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昌 华夏文人与家国情怀构成华夏文人画特色 在谈论当代科技催生的摄影之前,我先谈谈中国文人画的过往。文人画在唐代已初露锋芒,到了北宋则大行其道,其中的领军人物当属苏轼。绘画在中国由来已久,过去的绘画大多以神仙和宗教画为主题。在文人开始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自由以后,文人画崭露头角。中国文人画又称文人笔墨画,而笔墨画是会绘画的文人的业余爱好。诗画并举是文人画的特色。
宫廷画的代表 文人画的代表 西方文明推崇英雄,以力量和勇气作为赞美对象。故而西方绘画和雕塑着意刻画人物的肌肉和线条,以力量之美表现英雄的雄壮。华夏文明推崇文化,以智慧和谋略作为赞美对象。故而绘画和雕塑着意刻画传神达意,以慈善之美表现智者的仁慈。由此向两个方向的极致发展,从而形成了中西方风格各异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方向。
随着摄影这个现代光学记录手段的诞生,摄影这一客观再现的记录手段统一在完全一致的技术标准下,可以获得完全同样的光学透视效果。在中西方不同的摄影者手中,却有着关注点的不同,皆因关注焦点的差异,也会在摄影风格上产生些许差异。
自古以来,华夏文人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和知识精英,也就是智慧精英,同时又是科举制度(汉代的察举制也是一种精英举荐机制)下的政治精英,这些文化精英又是政治精英。换句话说,在当时的政府机构身居要职,其本职是政府公务员。由于文人的书写工具又是笔墨画的绘画工具,笔画同工,而绘画不过是文人的业余爱好而已。正因为文人的笔墨画是其业余爱好,也就为创作者的灵魂的自由表达成为可能。
文官团体在北宋遭遇了前无古人的新挑战。随着皇权逐渐凌驾于相权之上,相权式微,文官集体抗衡皇权的机制不再有效。激烈的党争,为反对而反对的政治生态,宋代的文官集体过的并不从容,甚至很不得志,很不开心。有宋一朝,被贬斥又被重新启用的反复无常,也令文官集体领略到了政治的高寒与冷酷。有些话不便说、不能说、无法说的窘境成为宋代文官的集体心灵窘迫。当然也是他们的咎由自取。而寄情山水画,用笔墨画寄托灵魂,宣泄情绪,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抱负,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诉说自己的无奈和惆怅,成为一种新风尚。
由于文人画作为业余爱好的产物,没有宫廷画院的规矩框架约束(华夏文化在于藏礼于器,以乐定秩序),也没有必须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合同的约束,也就有了随意表达的笔触画风的恣意发挥。这一颠覆专业宫廷画的业余的破坏传统绘画技术要求的自由绘画风气展露出来,成为一众文人效仿和追求的目标。不再追求比例严谨,色彩绚丽,主体中规中矩,而是追求意境和神韵。由于这些绘画的创作者都是社会贤达,政府高官,文化精英,从而有着超乎寻常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一先河一开,就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态势,以至于皇室贵胄,皇亲国戚,纷纷效仿。最终逼迫宫廷画向当时文化象征的文人画风格转向,从而影响和奠定了其后华夏文人笔墨画的特色和风格。 高手在民间,但是北宋文人画的创作者和发动者们可不是一般的民间高手,而是权倾朝野的高官显贵们,文化修养极高的代表那个时代的最高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们。他们的振臂一呼,影响力之大,号召力之强,可见一斑。毕竟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化精英的一代人的灵魂高度。
从油画到摄影,西方对写实的完美追求的必然产物 摄影诞生在欧洲,一种为了更加准确的绘制写实油画而发明的透视暗箱,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即时显影的影像制作器物——照相机。经过近200年的发展,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数字摄影。
从古希腊的城邦到古罗马的神庙,绘画无处不在。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被公元79年爆发的维苏威火山灰湮没的庞贝古城的建筑内就保留下那时的精美彩色绘画,绘画的色彩之鲜艳,立体感之强烈,依然令人叹为观止。从罗马到佛罗伦萨,处处古迹都承载着意大利的古代文明和绘画技巧。欧洲油画以可以不断添加油彩进行再度加工的特点,代表了欧洲绘画的传统。
西方艺术以科学和哲学为指引,通过明暗和光影的焦点透视法进行写实。中国艺术以意境和神韵为指引,通过线条和笔触进行刻画和渲染。文明的影响和文化交流向来不是单向传播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华夏的丝绸艺术作为丝织和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也是华夏审美艺术的结晶,传播到欧洲也影响了欧洲的审美。而蒙古帝国时代,作为蒙古帝国核心区的元朝对外贸的重视和推动,也把元朝的华夏文化传播到欧洲,和其他各种本土力量反复酝酿叠加,互相推波助澜,最终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诞生在文艺复兴期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诺、拉斐尔开创了属于他们的时代,也让欧洲绘画从过去的画匠时代进入画家时代。画家区别于画匠的特征在于,画家可以摆脱画匠受雇于主人并必须严格按照主人的要求绘画的风格,开始大胆的按照自己的艺术理解进行自由和自主的艺术创作。这必须基于他们在绘画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采用精准的焦点透视法进行创作,对人物的表情描绘也进行了大胆的创作,从而使画中人物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表现。这在其以前的宗教画历史上也是不可想象的。譬如拉斐尔就大胆的把自己的肖像巧妙的嵌入到某幅描绘公元前的包含亚里士多德的宗教绘画中。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为了更精准的再现透视效果,达芬奇曾经制作了暗箱并使用暗箱投影进行素描勾勒打底,然后再进行更加细致的油画创作,并由此开启了暗箱绘画的时代。经过几个世纪的探索,在1839年,以法国的一个专利为标志,摄影术正式宣布诞生。摄影是为了满足完美的透视绘画而诞生的,也是为了获得即时显影的影像而创造的。摄影术诞生后,影像承载体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今天已经进入数字代码时代。
