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读石志民《挑战沙龙 - 寻索大师的足迹》一书随想

2006-4-3 17:34| 发布者: | 查看: 1257| 评论: 0|原作者: 曾璜

(一)


    旅美摄影家石志民的《挑战沙龙- 寻索大师的足迹》一书最近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书中介绍的大多是中国摄影人在这里或那里读到过或听到过的大师。
  多年来,世界摄影史上的大师们已经在中国有了多种版本的读解,解放后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导致摄影资讯的极度贫乏,我们前辈中的几代人都只能在少的可怜的资讯中从资料到资料地去读解大师。在那种状况下,国内有些对大师的介绍就像是瞎子摸象:摸到耳朵的大叫大师是片子,摸到大腿的大叫大师是柱子,摸到躯体的大叫大师是一堵墙……这样的读解难免出现偏差,有时还出现误读,甚至以诈传诈。
    这几年国内出版了一些外国摄影名著,对我们了解国外摄影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但是由于编者、译者自身准备的不足和投资者商业化的追求,误译错译时有发生,并误导了中西方摄影的交流。活跃于摄影界的著名评论家鲍昆多次在摄影圈内提到一件趣事:他曾将一篇未发表的文章通过电邮与一位朋友交流,文中引用了一本国外摄影名著中文译本的一句话,没想到这位热心的朋友没打招呼就贴到网上,结果一位在大洋彼岸的网友给他传来了"妹儿",指出其所引的话是错译的,并将英文原文也一并传了过来。鲍昆一看原文哭笑不得,他?quot;我这外语水平都可以看出翻译错了"。多年以来摄影界就有误译错译,并导致误读的状况,如在技术领域将aperture"译成"光圈"还是"光孔",在新闻领域将"photojournalism"译成"新闻摄影"还是"报道摄影"?即使是创新的名称,如"纪实摄影"(documentary)也由于中文的特点,被一些摄影人顾名思义误读成了"纪实性的摄影"。
。。。。

  误译错译导致的误读的情况大约有这样几种:
  1.不具备专业摄影知识造成的误译和错译。
  2.对中国摄影专业词汇使用的历史不了解导致的误译和错译。
  3.中文的象形文字和阅读时顾名思义导致的误译和错译。
  4.漏译(或断章取意)。
  误读了的"理论"最终只能是误导了我们摄影的实践。
    老前辈严复、林语堂在多年前就提出介绍西方文化应该"信、达、雅",其中的"信"和"达"就是严谨和准确。《挑战沙龙》的作者石志民是中国摄影界老前辈石少华的公子,从小师从父亲学艺,深得中国摄影的真传。上世纪80年代中期石志民赴美留学,获得了MFA(艺术类最高学位)后,进入纽约主流社会以摄影谋生。书中所介绍的都是他进行过大量研究,对他的摄影生涯产生有直接影响的大师,有些就是他在美国求学时的老师。作者以其对中西方摄影文化的了解,不仅非功利、非商业地读解大师,还指出中国摄影发展滞涨原因,在书中的前言中他大声疾?quot;沙龙摄影的强势地位已经成为中国摄影发展的绊脚石。"

(二)

  二十年多年来,大多出国学习摄影的人都是抱着对国外摄影的一知半解,甚至误读跨出国门。我们这些在国外一流学府里来自中国的"研究生们"不得不将辛辛苦苦打工挣来的银子和原本就少的可怜的时间花费到了学习那些国外中学生或小学生可能都已经了解的常识上,这种差别不仅出现于中外学生之间,即使是来自也台湾和香港的中国学生,也强我们许多。这是我们这代漂洋过海中国学生的悲哀,也是中国摄影界的悲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搞摄影理论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幸接触到国外摄影书刊的人,他们由于拥有资讯而拥有了话语权;二是无缘接触摄影资讯,但勤于思考的人,他们借鉴于摄影以外的思想而拥有了话语权;三是有机会接触摄影资讯而又有思想的人。
幸运的是从目前国内摄影专业媒体的作者名单中可以看出,话语权正在转移向王瑞、顾铮、鲍昆、李树峰、盛希贵、孙京涛、徐家树。。。这些掌握资讯并拥有思想的人。通过他们,初来乍到的摄影人都可以对中外摄影文化有一个较为准确和全面的了解。 [FS:PAGE]

(三)

   《挑战沙龙》中介绍的尤金·理查兹(Eugene Richards)是一位对我的摄影生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摄影师,他让我知道照片可以像萨尔加多那样美的去拍,也可以 "丑"的去拍,他让我有理由按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前人界定的规矩去拍照。
  第一次接触到尤金·理查兹的作品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刚到美国雪城(Syracuse)大学传播摄影系学习,尤金·理查兹应邀到学校讲演,对我这位来自对尤金·理查兹一无所知的国度、以港澳画意摄影的审美为最高境界的摄影学生来说,他照片视觉构成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他会拍照片吗"?从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和有关评论中我了解到尤金·理查兹不仅会拍照片,而且是一位大师。
    回国之后,常与人提起尤金·理查兹的照片以及对我的影响,但没想到的是举国上下有关他的介绍是如此之少,以至于要想找几张他的照片都难。这大概是因为尤金·理查兹的摄影审美与我们的前辈们的画意审美相距太大,因此他也就无缘借助我们前辈之光来引导中国的摄影人。幸运的是尤金·理查兹在纽约摄影国际中心(International Photographic Center)教授 "纪实摄影",当时班上的学生就有石志民,从而得以在《挑战沙龙》中占有一席之地。
    早期有幸得以在中国被介绍的国外摄影大师,就有幸地成为中国摄影人的宗师,并有幸的成为中国摄影界中世界摄影的全部,引导决定了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但是只有当包括像尤金·理查兹那样将照片拍的很"丑"的人,包括《挑战沙龙》书中的罗伯特·麦皮亚瑟比(Robert Mappiethorpe)、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和南·戈丁(Nan Goldin)这样的"新"人在中国都得到了准确、系统、全面的介绍后,才可以说我们了解了世界摄影,我们才可能与国外摄影界平等交流,中国的摄影才可能真正地熔入世界摄影的大家庭。(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2 , Processed in 0.106034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