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由本报与中国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

2006-4-6 16:04| 发布者: | 查看: 1171| 评论: 0|原作者: 藏策

    本报讯(记者 马夫)11月8日,“摄影与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和本报共同发起主办,来自社科院及高校的有关学者,摄影理论界、教育界及摄影报刊的领导和编辑参加了研讨。
今年初本报三版开辟了“新世纪论坛”栏目,先后以较大篇幅刊载了六篇天津人民出版社年轻学者藏策撰写的颇具新意的论文,他的论文运用了符号学、解构主义等理论,将摄影放到了文化研究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大的学术背景中加以研究,在摄影界特别是理论界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得到了中国社科院有关学者的关注,由此引发了这次研讨会的举行。与中国社科院这样的研究机构共同探讨摄影理论问题,为我国摄影理论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摄影理论历来受到摄影界的广泛重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摄影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从不是孤立和狭隘的,人们自觉地借鉴、总结、吸收各艺术门类理论的营养,以寻找一个为摄影所用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方法。文学艺术因其悠久的历史,决定了理论的扎实与丰厚。摄影理论研究更多与文学理论相结合定是大有裨益。研讨会上,中国摄协理论研究室副    主任李树峰,青年学者藏策,社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发祥、郭宏安,副研究员董小英、高建平、陈树才、史忠义,南开大学教授刘俐俐,天津师大教授张智庭,现代图像艺术学院院长龙熹祖,山东水利学校高级讲师丰宗立,《中国摄影》资深编辑林少忠,《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李全等先后发言,大家就摄影理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各种理论流派、体系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独到的观点。大家普遍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摄影人更应提高自身素质,倡导和呼唤知识分子摄影家的涌现(本报将于近期刊发发言摘要)。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者踊跃发言,由于时间的原因,会议主持人不得不限定每位的发言时间。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前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乐黛云,因在国外讲学不能到会,专门发来贺信。她在信中说,在跨学科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及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将摄影纳入文化研究的视野这内,用文化研究的各种新的理论方法来加以研究已势在必行。而此会议则标志着在国内开启了这一先河。相信通过此次会议,通过与会同仁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摄影文化研究领域定会又有新的拓展。
   会议结束前,中科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任周发祥代表研究中心向本报赠送了该中心近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以支持摄影理论研究,也表达了他们对摄影理论研究的热情与关注。

(摘自《中国摄影报》2001年11月20日 一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07 , Processed in 0.06970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