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调得光彩照水乡

2006-4-6 16:20| 发布者: | 查看: 1330| 评论: 0|原作者: 王瑞

    中国的风光摄影和沙龙摄影,几乎皆为画意摄影的滥殇,几乎就是“中国摄影传统”的代名词。
    朗静山中国水墨画式的集锦摄影,开一代先河,半个多世纪,立于不败之地,争相摹仿者如过江之鲫不绝于屡。轻灵飘逸的朗式国画味黑白摄影之后,黄翔的风光摄影在影调上取用凝重,手法大约相当于青碧山水一流的国画形式。朗静山和黄翔的黑白画意摄影,皆得中国古典绘画传统的滋润,各自以淡浓的取向入影,奠定了中国摄影的画意开拓的两端代表地位。
    彩色画意摄影时代,陈复礼继承了朗静山一派,连留白处的中国画题字盖印,都一脉相承。简庆福的作品相较于陈复礼的简淡,更倾向于重繁之美。 
    上两代中国画意摄影家通以传统绘画的神韵与格式,分别造就了黑白与彩色画意摄影的模式丰采,以此成为中国主流摄影成就的代表风格。中国的画意摄影之景观类作品,发展到如许地步,似乎已经难有可供超越的余地了。此后形式技法上的发展,有在放大时变动镜头焦距,做出仿中国水墨画写意的笔墨晕染效果的画意作品,也成一法,但可供发挥的空间颇为有限。 
    美术界关于中国画命运的争论曾在1980年代挺激烈,争执不下。前途莫测之际,仍有一班年青国画才子摸索技法,试图杀出一条出新之路。同时期摄影界的画意摄影局面由作品叠出的三、两“大师”当道,加之此界的论理能力欠些底气,故中国画意摄影的创造力即使已近强弩之末,但蜂拥而来的大军仍浩浩荡荡。翻阅当时与现时的摄影报刊媒体版面,一派画意摄影之优美大作源源不断,从来都是劲道不衰的主流类型,于国情特色也顺理成章。
    想必在中国画意摄影领域,会有人力求变法,如新中国画那样,试图在破程式化而创新。突破尽管很难,但创新的可能性仍在。 
   终于见到了为画意摄影注入新意,而仍能保持传统韵味的佳作诞生。黄丰的彩色组照《水乡味道》,犹如现代中国画一般,在形式表现与色调处理方面,皆从掼常的模式里趟出一条令人眼前一亮的画意摄影视觉新貌来。(作品见《中国摄影》杂志2001年第八期) 
   摄影人黄丰以多次曝光的传统技法,来表达自已心目中水乡景观之感觉。他创作的这种视觉形象,可谓既绘画又摄影,是鲜见的上乘画意摄影佳作。 
   摄影术在其发明之初,被人们称为“光画”,意思是用光线绘画。我以为,摄影的本质具有多义性,除了无争议的记录性,表现性也应列为一项本质。因而,画意摄影是与纪实摄影同等重要的摄影门类。
    黄丰的《水乡味道》组照中,《水乡夜游》和《飘出淡淡的水乡》两幅,是异常成功的画意摄影作品,这种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是在以往定型的画意摄影中未曾见过的。从他的拍摄阐述中,可知他就象手艺人那样,精心打理他的创意作品。这般用心,从其完成作品的质感上,实际可以见得。黄丰的这个《水乡味道》组照影像的多重曝光的制作过程,合乎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的层叠渲染过程,确实超乎一次曝光的单调,多出一派浓郁层叠的感触来。
    黄丰在其创作阐释文字里如是说:“几千年以来水乡也不知道装饰了多少人的梦?于今,水牵我而来,穿行在流年旧景与眼前的新景中,穿行在不同心情的形与色中,从而不断滋长出一种寻幽探微的欲望。” 
    我从黄丰的作品里,感觉到了他来自心声的欲望之思绪,化不开地绘敷于他那浓情画意的摄影表现之中。显然生于水乡的黄丰,深得水乡魂灵之魅力,那些类似《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美文的意境,何其贴切于江南景色之神韵。黄丰从这种民族与乡土的文化滋养中领悟,方酿造得出如此精采的新颖画意摄影佳作。
    《水乡夜游》,如梦如幻,令我神往……  [FS:PAGE]
                                                                                                                                                      2001年9月30日
                                                                                                                                                     《人民摄影》2002.10.16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9 , Processed in 0.11846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