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影楼数字化的讨论已经轰轰烈烈地持续一段时间了,记得98年的时候一些搞摄影的朋友就撰文惊呼摄影的“数字化”时代来了,四年不太长不太短的时间过去了,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甚至就在我们眼前或者就在我们身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争论的焦点分别在于或者数码相机的成像能力,或者数字设备的投资 ,或者数字代替传统的优势,却很少有人站在经营的角度上去认真地考虑一番。 报刊上长篇类椟地介绍数码产品,摄影师们如果不是有生意要经营谁会去破血本去张罗一大堆计算机领域里的玩意能,就是新闻摄影记者们手中的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大部分都是单位给配备的,剩下的购买这些玩意的就数年轻的摄影发烧友了,或者那些高度发烧的电脑爱好者了,玩玩而已,我们知道,电子产品并不保值,一不留神,可能就值不了几文钱了,作为一位摄影人,我们有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创造出另人满意的作品,一个成熟的摄影不应该因为紧迫感或者为了追赶风潮而盲目地采购自己拿着放大镜对着说明书研究半天也弄不出个所以然的物品。 如果说作为摄影发烧友来说购买摄影数码类的高端产品,是为了追求作品的高品质,那么作为一个摄影楼的经营者就应该研究数码摄影的市场,投资,收益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连经营者自己都不明白数码摄影是怎么一回事,就盲目上马则是臆见像走钢丝一样很危险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精神和勇气都是很可嘉的,但是个中滋味只有他和上天知道,这些先锋派们增添数字设备的时候未必不是持赌一把的心态。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还没有普及到各家各户,甚至计算机的普及率远不及vcd视盘机,我们知道在家用相机中,300元至1000元的光学相机是普及产品,在这个价格范围内的数码相机几乎没有,即使有了普通百姓经济能力承受得了的数码相机,还需要增添诸如电脑、打印机等相配套的周遍产品,老百姓愿意接受这些随之而来的开支吗?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数字化程度还非常低,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传统相机制造的影像产品,一个城市摄影数字化取决于这个城市所能提供的服务,一个城市里在目前如果没有两三家数码扩印店,要想普及数码摄影,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一家数码扩印店,没有竞争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垄断经营,根本体现不出服务的质量。 我们知道,摄影数码化使用的各种器材,是要到电脑市场上去买的,而不是在摄影器材店购买,从这一点来说,数码离摄影还有一段距离,而我则把“数码摄影”作为摄影及计算机的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一个边缘学科来研究。我们的摄影队伍由老中青三代构成,年轻人对数码摄影接受能力最强,也是最有热情和活力的一部分,接受数码摄影很容易,甚至可以说易如反掌,不就是把说明书仔细读一遍吗!不论这份说明书中文的还是英文的;中年相岁来讲就比较吃力了,中年人一般是家庭和单位的支柱,精力在二者身上已经花费得比较多了,再去琢磨数码的东西,实事求是地说是有很客观的困难了;老年摄影师接受数码摄影几乎是不可能了!所以数码摄影在我们摄影队伍中全面普及已经比较困难了。 如果说摄影数字化是一种潮流的话,我赞同;如果说数字摄影与传统摄影相比,有很多优势,这是客观事实,尤其在暗房方面,很多在传统暗房里要花费1天工夫制作的特殊效果,在计算机里瞬间即成,还可以反复修改,这一点正是迎合了商业摄影的需要但是如果数字摄影一定要传统摄影,则是一家之言了,并且这个结论也下得过于武断了,我们看到摄影没有代替绘画,电视也没有代替电影,数字摄影一定会代替传统摄影呢?新事物的产生并不是以牺牲就事物为代价的,更何况在艺术领域呢?艺术从来没有谁代替谁之说。新事物有自己的优势,可它也存在着缺陷,所以我认为,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汲取营养,才是唯一的完美的结局。 数字摄影究竟好不好,一个摄影的经营者应该熟记在心,甚至包括它的不足之处,我们绝对不能够只是听取器材商的一家之言,器材商的介绍我们只能称之为“广告”,是猫还是老鼠,我们要亲自查看一番才行。譬如扫描仪甲家甲家好,乙说乙家好,究竟谁家好,听听使用过该产品的影友再说,任何一款物品都各有所长和所短,就看你需要什么功能了。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在运行过程中,它需要大量的消耗材料,如果是为了经营使用,而不是发烧友的“玩”,计入成本的这些消耗材料就应该精打细算了,毕竟谁也不愿意做赔本的买卖,而器材商介绍时所核算的成本与实际成本是有很大出入的,当你把产品买回家后,发现耗材是个无底洞,后悔已经来不及了。[FS:PAGE] 一个影楼有没有必要上数字产品,该怎么上,这需要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做决定。我们注意到,一般情况下一套数码影楼解决方案需要10万到20万左右,一台高端扫描仪需要5万元以上,一只数码后背最高可达近20万,我们必须考虑增加的这些成本如何在短期内收回投资,数字产品每年都在以30%的幅度贬值,如果使用这些数字产品后利润没有增加,或者增加幅度赶不上成本的增加,这笔投资就要慎重了,怎么核算?一个年营业额不超50万元的影楼投资数字化,一定要慎重!!!