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看了人民摄影报《声音》栏目的“编者按”,很觉激动。继而将该新办栏目发表的头篇文章《摄影呼唤编辑大家》看过,心头至少凉了半截。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我对“摄影”有许多话要说,尽管我以文字形式发出的“声音”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媒体编辑予以“消音”的。今朝遇见有难得一见的关于“编辑”命题的声音出现,不觉搅起多年来与摄影媒体和编辑打交道的尴尬感触。无论如何,我就为此发一声吧。 啊!远山的呼唤 为本文措辞了一个如此带诗意的标题,有些出乎自己意料。《远山的呼唤》是上世纪80年代上映的一部日本影片的名字,构思此文时,不期然地就套用上它,因为《声音》栏目首发的文章标题是《摄影呼唤编辑大家》,记得若干年前《人民摄影》报曾发过一篇文章,题为《摄影呼唤批评》。而且《大众摄影》杂志还以《呼唤批评》为主题,发表过座谈会记录。以我愚见,这类的 “呼唤”之文的通病是言之绝对有理,但是具体到个案事例的关头,却绝不触及实际的人与事。这种文章技法,套句老话就叫“大帽子底下开小差儿”,乃属“摄影批评”的拿手花活儿。 这套“呼唤”类的“声音”可谓老生常谈,几十年如一日,屡见不鲜,实则已成为中国摄影文化的可悲积淀了。其所以长期流行不止,是因为这类文章犹如远山,由于跟实际拉开了相当距离之故,所以看上去很美,而且文笔论调多表现得陈词激昂、声情并茂,不乏隔靴搔痒的可听性和可读性。何况这类看似尖锐批评的美文,其实由于并无具体人和事的点名举证,实在是编辑们翘首乞盼的俏货来稿,即可聊补摄影批评文章的空挡,又可实际上不得罪人,既有卖点又很保险。不仅看上去很美,更何其两全其美也。 杂音 仅止于“呼唤”的发音,有如貌似批评姿态的美声唱法。它们发声的都是大实话,而比之那类一看就非实话的官样文字,其命题真实性不容质疑。问题出在这种已成模式的说实话的文字,其发声方式并非“实说”。其针对目标一点不错,只不过选用的批评武器不是匕首也不是手术刀,而是传统文库中的“银样蜡枪头”。 我虽然读过“声音”栏目的“编者按”后,心生一股激动,但我也不免对这样的“美言”,十分冷静地持一种经验型的怀疑。显然,在摄影媒体尚维持着“莺歌燕舞”的大模式里,《声音》这个趋于中性的栏目取名,似乎有些客观立场的意味。然而,对于摄影界场面上和私下里从未平息过的七嘴八舌和说长道短,在公开发表的场合,媒体编辑向来充当的是掌控“声音”过滤大权的“调音师”角色。他们更愿意以“为读者献上… …”之类的美好辞藻,非常有选择性地让广大读者享用由他们充任义务卫生员所烹调的健康食品。如果说老字号的“歌德牌甜美产品”已显乏味,那么,推出一些略带辣味的“诚实空话”小品,则属调节腻味的编辑技巧。 打开窗户说亮话,我期望“声音”栏目摆脱实话虚说的老套,着重“实说”的言论实质。以我陋见,这《声音》栏目若真能容得下“杂音”的存在,就是对中国摄影文化的一份突破性贡献。 叶公好龙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对“声音”栏目“编者按”的慷慨陈词之说法,不能不保留深深的怀疑,是因为我有过绝不算少的与摄影编辑打交道的沉痛历史教训。我并不怀疑摄影编辑们欢迎“实话”投稿的诚意,顾虑的只是他们对“实说”类来稿的“实发”承受能力。 如果摄影媒体能够将林林总总的“发刊词”、“编者按”云云当真落实,当代摄影社会应该不是如许样子。而当今摄影社会之所以只能是这样子,难道与摄影媒体编辑们的大量“说说而已,何必当真”不无干系吗?摄影编辑们的“叶公好龙”习气,助长了“歌德”套路言论的无限泛滥,同时也滋生了“呼唤” 式批评美文的装点门面,例如《中国摄影》杂志就曾经将言论栏目版命名为“点到为止”。 [FS:PAGE] 其实,不仅是秉持实话实说方式的写手,就是期望真知意向的读者,都有充分理由对摄影媒体“实话实说”的勇气表示怀疑。对于足以用“叶公好龙”来形容的摄影媒体编辑们,公众的回应只能是将信将疑地拭目以待,犹如在聆听“远山的呼唤”。 只说一事 摄影投稿者与摄影编辑之间的关系,另当别论。