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影赛照片的规范问题 由于沿用国际影赛的范例,幻灯片仍然作为本届年赛一种作品参赛的媒材方式。但是从影赛评选的实际操作看,这种方式的单一放映,无法达到照片之间及时互相比较的便利。随着影像科技日益数码化,把幻灯片转印为照片已不是问题,故从下届年赛起不再收幻灯片,也是为了保证评选的方便与公平。 另外必须改进的技术措施是,民俗现象有其必然的地域文化性质,异文化的评委,甚至不了解异地文化的同一国家评委,仅凭照片上的视觉信息,也是颇难了解作品所展现的事物的特定民俗含义,这样就直接影响对民俗摄影的民俗本质的切实领会。如果不加文学说明,有些作品的民俗实质是无法被不了解实情者发现的。为此,评论者建议年赛组委会,在今后的组织工作中,参赛照片必须进一步规范化,建议注重以下几点:1、所有参赛作者都必须随同照片提交一份以一页为限度的有英文说明的作品提要。中国作者则应在同一张纸上,以中文和英文的对照方式做出作品提要。这样要求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保证所有作品的具体内容都能够方便地被评委了解领会,以免造成具有民俗价值的作品因为理解障碍而被埋没。 2、除“人物服饰”类的作品可以不注重组照顺序的编排,其它类别的作品的排列顺序,往往对视觉作用的影响很大。所以,凡在意组照编排顺序者,皆应在照片左下角标注相关顺序号码。否则如果打乱了组照之间的规定顺序,对有效理解该作品即会形成必然障碍。这届年赛有的作者为避免组照被搅乱,特别自行按排列顺序将照片用胶带串连成一体,但是在评选现场摆放空间有限的条件下,这种自行做法是否合乎规范,也值得研究。 民俗摄影的概念界定问题 相对于作品的技术规范问题,关于民俗摄影的观念问题,则是更加模糊且难以定论的关键问题。 本届年赛在评选中突出的问题,即是对民俗摄影这种特定范畴的事物,评委在评选过程中所秉待的认定观念,对最后获奖作品的民俗文化成分,具有某种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而言,对一件民俗摄影作品的质量判断,是强调其民俗文化价值,还是强调其视觉美学价值,或者在两者之间如何做平衡的斟酌考量,乃是切实存在又很难统一的复杂问题。 例如,对一件民俗作品的文化价值的评鉴,一位民俗学者身份的评委和一位摄影家身份的评委,对同一作品即会产生相异的判断。同类的问题在新闻摄影的影赛中也存在。所以,影赛评委团体成员的职业身份与学术资历的背景,将直接影响影赛评选后果所呈现的实际面貌,而评委团体的成员结构,如果广泛一些,纳入诸如“视觉人类学”这类的专家参予,将对民俗摄影作品的评鉴,较能兼顾民俗性与摄影性的判断标准的双重涵义。 对有兴趣从事民俗摄影实践的作者而言,首要的极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常识的基本范畴,对“民俗摄影”这一专门的领域,在观念上和理论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只有在这样较为明确的民俗摄影基础素养条件下,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民俗摄影事业深化开来。 经过三届的《人类贡献奖》年赛实践,应征作品的普遍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当此实践已经放开步伐前进之际,相应民俗摄影的理论支援,也已成为突显且急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将在十月间的《人类贡献奖》年赛颁奖活动中,特别安排了国际性的民俗摄影理论研讨会。此外,以本届年赛的实际为凭据,一场相关“民俗摄影”观念与实践问题的群众性讨论,即将在摄影媒体上策划展开。做为纪实摄影之一的民俗摄影理论探讨,也将以实例带动前一时期搁浅了的纪实摄影理论研究,这对中国摄影界冷落的观念与理论研究,也会起到一个有的放矢的牵引作用。对此,欢迎中国摄影界内与界外的有志于民俗摄影思考与实践的人士们,积极参与这场已然踊动起来的民间意义上的理论探讨活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不但创造条件给摄影人参予实践的机会,同时也将虚心以待,期望热心于民俗摄影思考者踊跃各抒已见,为世界民俗摄影的繁荣而参予一份热情。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的《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的文化活动贡献一份关注。 [FS:PAGE] 摄手拍了许多影像,常生拿去参赛的兴致。获了奖的,或喜出望外,或兴高采烈,或名利双收。落了选的呢,难免滋一番惆怅在心头,毕竟是付出力气心血的劳动果实,未获赏识徒生愤懑,当此际也属正常的心理反应。 本人今年受中国民俗摄影协会沈澈会长之邀,加盟“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 首设 “观察评论组” 成员行列,得旁观兼带评议之任务。期间尤对某些落选作品颇有所感,品之有味,失之可惜。自觉对这样一批我眼里的佳作,理应承担一份助其出头的义务。 恰由友人姜健引荐,结识《东方艺术》杂志总编乐祥海先生,悉其志在发展一部以“视觉人文” 为宗旨的刊物,便将此前观影有感于遗珠之憾一事道出,建议这片新辟的人文天地能够给予落选的民俗摄影佳作以一席视觉面世的机会。幸获其人深以为然,遂有如此一部分作品得以在此发表。 旁观“第三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现场,见识到中国众多摄影人的拍摄技艺与透视眼力,业已大幅度提升。而影赛所设的诸般奖项毕竟有限,上万张的照片丛中,遗落若干佳作乃在所难免。好在有《东方艺术》杂志同仁见义勇为,慷慨赋予这批落选佳作一席展现良机。此举无疑是对奖外摄手的一项实际鼓励,也是对本届国际民俗摄影年赛的一种格外支持。 民俗摄影作为当代中国摄影的一支劲旅,正处于全面兴旺深化之趋势。民俗摄影不但是摄影人皆可接触拍摄的日常生活题材,同时也是阅读者皆为喜闻乐见的大千世界人文信息,且又是《东方艺术》杂志的“视觉人文” 方针大可发挥之处。至于刊物如何与作者联手互动来开发民间广袤的人文影像资源,此举或许算是一个思路新颖的尝试。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45 , Processed in 0.07041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