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订的《光与影》久久没有来,最近从网上得知她停刊了。中国的摄影刊物(包括非正规发行的)屈指算来也就那么十余家,《光与影》的香消玉陨,不能不让我们生出一种淡淡的伤感和遗憾。 一个刊物不能承担太多的责任,《光与影》自告奋勇地扛起摄影、文化、生活的大旗,那是很沉重的,拥有文艺学硕士学位的首席策划人沈晓平先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把办刊的事情想像得太完美,把《光与影》当成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城市庄园。要想解放全人类,首先应该解放自己;要想救济别人,首先自己应该先填饱肚子;要想拯救摄影、文化和生活,首先应该拯救自己的刊物。毛泽东、陈毅不能说不是理想主义者,但他们还有着革命现实主义的一面,办刊不能沉湎于自己制造的理想境界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最现实的,也是最残酷的。 我想《光与影》的停刊不应该归罪于她的改刊,或者归罪于她的"另类",而应该归罪于她的"四不像",也就是她的定位。改刊应该使定位更加准确,改刊后的《摄影之友》不能说不"另类"、不"前卫",2000年秋改刊后的《中国摄影家》则建立了"大摄影"的框架,2001年的新《人像摄影》则显示了她国际化、时尚化和商业化的姿态。《中国摄影》定位在专业摄影师,《海峡摄影时报》定位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光与影》定位的读者对象又是谁?为什么老读者没留住,新读者没引来把。《海峡摄影时报》当一份面对老百姓的新闻图片报更为合适,可是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说《海峡摄影时报》她没有承载潘朝阳这位32岁年轻的摄影人的理想,只不过潘朝阳把他的理想深埋在办刊思想中。国际标准的高档全彩杂志在中国有很多,如《时尚》、《追求》、《风采》《ELLE》……也许你说她娇艳、媚俗,但那里面图片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文字,适应了读图时代的要求,她依靠庞大的发行量和高昂的广告收入养活了一大批摄影师,不断的实现着摄影师的梦想。单《时尚》杂志就分《时尚·伊人》、《时尚·先生》《、时尚·健康》、《时尚·家居》,如果她要办一本《时尚·摄影》未必没有读者,为什么,因为《时尚》的策划人懂得市场定位。 这些年,没有出现新的摄影刊物,却一家接一家地关门,深圳的《现代摄影》、浙江的《摄影》、河南的《现代摄影报》。自古人们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现代摄影报》的停刊,使我这个搞摄影的中原人很没光彩,《现代摄影报》停刊的原因是还不起几十万元的印刷费。交不起印刷费看似简单,其背后恐怕还是印数上不去吧!我想《光与影》的停刊也不外乎这样一个理由,在去年摄影刊物联合征订的广告中唯独没有《光与影》,似乎已经透露出《光与影》要停刊的迹像,只不过媒体不说。曾经的纯文学刊物依靠企业的赞助来维持,一个刊物沦落到金钱的奴隶该是多么地可悲和可怕呀,有人将这些归罪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浮躁,这是计划体制下的心态。一个刊物同样是一个商业行为,办刊是要撰钱的,报人首先是商人,为什么非打着"文化"的幌子寻求外援?摄影刊物同样也不例外,她迟早都要走向市场,靠企业赞助和政府拨款决不是办刊物的最好方式,摄影刊物的策划应该集商人、广告人、摄影人于一身,首席策划人应该既是总经理,又是总编辑,还是广告总监。总经理应该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自己制造什么样的产品;总编辑应该知道怎样研发和制造产品,广告总监应该知道怎样推销自己和别人的产品。私下里影友们时刻都在对摄影刊物进行着纵向横向的比较,入选2000年中国最重要摄影人物的《摄影之友》总策划何智光老师、《人民摄影》总编辑司苏实老师之所以可圈可点,主要在于他们办的刊物可圈可点,这不仅是评论界的心声,多多少少也有普通读者的意思。潘朝阳之所以能够获"德艺双馨"称号,多多少少也占了办报的光。把中国摄影推向社会,推向生活,推向文化的途径有多种,一个刊物的形像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标榜出来的,香港《中国旅游》总编辑王苗、《新周刊》首席摄影师张海儿也应该有值得《光与影》首席策划人沈晓平学习的地方,不要把刊物当成象牙塔,不要关起门来办刊物。 [FS:PAGE] 刊物的订价不是最主要的,《人民摄影》每份从0.75元涨到1元,应该不会使订数下降,如果是仅仅因为每年增加了13元钱的订报费而放弃订阅,只能说明她的内容还不足以吸引读者。读者订不订这份刊物决不是取决于广告多少,而取决于内容适不适合该读者的口味。界外的新《多媒体世界》成了报道性的IT新闻刊物,与那些封面都是广告的计算机刊物相比,新《多媒体世界》几乎没什么广告,但是连我这个3年的老读者都和她说拜拜了,我不知道她的读者还能会有谁。相反,一个刊物的广告越多证明她的订数也就越多,2001年第1期的《人像摄影》发布了60家广告,占全页的达30家之多,并且由去年的8.8元涨到了12.8元,所有的影楼仍然把她当作必备的"红宝书"。刊物的内容决定刊物的订数,订数决定占有率,占有率决定影响力,影响力决定广告的收入。广告的收入是衡量市场经济体制时代里一个刊物成功与否的标准。市场体制下刊物的办刊主要经费不应该是售报款,而是广告费;广告主投放广告主要看刊物的在读者群中的影响力,纵向横向看一个刊物的内容如何,查一查广告量就会知道。 谈市场不能不谈竞争,对摄影刊物来说,刊物之间竞争相对来讲比较小,摄影刊物的家数掰着手指就数得出来,而每家刊物又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刊物好,对读者来说,大不了花百十块钱多订一份就是,不像电器产品那样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摄影刊物的竞争主要是自身的竞争,她需要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然后再挑战,再完善。 一个刊物的生死存亡有着她自己的命运,《光与影》又一次向中国的摄影刊物敲响了警钟,不要沉醉在温柔的梦乡,认真地思考摄影刊物到底该怎么办,市场是中国摄影的唯一出路,也是中国摄影刊物的唯一出路。 当然《光与影》的停刊也许另有难言的苦衷,但愿《光与影》只是暂时的休刊。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1 , Processed in 0.07134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