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大批紧紧地团结在“摄影家协会”的摄影人,很少有人去做“影楼”,并且对“影楼”拍出的照片不屑一顾,甚至斥之为“照相机”、“印放机”制造出的摄影垃圾,并且我们还注意到,大凡以摄影家协会为首举办的摄影比赛大都把“影楼作品”排斥在外;而在影楼供职的摄影师也基本上不愿与摄影家协会会员为伍。然而,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这些不是“摄影家协会”会员的摄影师们制造的“摄影垃圾”,创造了足以令“摄影家协会会员”眼红的利润,并因此而“发家致富”,提前迈进“小康水平”,甚至“扩印店”的老板也坦言,如果没有影楼,仅靠协会会员的那几张片,扩印店大概会关门一半;而那些自以为摄影技艺高超不愿靠近影楼的摄影师却还在为用什么胶卷省钱在精打细算。我们还注意到,影楼业的繁荣使得摄影成为真正最贴近老百姓的一门艺术,这不能不成为我们探讨的一种“摄影现象”。 某一个网站对“选择婚纱影楼的决定因素”进行的调查显示:摄影技术占41.05%,服务占4.94%,价格占6.69%,礼服占9.94,新产品占1.94,相片特色占20.38%,口碑及朋友介绍占6.09,装潢占2.57%,宣传占1.81%,赠品占5.3%。装潢、宣传占、价格等项目基本上都是作为一种经营方式或者经营策略而存在的,赠品、新产品则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而存在的,由于这是一个针对网友而非专业摄影人士的调查,所以表面上看来,摄影技术和摄影风格占了较大比重,但是在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来影楼照相的客户大都不懂摄影的,全靠服务人员和摄影师的指点,所以尽管客户很看重摄影技术和摄影风格,由于摄影的专业知识很少,他也根本无法辨别出一个店与另一个店在摄影技术和摄影风格究竟有多大区别,否则怎会有所谓“千人一面”的怪谈?在影楼的诸多环节中,我把服务、化妆、摄影、美工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服务可以使客户感觉到自己做“上帝”的感觉,影楼大量的附加值也体现在服务上面,服务是一个影楼给客户的第一印象,服务质量决定留住客户的数量;化妆则是客户在经过前期服务之后看到的第一次效果,没有客户对化妆效果的满意就不可能有摄影环节的进行。美工是摄影之后的二度创作,是对摄影中可能产生的不足进行弥补,以及对照片的重新修饰,也是客户看到的最终效果,美工效果会影响客户及其周围朋友的视觉感受。 那么摄影技术和摄影风格在其中的位置呢?尽管客户口口声声很在乎摄影技术和摄影风格,但是由于他们缺乏专业的摄影知识,挑选照片往往只凭直觉感受,美、好看就行,摄影师的意见都左右不了客户的决定,甚至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的所谓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摄影师很看好的也符合“标准”的照片往往会落选。这就是商业摄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而不是依从摄影师的意志;这也是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的本质区别,一个老太太拍照片如果拍得满脸皱纹拿出去没准会获个大奖,可是如果是让老太太看,她会把摄影师骂得个狗血喷头,这就是市场化的残酷性。那些模仿罗中立《父亲》的照片未必敢拿到影楼,接受客户的“审判”。商业摄影只遵循市场这样的唯一标准,片子好与坏,不是摄影师说了算,也不是评委说了算,更不是“标准”说了算,影楼的摄影师在市场和艺术之间只能选择市场。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摄影师的盲从或者屈从,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普通百姓接受的照片也应视为一种艺术,一种流行的大众化的摄影艺术,只不过这种艺术的标准与摄影家协会会员们所推崇的标准不太一致罢了,曲高和寡与阳春白雪各有知音。摄影师家协会会员们对影楼照片指手画脚,他们未必领会商业摄影的内涵,毕竟他们不太理解商业摄影的本质,也有会员们开了影楼又关门,关键就是不能遵循市场规律,不能按市场规律办事。 通过对影楼行业的分析不难看出,影楼是一个包含了服务、化妆、摄影、美工等项内容的综合性服务行业,摄影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且摄影也绝对不再是举足轻重的一个环节,影楼业将摄影融合于其中,使人像摄影成为摄影艺术分支中最商业化了的一种。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52 , Processed in 0.13770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