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名人.名利.功利

2006-4-6 16:12| 发布者: | 查看: 2361| 评论: 0|原作者: 王 瑞

一 
    当摄影理论不期然而然地流为空洞的概念堆砌,当摄影评论满不在乎地充当时尚影像的助销广告,何为站在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立场,为当代摄影现象进行透辟的学术解析?我以为学者郭力昕的实际表现,代表着一股不为政治屈服,不向市场投靠的思想清流。
    郭力昕曾受美国影像方式的系统教育,乃选择了继承美国非主流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对美国主流影像的庸俗势利习气,做立场明确的质疑与批评。在所有以中文书写摄影文论者中,郭力昕似乎是最不含糊的美国文化评判者,他的立论并非只是站在反霸权的民族主义层次,而是在一种大文化的范畴,对他所详知的“美国好莱坞化了的流行文化”,做出一个文化评论者的个人见解置论。
    郭力昕以安妮.利布维兹(Annie Leibovitz)的名人摄影巡回展,做出精干的文化与摄影评论:《关于“出名”的影像游戏——利布维兹人像作品里的浮华世界》(见《人民摄影》1999年10月13日“海外风”版)。
    此文秉持了郭力昕出道以来一以贯之的犀利风格,他对无论是风靡、轰动、畅销,还是何其知名、成功的主流摄影劲势,皆出于冷静且独到的个人观念,予以鲜明的深度解析。这般观点冷峻的摄影文化评论,在中国摄影文论现象中实不多见。 
二 
    当代美国摄影界有一对金童玉女,可惜中国大陆的摄影界对之了解欠详,那便是梅波索普和利布维兹,两者的人像摄影作品皆出类拔萃。提及这对鼎鼎摄影家之大名,乃为被美国主流社会“认同”的“最成功”范例。
    美国当代最为出名的两位女摄影家是玛丽.艾伦.马克和安妮.利布维兹,我这排名顺序是按国人的知晓先后。若以“社会知名度”论,顺序应倒置。玛丽.艾伦.马克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新时期纪实摄影”的进程,她的为没有发言机会的弱者代言的摄影动机,乃是为非主流社会边缘人伸张的行为。利布维兹则坚定地履行“打入主流”之路,并且获得现世的“前无古人”之“最成功”(郭力昕语)。
    以玛丽.艾伦.马克的纪实摄影观念为表率,中国摄影现有此一流。而利布维兹式的名人摄影,在中国业已不遑多让地继“纪实”之后,涌出高潮。我无从知晓中国此派摄影名家是见识到利布维兹之名镜,而鉴以蓝图;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市场经济化的社会环境里,机灵地施展出迎合潮流的摄影方式。共同点是,名人摄影不摄则已,一摄即成功。“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接轨”,在二十世纪尾时大功告成。
    无论安妮.利布维兹以何种方式影响或与中国摄影生态走势暗合,中国的名人摄影则已堂皇登场,并且获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的轰动效益(名利双收)。理论评论与之配合,再度显示助阵的锦上添花传统。偶或会有未见披露的批评,不如还是借郭力昕评道别人的文章,洋为中用地来弥补一下当今严肃批评缺席之阙如。
    郭力昕言安妮.利布维兹:“她注册商标的一贯风格,是将政治文化艺术名流模特儿化,将影视歌明星的影像剧情化”。这两种功力,中国摄影家业已全面达成。郭力昕认为“利布维兹二度创造了好莱坞神话与标准美国式的偶像打造工程”,中国摄影家完成的是什么?可以从发表出来的评论家们的文词中去找相关说法。 
三 
    从纪实摄影流势形成时,因“揭露社会黑暗面”而饱受争议,到名人摄影应运而生的朝野一致认同,其间有一层中国当代社会意识形态转型对摄影的潜化,尚且未被理论阐明。
    “新时期纪实摄影”的争议持续未歇,它充其量曾流为摄影一界的主趋势,却终未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形态。而名人摄影的崛起与成熟,一举包揽朝野上下青睐,鲜见非议之论,其实是合乎了时代主流文化的品味。试析名人摄影的作者与对象,都是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出来的一批中产英才。如果套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公式,则这个摄影现象意味深长。名人摄影在社会上的全面成功,实则证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成果与进度。 [FS:PAGE]
