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勃朗尼卡”就是“碧浪之家”

2006-4-6 16:19| 发布者: | 查看: 2906| 评论: 0|原作者: 王瑞

    中西文化交流,必然引发的麻烦之一就是译名的准确与规范问题。当中国摄影人仅听说过布勒松和亚当斯的时候,偶尔“布勒松”或者“布列松”几下,还不至于张冠李戴误作他人。随着国际摄影文化交流的视野洞开,洋人名字的中译,必然成为大问题,而且已经渐成大问题。
    《人民摄影》2001年10月31日第5版刊发王康文章《“纳赫特威”还是“纳驰威”》,文章虽短,但是确实已经扯上了洋名中译的“摄影文化”问题。 
“纳赫特威”和“纳驰威”都是Nachtwey 
       外国人名的中译应当规范化,这是翻译的迫切理想。然而凡是有过翻译经验者,都会遇到这个头疼的苦恼。仅就外国摄影人物名字的中译而言,比Nachtwey名望更大的摄影史书中提及的名家,译名之复杂混乱,例子甚多。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以最先所见的中译名造成先入为主的习惯。例如,我就是从阮义忠的两本专著中了解摄影名家的中文译名。后来有了中文版《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按理这应当成为中国摄影翻译的译名体例,然而事情也并非简单。
    例如,我在翻译匈牙利裔摄影家Andre Kertesz时,不但遭遇到不同史书分别将其划归为法国摄影家和美国摄影家的问题,而且我认为以阮义忠译名的“柯特兹”为好,可是在文章发表时也还是被编辑强行改做“柯特斯”了,而《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文版的译名则是至今极少有人用的“克泰斯”。Andre Kertesz的洋名中译究竟何以为规范,明显仍处在未决之中。
    再如Man    Ray有两个旗鼓相当的中文译名:“曼•雷”和“曼•瑞”。王康在其文章中言及了“标准的牛津音”和“美式英语”云云,而且肯定于“Nachtwey先生的祖上来自何方咱不清楚,但其尊姓按德语发音译成‘纳赫特威’多半没错。”若果以王康所言之音准为规范标准,则Man    Ray中译为曼•瑞最贴近音准。但是按此标准中译时,又会涉及以普通话发音为“准”的条件,犹如“山东英语”之类的偏差便又是问题所系。
   以美国总统Reagan为例,两岸三地的中译就有“里根”、“雷根”和“列根”三种共行于世。若按标准美国英语发音,Reagan应译为“瑞根”。不知王康会以何者为取?
   翻开《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文版与“权威摄影报刊”的行文实际,译名相异者俯拾皆是。走笔至此,随手翻开《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一页,Halsman被译做“霍尔斯曼”,而我所见之中文行文大多皆为“哈斯曼”。Munkacsi(芒卡西)多见的是莫卡西。Tina    Modotti的中译皆为蒂娜•莫多蒂,然而我在摄影史课堂上听美国教授的发音是“玛达蒂”,不知这个名无争议的蒂娜之姓氏,究竟应该以其英文发音、或以其国藉所在的墨西哥之西班牙语发音、还是以其“祖上”传下的意大利语原味发音为准了?
   这使我想到最荒唐的莫过于一位台湾旅居美国的蔡姓女士,她说她的姓译英文Tsai,有多少个美国人念之,就有多少种不同发音,唯独没有一个洋人读成准确汉语的“蔡”音。
   洋人姓名的中译,会否乱作蔡氏的英语发音?事实是无论怎样规范化,也的确很难规范得了。 
Truman杜鲁门 
   王康该文的要点之言是:“但如果像一位长期在国外‘从事摄影文化交流’,在摄影报刊上开辟专栏的著名写手,撰文提及的‘美国总统丘曼’,就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苦思半天,才觉得杜鲁门的‘嫌疑’最大。”
   可以肯定的是,将美国总统杜鲁门译为“丘曼”,是一个明显失误。这就要涉及到翻译人名的约定俗成问题,也就是先入为主的约定俗成造就的专用名词,是难容修改的。
   美国第33任总统杜鲁门的英文名字书写为Harry•s•Truman,按《远东英汉大辞典》的该名词之国际音标可以有两种读音'tru:men和'trumen,其比“杜鲁门”较为贴近的中文发音与书写除了“丘曼”,还有更贴近的“楚门”译例。美国著名电影The Truman    show,所见中译有《楚门的世界》和《真人show》两种,按该片主题隐喻,Truman既然是英文人名,片名更取之为“真人”的含义。我以为取这两中译片名合二而一为《真人的世界》,似乎较为贴切。但若将所有Trnman规范化为“杜鲁门”一种中译,则该影片中译《杜鲁门的世界》,极易被误以为是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传记影片。若中文为《楚门的世界》或《丘曼的世界》,则无此嫌疑。 [FS:PAGE]
   王康在其文前面部分议论“纳驰威”按德语发音译成纳赫特威多半没错,而其文后面部分则对杜鲁门被音译为“丘曼”不以为然,前后标准矛盾,实则牵扯到翻译的难为之处,这本来不过还是个学术问题罢了。
   然而王康在该文末节的如许言词:“看来,彼等旅居海外、见多识广的文化人尚且如此,吾辈被讥为‘没有文化的群体’也就大可不必忿忿然了。”    令人不免读后体味出其借题发挥的弦外之音。