在此只说一件事,就是面对一厢情愿的投稿者,摄影媒体编辑的基本职业道德问题,也就是编辑对作者的基本礼貌问题。 不久前李媚被“一品国际摄影节”授予特殊贡献奖,除了其它原因,我敬重李媚其人,还因为她与投稿者之间的尊重与礼貌。1994年我在海外见到了《现代摄影》杂志成熟的专业成绩,于是禁不住一时激动,毛遂自荐给国内的摄影媒体全都发去希望合作的信,很快就收到《人民摄影》编辑部和《现代摄影》编辑李媚的回信,(这是我仅收到的唯二回信)。此后我与李媚有过若干次投稿交道,无论是否采用我的稿件,每次她都做到及时给以回信。 我感谢那些为我的投稿给以回音的编辑们,其中包括不采用我的稿件而给予明确交代的编辑们。所谓的“编辑大家”,我以为就是在这样看是细微之处,决不掉以轻心的人。如果谈及人格和人品,尊重他人乃是起码的常识标准。何况伯乐之为伯乐,是因为他决不放过对每一匹马的认真观察,其实千里马也绝非看上去就挂着“大腕儿”式的夸张光采,当然伯乐也不会为貌似“很腕儿”的假像所迷惑。 我认为要成为“编辑大家”,首先就要从学会尊重作者这一桩事情做起。 投石问路 这篇文章我写了,就如我以往写了的许多文章不被发表,还有一些明知不能发表而仍写了的文章,因为有感而发,想写也就写了。 对“声音”栏目的编辑能否发表或删改后发表这篇文章,我心里没数。我仅以此文试探其 “实发”的承受能力。因为从“编者按”上看,他们似乎有这份诚意和决心。我希望《声音》栏目真能一扫摄影言论之积习旧套,将“远山的呼唤”化为切实迈出解决摄影批评问题的一步,成为真正“实话实说”的带有“杂音”的论坛。 有一节歌词写的好:“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如果摄影体制的改革于今日社会还只能限于“呼唤”,那就太可叹了。化“远山的呼唤”之空谈为切实迈出解决问题的一个脚步,我希望“声音”栏目成为广开摄影言路的一个开拓性踏脚板。 2001年10月7日写 2002年1月《人民摄影》删节发表 附与此文相关的资料: 1,《人民摄影》发表此文的“编后”语。 2,《人民摄影》“声音”栏目“编者按” 3,《摄影呼唤编辑大家》原文。 编后:虽然鉴于版面等原因我们还是对王瑞先生此文予以“过滤”,但他确实给《声音》栏目及其他摄影类评论文章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地将更多带有“杂音”的影人“声音”推向摄影界,不求振聋发聩,也该掷地有声。本版编辑也衷心希望对摄影界某些现象“有感而发”的读者和作者朋友们不要再“点到为止”,与我们共同将这处供大家畅所欲言的阵地建设好,别再作那“远山的呼唤”。 编者按:这是一个言论性的栏目,也是一个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平台。如果您对摄影界的大小事件有看法,有意见,不妨到这里来倾诉;如果您对摄影行业的发展有建议,有忧思,不妨到这里来呼吁。作为一张专业报,我们非常需要来自于摄影人的声音,来自于摄影厂商的声音,来自官方和民间的一切有利于摄影发展和进步的声音。我们要把各种声音汇在一起,为倡导新理念,引导新潮流,为在摄影界针贬假恶丑,褒扬真善美而呐喊,更要把这个栏目办出特色,办出品位。每期的头版,它会与您不见不散。 [FS:PAGE] 摄影呼唤编辑大家 [廖远亮] 眼下国内摄影报刊算起来不下十种,正规编辑约几百号人,但能够称得上“名编”、可以充当“大家”的,不敢说没有,想必是凤毛麟角。不知中国摄影的不景气,是否与此有关?我想,起码编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好编辑即如伯乐,可惜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于是,许多“千里马”、“准千里马”和“千里马良种”,最终只能“不以千里称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回望摄影界,这种憾事可谓不少。可以说,近20年来已经成名的摄影家们,几乎都是从比赛中拼杀出来的“绿林好汉”,而直接由摄影媒体或者编辑推介出来的,微乎其微。中国摄影有如大洋中的冰山,浮在媒体上的极有限,那媒体不曾照应的大部分,可能会更丰富更具高度。