    评论家谢鹏雄在其《以中产品味为主流》一文中认为:“全世界的电影及电视,其假定收视层原则上都设定在国民的中产阶级。……至于好莱坞的电影,一百年来更是以中产阶级家庭的意识、伦理、品味、兴趣及憧憬、焦点,巧妙地投合中产家庭的心情,而使影片打进了全世界的中产人士。譬如《阿甘正传》,说穿了是一部励志片,它呈现一个才华并不出众的普通人,只靠坚毅的努力,终于出人头地。这是中产人士所认同的价值,所欢迎的素材,所盼望的教条,及所赞成的结果。这个教条,简单而有些幼稚,但电影艺术与情节的说服力掩盖了这个幼稚。同样的情节若由国人来拍,只怕不知会说出多少教训人的话,使观众看不下去。”
    “新时期纪实摄影”理论层面持续未决的争议,在“摄影是艺术”观念主使下的中国摄影界,以品味的评鉴而言,以“土老破旧”著称的“纪实摄影”,它可以是中产阶级的品味格调吗?如若不是,“纪实摄影”又如何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形式呢?不成主流,乃为“新时期纪实摄影”人士之不甘,反映务纪实摄影人在观念上的局限,对纪实类摄影的社会文化属性缺乏自觉的认识。当纪实摄影刻意追求主流文化主席之地的时候,它就必然要顾及被“社会认同”的品味,当“纪实摄影”为求轰动而为时,其“纪实”本质理当走味。现下中国摄影界流行言“到位”,若以“被主流社会认同”为“位”,则必然要到的就是“中产品味”之位。
    这一点,名人摄影做到了。其实在此之前,沙龙摄影早就做到且坚守着。因而,沙龙摄影在中国摄影领域的复兴,只是个时间的问题。在中产人士日益增长为主流社会成员的形势下,唯一可以与名人摄影并驾齐驱于影像消费市场的,只有沙龙摄影。纪实摄影必然是甘于寂寞者的社会与文化批判行为,它在拍摄社会真实方面的努力,使宣传式摄影溃散式微。然而纪实摄影又难以成为中产品味的励志教条的意识表达,并且真正意义上的纪实摄影,难以纳入市场经济的消费范畴。于是,可想而知,如今被理论评论喋喋的“好作品”的社会展现标准,诸如:人民大众(群众)喜闻乐见,有市场需求,畅销,轰动,火爆,雅俗共赏等等的摄影作品,可能是什么呢?是纪实摄影吗?从市场效益评判,显然已见成功的是名人摄影,而沙龙摄影在中国社会里,从来就未失去过最广泛的地盘。 
四 
    “新时期纪实摄影”有其双重性,一是借鉴西方纪实摄影的社会性功能,实践纪实摄影的社会文化作用;二是秉持中国宣传摄影和所谓摄影艺术的文以载道功能,起到意识形态的政治教化作用。这两重性都可以列入功利目的。且无可非议。只是当“纪实摄影”企图跻身于社会主流文化行列之时,便搅入名利的成分。于是,名人摄影作为一种通融功利与名利的中介,便在影像纳入市场消费的情势里,不失时机地呈现了前此未有的形态与规模。其大肆成功的要点,在于吸收纪实摄影真与实的形貌,并演化宣传摄影的单调说教程式。于是,被郭力昕所言及的那种“通俗文化的威力”,便迎合于转型社会滋长的中产品味之流行,而一举夺到既不舍于“土老破旧”光景、且又孜孜于图谋摄影主流文化地位的“纪实摄影”者,所欲取而不得的摄影主流荣耀。
    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中国社会百年来的革命,在1980年代完成,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于此际汇合,我同意这样的历史观念。198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完成,导致中西文化在品味项类的认同。1990年代终成大气候的名人摄影,是未来中国摄影的主流形态之劲旅,它不但在影像构成上与西方流行文化统合,而且在张扬中产品位方面,是具有长盛不衰之势的影像消费主力。1980年代的“新时期纪实摄影”和1990年代的名人摄影(1980年代便现雏形),是中西文化交合所产生的现代摄影形态,此二现象有待今后的摄影理论深入探讨。  [FS:PAGE]
五 
    以我之见,有人所谓“新时期纪实摄影”成就之一的“平民化”,实际是由名人摄影来落实的。当名利已被认同为当世的社会价值所系,“成功人士”的标准,极大程度上维系在“社会认同”的价值结果上面。例如“成功摄影家”是以作品在公开媒体发表的数量和由摄影为手段赢获的经济利益为世俗准则。凡此摄影家,皆在名利上有所显示,在社会阶层里,跻身于中产与准中产(有些大腕兼大款,则可列为准资产与资产人士)行列。这无形中已经给出了“中产品味”的“到位”标准,欲为“成功”,朝其努力便是了。
