,全院能行动的病友都来为她送行,教友们齐声高唱《朋友再见》,令人动容。

信奉天主教的孙添洪,因自觉没有照顾好病友谢维德,非常愧疚,不仅为他修建了水泥墓地、种植了鲜花,还插满了各色假花,并且每天三次到墓前与其“聊天”、向其忏悔。

眼盲耳聋身体虚弱的许梅英,洗完澡后摸索着从澡房往床沿移动。

眼盲耳聋的许梅英,在找吃的东西。

因为冬天太冷,双腿截肢的张观兴,伤口赤痛,只能靠抽烟来分散注意力。老人常跟人提起,自己因参加过国民军,而在建国后被陷害被国民党反攻大陆的特务。

午后有阳光的走廊,骆炳合在修补义肢。

82岁的胡树,仍清晰地记得自己1954年4月2日来到大衾岛,并且从此一直没有离开过,他很喜欢狗,经常将自己的饭菜喂给狗吃,他说狗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朋友。

在大衾岛,看书是老人们打发时间和了解外界信息的最好途径。76岁王德妹,七八岁时开始发病,被人拐卖,至今不知父母家人。88岁的张观兴,1957年转入大衾岛后,再也没有回过家。

午后,梁林标在圣堂里念经。

念完经后,几位老人相互牵引着走回房间。岛上多数麻风康复者都患有眼疾和肢残,行动生活非常痛苦。

92岁的叶银开老人去世,病区里所有能走得动的老人都来为她送行,教友们高声为她颂歌。

张金励为朱德祥剪发。他认为,改革开放之后,人的素质和思想是提升了很多,大家对麻风病的歧视也减少了,但是他们要重返家庭仍然想做梦一样难,社会仍然需要更进一步。

骆炳合为黄少宽打针。由于医院的职工经常不来上班,老人们唯有相互照顾,连医生和护理都是由康复者自己来充当。

因为医院经常没有医生和护士来上班,梁建忠老人便充当赤脚医生,为其他老人开药看病。

搬迁时间一推再推,饭堂已经没柴烧饭,老人们只能不舍地把已经干枯的木麻黄锯掉。

临搬走前,吴俏容给胡树送来一台收音机,胡树则给她点上一根香烟。

晚上,老人们聚在文化室里看电视,这是他们晚上唯一的节目。

等待大半年的生活费终于到了,每个房间的室长从财务那里领回来后,再分摊给每一位老人。因为很多老人连手指都已经断掉了,他们只能在地上一张一张慢慢地数。

41岁的钟房锐是岛上渔民的儿子,因从小患了急性脑膜炎,1997年由黄细佬收养。因为他跟康复者一起同吃同住十多年也没有患上麻风病,还有澳门教会派遣的几批修女,岛上的渔民开始慢慢接受了这群麻风病老人,并于他们和睦相处。

黄细佬,77岁,双腿截肢,右手变形无力,左手只剩下一个手指,当仍坚持种菜、劈材、切菜等日常工作,并且吟得一首好诗、唱得一支好曲,是大衾岛上的才子。

因吃不惯食堂的大锅饭,双腿截肢的陈满全坚持自己每天做饭,风雨不改。

88岁的伍运启,坐在海边遥思着30多年未见的儿子。他育有一子一女,却一直被儿子拒绝见面,手中唯一的照片还是他结婚前寄来的。他说,其实,自己并没有奢望他来见面,只是很想知道他现在的情况如何,还有看看他一家的相片。

2011年1月9日上午10点40分,最后一艘渡船将老人接走。从此,最后44名麻风院康复者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几十年的孤岛,前往东莞泗安医院继续休养。

留在大衾岛的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5 04:12 , Processed in 0.0186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