一句话,中国摄影的真正英雄在幕后,或者说被埋没于媒体之下。 目前呈现于大家面前的中国摄影,给人以没有个性、缺乏文化意味、不大气的印象。这也难怪,要获得各路评委的青睐,早已是磨棱去角,成了溪流下游的鹅卵石了。靠比赛打造出来的摄影家,多是恪守“中庸”之道、八面玲珑之辈,而不愿攀龙附凤、固执风格之人,相对难有金榜题名之时。我常想仿效古人,对天长啸:时无英雄,竖子成名! 最近在网上接触了不少不是英雄也不是竖子的无名影友,发松现许多人语出惊人,作品颇具个性,完全不逊色于那些摄坛活跃分子。这更加坚定了我对摄影媒体苍白无力的认识。 摄影人的文化素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差。摄影落后于大文化,不能把责任全推卸到摄影人文化素质上来。摄影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正反映了摄影编辑的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编辑,如同没有好的广告人和推销员一样,好酒也可能尘封地窖。类似观念摄影、行为摄影之流,国内实践的人并非极少数,可惜在摄影媒体上却很少反映出来,只是一些前卫艺术家在推介。 我想,中国并不缺少摄影家,而是缺少编辑大家。即使是大师,也不是天生就是大师,他们的成功同样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有利的机遇。初次的成功,对任何人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编辑在发现人才、鼓励和支持人才成长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摄影家在其成长初期就能够得到媒体和编辑的照应,那无疑是人生一大幸事。一个本来并不特别突出的人,可能会因此而超常发挥,成就杰出事业。相反,即使是天才,也可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编辑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个体,他们对整个领域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实,报刊的个性与风格,就是编辑的个性与风格,摄影编辑的风格和品味,有意无意要引导摄影家的风格和品位。摄影界平庸的风气,也是摄影编辑(包括评委)们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映射。 大家知道,巴金那一代人年轻时候,应该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学艺术一段辉煌时期,人才辈出。这固然与文化大气候有关,同时与那时代有特别多的编辑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拿巴金来说,他的成名,与当时任杂志编辑的叶圣陶慧眼识珠分不开。巴金本人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编辑大家,并且自出道后几乎一生都没有离开编辑工作。 我们并不奢望摄影界出现巴金、叶圣陶之类的人物,但是我们真的很需要明智的编辑大家,需要有勇有谋、有胆有识的好编辑。好编辑应该是个杂家——见多识广,有独特的思想,深具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引领艺术潮流,张扬风格和个性。同时,好编辑还要甘愿为人作嫁,以推介新人为己任,慧眼识英雄,当好“伯乐”。 中国摄影界应该存在具备这样素质的编辑,只是由于媒体体制、编辑制度、社会风气等客观因素限制,一时没有脱颖而出。我呼唤带着全新观念的摄影编辑大家的出现,并且真诚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5 , Processed in 0.12577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