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Richard Wright 的新书 Passport to Peking 第二章中看到以下这段。英国新任驻北京临时代办 Humphrey Trevelyan (中文名是杜维廉) 1953年夏第一次来到中国,他从天津坐火车进北京,第一眼看到的是北京的城墙。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位“在这里居住多年、最近刚刚离开的德国摄影师”的话说:“世界其它城市中,没有一个的城墙比得上北京”。 查书后的注释发现,这位德国摄影师名叫Hedda Morrison,198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曾在香港出版了她的摄影集《老北京里的摄影师》(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恰好能在苏格兰国家图书馆找到这本书看一看,顺便了解一下这位摄影师的生平。 Hedda Morrison原名Hedda Hammer,1908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1933年她已经在慕尼黑学完了摄影课程、做了一阵摄影助理、有一定实际经验,此时她看到一份摄影刊物上的广告,德国Hartungs图片社招募一名女性摄影师,注明必须是德国东南部的兹瓦本人,懂英语和法语,工作是去主理图片社在北京的分部。她说“这简直是为我度身定做”的,而且此时的她不喜欢当时德国的政治状况,所以虽然工资不高(所以才要女的),她立刻决定应召前往。分别时家人送她两件礼物:一把防身用的手枪和一把雨伞,两件东西在她从意大利Trieste港上船之后,都马上被丢进了海里。 从此她开始了在北京的摄影师生涯,她住在当时法国领事家中,经常单独行动,除了北京城内,她还独自去了周围的西山、山东、承德等地。1938年她离开了Hartungs图片社,开始为当地的外国商人、艺术家提供摄影服务,1946年她和英国人Alistair Morrison结婚之后离开北京,和丈夫一起在香港住了一年多,后来随夫去了后来成为马来西亚一部分的沙捞越。
作为专业摄影师,除了有较好的技术和经验之外,她也拥有较好的设备和器材,她常用的是一台Rolleiflex双镜中幅相机,拍摄建筑时会用一台9×12cm的Linhof Satzplasmat,这些都让她的作品呈现较高的质量和艺术性。与其他西方摄影师不同的地方是,因为常驻北京,她对当地风土民情了解比较深,喜爱这个城市和居民。在北京的13年她拍摄了超过1万张底片,这些底片和她自己印出裁剪的近6千多张照片在她身后都捐给了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燕京图书馆扫描了所有照片,可以在网上浏览搜索。
当然她不是新闻摄影记者(当她来中国时还没有这一概念),服务对象是旅行社、游客、作家、收藏家、艺术品商人等等,所以在这5千张照片中,没有多少是新闻事件,大部分是建筑、环境、各种日常生活等。另外在燕京图书馆林希文(Raymond Lum)的一篇文章中说提到说她故意选择不拍摄当时北京丑陋的一面,除了因为她喜爱北京、希望呈现其美好的一面之外,也是因为作为一名商业摄影师,她“知道什么照片好卖”。不过在这本书中,除了风光景物和风土人情外,倒是也有她认为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不是乞丐——“他们都是有组织的”,而是那些拾荒者)的照片。 这些照片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是没有记录每张照片拍摄的具体日期,1933-1946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记录不容易猜测哪张是哪一年照的。 她1940年在北京结识了英国人Alistair Morrison(著名的《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George Ernest Morrison的二儿子)。1946年两人结婚后离开北京,先是去了香港,然后随丈夫去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沙捞越。作为政府官员的妻子,她继续从事摄影活动,出了好几本沙捞越的摄影画册和回忆录等。1948年她曾短暂地回北京收拾东西,下一次去北京要到30多年后的1979年和1982年。
此时她钟爱的北京城墙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高楼和烟囱。她虽然对此失望,但批评的态度还是非常温和的:“很容易让人质疑的是,让北京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的规模、以及在这一干旱的地区建立这么多工业是不是件好事。如果能采用一个更具想象力的规划方案,能不能至少保住北京的城墙。尽管如此,北京依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之一。” Hedda Morrison 2001年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去世,她的丈夫Alistair Morrison于2009年去世。 Hedda Morrison在中国的摄影作品,于1987年被牛津大学出版社在美国出版,题为Travels of a Photographer in China, 1933-1946。她在香港拍摄的作品也于2005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Hedda Morrison’s Hong Kong: Photographs & Impressions 1946-47。她的这本A Photographer in Old Peking曾由北京出版社出了中译文,名为《洋镜头里的老北京》。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12:18 , Processed in 0.28268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