如果经销商销售的是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内的全套数字影楼方案,购买时还有很大讨价还价的空间,千万不可听信商家所谓的“全国统一价”、“没有利润”等等谎言。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可以看看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动作,如果别人对数字影楼无动于衷,自己先行一步,必然产生两种结果,要么自己抢占了很多份额的市场,要么投资失误,败得一塌糊涂。尽管搞经营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还是风险越小越好,自己紧跟竞争对手进行运作,去抢占对手打下的市场,即等于把风险转嫁给了竞争对手,尤其是中小经营者来说这一招未必不是明智之举。 有经营者担心竟争对手担心有影楼上了数码之后,自己的市场会被对手因为提供更多的新产品而被抢走,这个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考虑一下会发现,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从“相互攀比盲目型消费”向“按需索取理智型消费”方向转化。客户在不在你这里定单关键看你的整体规模(包括化妆、摄影技术、提供的服务、基本价位等),仅仅因为这家有数码照片或者有所谓的“金属照片(即金箔、银箔等)” 而就定单者毕竟是少数,根据搜狐网进行的“选择婚纱影楼的决定因素”民意调查显示,因为提供“新产品”而定单者仅仅占1.64%,即使把懂计算机者对数码产品不敢兴趣因素考虑进去,这个比例也不会增加多少。假如竞争对手上了数字摄影对客户来讲很有吸引力,并且接单大量增加,中小影楼可以考虑增添数字设备也不迟。 作为经营者首先考虑的是市场,消费者对数字摄影认可吗?笔者听一位使用电脑选片的客人说,在电脑上选片找不到感觉,没有将照片平放在桌面上显得直观,往往看中这张又忘记了另外一张。对经营者来讲,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果在电脑上的色彩与客户见到的最终效果不一样,必然会引起争议,纵然给客户解释半天,客户接受不接受还是一个未知数。图像的存储也是一个问题,现在影楼数字化后一般都配备刻录机,并且刻录机和光盘材料的价格都可以接受,但是存成平面静态图像,如果客人没有电脑,这张光盘只能以另外的方式输出后观看,如果你所在的城市没有输出设备,或者仅你一家,或者数字输出的照片比模拟输出的照片贵,对客户来数,等于增加了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客人消费还有一个方便的原则,如果服务不好,或者数码输出不过关,只会增加客户的腻烦心理。说实话,目前的数码扩印机并没有器材商说得那么好,尤其是小型数码扩印机,质量甚至与好一点的模拟扩印机相比。如果存成动态的电子相册vcd,虽然方便观看了,输出倒成了问题,将视频信号进行打印的照片简直不能看,充其量也就是个卡拉ok水平,怎么办?没法办!除非商家将客户的图像资料全部存档,这有牵扯到肖像权问题。客人在习惯了拍照有底片,要让客人来习惯拍照没有底片的现象,商家还需要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使用喷绘机制作的放大照片究竟保存多长时间,我估计商家心里也没底,不要说,生产者说可以保存100年,我们在街头看到的喷绘广告,哪一幅撑3年了?这个后帐很难算,我个人认为,再愚蠢的消费者也不会就此罢休。 那么作为经营者还要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某资料说高质量摄影数字化的主流是“传统相机+扫描仪+喷墨打印机”,这个方案好,但这并不能称“影楼数字化”,数字产品仅仅充当了辅助摄影的角色。有人预言数字化的价格至少还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以合理的价格、方便的操作模式为多数人接受。目前的状况是印放照片的价位数字方面比传统工艺高出1倍以上,在微利时代,对影楼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还都不太容易接受,按说,新产品要想代替传统工艺,除了技术上的优势外,价格也还应该有竞争优势。据我了解,目前最有实力的影楼也很难去投入上百万元去采购一台数字放大机。如果买一只10万元左右的数码后背,需要按快门15万次才可能与传统相机拍摄1万个胶卷的成本持平,我们真担心,拍摄15万次后相机该是什么样子,在这里,我们还没有考虑相机故障因素。我们还注意到目前大部分所谓的数字化,仅仅将暗房这一块数字化了,为了适应商业人像摄影的需要,器材商将后期制作模板化、程式化了,与所谓的艺术摄影相距十万八千里了,而这些模板,只要略懂计算机平面设计的人都可以轻松搞定,所以我建议影楼经营者不要犯傻花几千块钱去买模板,除非是免费奉送的,不要白不要。我还注意到,一张24寸经过电脑合成的照片,输出价格在60元左右,而使用二次爆光或彩色合成膜同样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成本却可以降低60%,在现在的过度时期,这未必不是一招![FS:PAGE] 数字化,好!上不上,怎样上,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和认真的形势分析再决定! 备注:本文中“数字”与“数码”基本系同一概念;“商家”与“经营者” 基本系同一概念;“普通百姓”、“客人”与“客户” 基本系同一概念,本文之所以混用,沿袭了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叫法,并没有特别的含义。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26 , Processed in 0.08756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