摄影成为华夏文人今天最便捷的视觉美的追求方式 当摄影术在欧洲进入商业化之后,就有带着发财梦的欧洲摄影人带着笨重的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飘洋过海来到当时的大清帝国,开始了创办照相馆,从事摄影生涯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摄影作为开销庞大,专业进口摄影器材动辄就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几年到几十年工资(一套徕卡相机的一机三镜差不多四多万元,相当于一般工人一年不到1000元工资的一辈子的收入不吃不喝都不够的价钱)才能买得到的时代,摄影基本上都被少数从事公费专业摄影的人垄断,绝大多数业余摄影爱好者的逐梦之路只能靠国产的那些相机来实现。那时的海鸥、东方、孔雀、凤凰、甘光、长城、华夏等等的国产相机也都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省出钱来买得起的奢侈品。
中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春天是从20世纪的90年代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越来越多,越来越普遍。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有了追求自己梦想的可能。一些喜欢摄影的人逐渐的购买理想的摄影器材,看到未来新希望的世界高端相机也逐渐的同步进入中国市场,进而满足了中国业余摄影爱好者的购买需求,也拓展了摄影器器材的选择余地。自此,越来越多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活跃在各种可能的创作领域,开创了中国摄影的新天地。
由于国情特点和职业限制,新闻摄影始终被官方媒体垄断。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也有自己的宣传机构并由自己的宣传干事承担摄影工作,对接相关报刊媒体。新闻类报刊媒体摄影稿件基本上都是封闭的。在这种情况下,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受限制的拍摄领域就是尽情拍摄的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和花卉小品摄影。在历史上,对应着这些拍摄题材的就是宋代以来的文人画的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寄情于山水,抒发情怀,表达理想,并从传统文人山水画中汲取灵感,成为摄影逐梦路上必不可少的艺术熏陶。不同于西方对人体健康美的刻画的专注,中国人像摄影对人物的刻画也更加关注人物表情的气质特质。
由于对拍摄新闻纪实题材的限制,业余摄影爱好者永远竞争不过可以近距离垄断性拍摄大型焦点事件的职业新闻摄影工作者,业余摄影爱好者只能寄情于对自己的拍摄领域开放的摄影题材,又拘于摄影作品的出处难觅,参加各类摄影比赛成为崭露头角和获得认可的唯一通道。云雾缭绕的朦胧美,大气磅礴的山川秀美和壮观,成为最佳拍摄题材之一,这些题材又需要及时地在适当的季节和合适的时刻出现在恰当好处的拍摄点。这对于那些了解当地气候特点的有心的摄影爱好者,尤其当地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则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也是独到的天赐良机。因为一些相关题材的优秀摄影作品的脱颖而出又带动后继者前往拍摄,进而催生出一批批因摄影景点而闻名的天然的自然景区,有些甚至发展成为举世著名的旅游景区。这些都包含着那些执着的不辞辛苦、不知疲倦孜孜以求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的探索精神的巨大贡献。
当今,中国的几千万业余摄影爱好者已经是中国摄影军团中最为庞大也是比例最大的摄影人。与此同时,其中不乏文化修养极高、学识渊博、思想深厚、知识旷达的文化精英、知识精英、商界精英和政治精英,这些学识渊博、有着真知灼见的眼光犀利、拍摄技巧娴熟而视角独特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很多都已经是活跃在中国摄影界的摄影名家、达人,他们和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一样,有着摄影以外的职业,把摄影当作业余爱好(笔者就是纯粹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不受职业摄影的主题羁绊、技巧羁绊和手法羁绊,可以专心于自己的表达手段,用摄影技巧结合独特的气象条件,通过巧妙的用光和构图技巧,拍摄出具有诗情画意的画面,用以表达自己的灵魂,传达自己的思想,表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掉浮躁和哗众取宠的成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我甚少把摄影看做艺术的,但摄影确实具有实现艺术创作的可能性),也代表着这一代人的灵魂高度。
高宝昌于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45 , Processed in 0.090986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