   且不论与Truman同为美国总统的Reagan就有三种并行于世的中文译名,而且Kennidy也有大陆的“肯尼迪”和彼岸的    “甘乃迪”之两项称谓,既使当今的父子总统Bush,也有两岸的“布什”与“布希”之差异。两岸若一时难以统一,名人译名的差别想来仍会无以划一。这个方面,大陆与台湾的摄影书刊里,外国摄影家译名的差别按各自的原版本印刷,则已是不争的事实。
   王康试图统一或者规范洋人名姓中译的想法当然有理。然而杜鲁门被以“丘曼”行文发表,固然该‘著名写手’(究竟为何人?王康何不点明?又如其文开头的“某专业摄影报”,既为事实,何不指明?)择字失误,但以专业常识论,编辑的失职也有“把关”疏漏的责任。洋名中译问题,既使有写手的责任,而且更有编辑的职责。王康将失误单方面推给写手承担,有失公平。而译名问题由来已久的难以规范,将如何处置,并非是容易解决的问题。
   我虽然赞同美国总统杜鲁门不应被译为“丘曼”,但与其同姓的英美“无名之辈”的广大Truman们,被中译为“楚门” 或“丘曼”,其实也未尝不可。既然美国的New    Jersey可以被半意半音地译为“新泽西”(另岸的规范为“纽泽西”),那么New    York若偶而被译为“新约克”或“新约”,似乎也是取之有道的举一反三之例。当然。如“杜鲁门”一般,“纽约”早已是约定俗成的了,不应再节外生枝添乱。然而尽管如此,Nachrwey将定案于“纳赫特威”还是“纳驰威”的问题,仍属难决的棘手问题。
   至于译名差异是否跟“有没有文化”相关,我不清楚。但我就中文版《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的意见文章,苦于寻不到媒体肯给版面发表的处境,的确感触颇深。既然当今摄影报刊对言论类文章都以“没人看”为由拒发,一大篇对大部头工具书的详细意见,连我也明知能通读者寥寥。我虽欣慰有如王康者,尚且对摄影人物译名这般甚少有人肯关注的问题发表议论,却也对他这则引发争议的小文是否“有人看”,深表忧疑。我不知道面对如此摄影文化现状的事实,王康其人以为那个“群体”的“文化”程度又实际如何呢?
   至于王康所言“吾辈被讥为‘没有文化的群体’”,这“讥为”二字的措辞已表明了“忿忿然了”。摄影文化之道,并非靠“忿忿然”与否可以提升,王康肯于关注译名的问题实为好事,他指出的译名失误,也可为译者与写手与编辑借鉴教训。然而摄影“群体”对文化的态度,却仍是值得深入反省的问题。 
   “米诺塔”还是“美能达” 
   如今中国摄影报刊大有人看的篇章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外国摄影器材栏目。它的受欢迎程度应该是“摄影理论”大可分析的命题。且不论中国摄影“群体”的人文素质究竟如何,仅以对外国摄影器材的了解程度,中国摄影大众的专业水平已远远超过美国摄影爱好者多矣。这从中国摄影报刊的器材篇的专业深度之质与量既可判断。
   有趣的是,许多中国摄影人的外文启蒙,竟然是从这样一些专项名词入手的:Leica、Hassblad、Canon、Nikon、Minolta以及Kodak、Fuji、Agfa……对于以上这些以洋文字母体现的名牌摄影硬件,中国摄影人可是辨认得毫不含糊。我就从来没见过哪个人曾经就“勃朗尼卡”照相机被叫做“碧浪之家”、“米诺塔”    照相机被叫做 “美能达”,而扯上什么有没有文化的问题。  [FS:PAGE]
   何以规范 
   西风东渐乃世界文化交流时势所趋。其衍生出的“乱象”之一,也包括西人名字中文翻译的混杂。而西文地名中译的纷纭,更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一处地名多个中文译名并行于世的事实,若要规范,也只及自家而已。如华侨移民大埠的美国旧金山,除了这个“唐人”式的命名之外,还有标准音译的“圣弗兰西斯科”和广东藉老侨简化音译的“三藩市”。洛杉矶,则除了这个音译之外,尚有中译为“罗安琪”及简化音译的“罗省”,不一而足。加州首府标准音译为“萨克拉门托”,前辈侨民中译作“沙加缅度”,两样中译差异之巨,是任人绞尽脑汁也难于破解的例子。
   写作世界文学名著《包法利夫人》的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人按标准发音译其名为“弗洛贝尔”,两者又成难识之译例。这跟“杜鲁门”同“丘曼”的问题如出一辙,乃由于先声夺人、大名已定,后译名字既使更合科学规范,却已难于形成共识。
   以我之见,“纳赫特威”还是“纳驰威”,一如“布勒松”还是“布列松”、“曼•雷”还是“曼•瑞”,端看写手之选与编辑之择的随机意识而定。除非有个机构真具无上“权威力”,才能强制地规范出一元化的决断来。否则,一名洋人拥有两个以上的中文译名的现象,乃是中西文化交流所派生的文化“冲突”事实之一。
   鉴于此,我认为有两种可行的行文规范方式可以考虑:于存在歧见的译名之后附注该人西文原名;或者原封不译地将该人原名列于中文行文之中。以上两则,皆为可避免乱象横生而不明就里的有效书写办法,而且已经流行于严谨的学术文章出版物中。只是将此类华洋杂处的书写和印刷方式搬演至现下的摄影文章上,是否又会因而惹出写手有故意将读者“讥为没有文化的群体”之嫌疑呢? 
2001年12月31日写 《人民摄影》2002年10月发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7 , Processed in 0.07054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