    谢鹏雄以《阿甘正传》(曾被誉为“美国雷锋”)的实例,阐明了这是中产人士观念“认同的价值”、“盼望的教条”和“赞成的结果”之实质。郭力昕提及“利布维兹配合此展览所出版的摄影集,于1991年发行之后,立刻成为纽约时报书评排行榜上的畅销书之一。对于一本又厚又贵的大开本摄影集而言,这确是不多见的。”如此被广大人民群众看好而畅销的读物,必是雅俗共赏的极品。这其实相当于一部成功实现“美国梦”的光荣榜,正是以中产人士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所承认的人生成功英雄谱。
    如此看待中国流行的名人摄影系列也未尝不对,一种能够成为主流的文化形态必然呈显社会意识的强势。名人摄影系列里“平民化”的诱惑力在于通过“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真见成效。名利既是价值标准,也是人生“成功”的诱饵。“美国梦”便是“平民化”的憧憬、希望与追求的价值目标,安妮.利布维兹风靡世界的名人摄影,便是对主流社会观念的精彩诠释。其号召力在于,每一个平民都有如此成功的可能性,只要你不舍于追逐主流社会的名利价值。安妮.利布维兹的名人摄影是推销版的意识形态影像产品,但它有艺术的技巧,有诱导的隐喻,却不落图解的老套。所以她以摄影家、艺术家身份,被主流社会和主流文化认同得自然而然,毫不牵强,甚至还有为主流体统收编异类的特殊功能。
    郭力昕敏锐地透视到这一层:“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曾在七十年代挥舞如椽之笔,写出经典论文集《论摄影》,犀利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需要藉影像消费来消费世界的苏珊.宋塔,赫然也有两帧影像在展出的行列里,于九十年代共襄了这项大规模影像消费的盛举。宋塔虽年事渐高,但仍气质出众,风韵无穷,也许人性的弱点就在影像之前终于要缴了械吧。我似乎可以想像,当利布维兹为宋塔造像时,嘴角泛起的一丝微笑:‘如果我连宋塔都可以收编,还有谁不能纳入我的影像王国之内?’” 
六 
    看来,安妮.利布维兹以其高超手艺打造的影像糖衣炮弹,顺利而无冲突地缴下激进分子的文化批判之械。这样的现实结果,又从一个特定的角度,验证了苏珊.宋塔当初的批判观点之实际效果,影像消费的切实存在果然具有极大的强劲威力。苏珊.宋塔由与玛丽.艾伦.马克一致的非主流立场,终于妥协于安妮.利布维兹的主流意识,拖出一条从批判思维斗士移向中产品位名人的思想行为轨迹。这种转化,《四月》影人在1980年代前期业已走过。从而印证主流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平民化”的中产品味在现实社会的合情合理,以及无往不利的意识形态感召力。平民文化实为保守性质的世俗文化,而“新时期纪实摄影”则似乎是以教义上的“无产阶级立场”行事,所以纪实摄影很难成为中产品味的东西,它被有人言之的“平民化”,实为底层化。而名人摄影才是本质上代表平民化中产品味的合理存在。世俗名利之诱惑,首先收编的就是开启“新时期纪实摄影”风潮的《四月》影人,之后各个摄影群体及个人在成名之后,纷纷或明或暗投诚中产品味的事实,在中国摄影生态里层出不穷,似成规律。
    因而,秉持知识分子文化批判立场的精神活动便具有了现代思想意义,所谓的“独立人格”也只有在这个层次上才有意义。郭力昕的摄影文论,即是对影像世界里的资产人士与中产人士品味的文化批判(但这并非简单化地意味“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他继承的是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意义上文化人的超然立场,这正是中国摄影思想领域十分缺乏的文化品质与学术精神。 [FS:PAGE]
    二十一世纪尽管是中国纪实摄影继续深化的时期,但是以中产品味为主流的流行摄影文化形式必将大行其道,势不可挡。此际的摄影文化工作者,在政治拘禁和经济绑架的历史命运之余,如何操持知识分子的社会性文化批判功能,乃是独立人格的严肃抉择问题。
  
发表于:《大众摄影》2000年第8期“乱谭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1 , Processed in 0.06955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