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规范之细节及其它

2006-4-6 16:32| 发布者: | 查看: 1334| 评论: 0|原作者: 王瑞

    2001年中国摄影界举办了“山东一品”和“山西平遥”两个首届“国际摄影节”,在其后衍生的不多得以公布的评议中,我注意到《大众摄影》杂志2001年第12期发表的《摄影“国际”了吗?》座谈摘要文章。在该座谈会上,张左特别强调指出“把事情做得规范。”
    此乃有眼光的在行之谈,仅一句“把事情做得规范”,证明张左已经重视到在摄影制作过程里,规范之细节的必要。而这极其重要的一点,长期以来都是被中国摄影人所严重忽略的。
不拘小节就是大差距
    且不说中国摄影人的照片拍摄水平是否比外国摄影人的差,从几乎所有相关国际影事活动的中文议论里,都提及国人照片制作的差强人意,这如果已经足以构成“公认”的中外摄影作品差距,那么有人仍然坚持诸如“我们的东西并不比他们差”,就显得颇为强词夺理了吧。
    如果一个影像的完成,是经过观念思想、取景曝光、洗印制作、图像呈现,这么一系列缺一不可的系统工程的细致操作来实现的。那么,一件照片作品在其中任何环节上的疏忽失误,都会造成整体品质的损毁。如果一件摄影杰作是由这个系统工程的每个细节的完善来创造生成的,那么,在照片洗印制作环节上的任何粗糙草率,就是造成损害整体影像呈现的不容小视的致命缺欠。
把照片的后期制作视为小节而不拘,乃是中国摄影影像的在整体上与国际规范脱节的症结之一。中国摄影人至今重视的往往只是摄影观念的想法,而拙于影像呈现的实际效果。
    我认为,这个先天不足的病灶,乃因为中国摄影人一直是从印刷宣传品的媒体形态上认知摄影事物所致。中国至今欠缺以展示原作照片为影像呈现的摄影博物馆和专业摄影画廊,因而造成中国摄影的多以从非感光材料为载体的纸张、油墨印刷品的图片展示方式为认知媒介,从而形成对摄影整体事物认识的必然局限和残障。
    这就如同高逑能够将踢球玩到华彩乐章的地步,或者某人能够将运球技艺达到尽精尽美,但是在国际足球比赛场上,游戏规则就是将球射入球门才算得分。且不论中国摄影人的前期操炼(相当于控球与运球)如何不差,但是在后期制作(相当于临门一脚)的不足,就会直接导致在整体影像呈现效果上的前功尽弃,甚至满盘皆输。
    何况就摄影传达而言,照片的后期制作对于影像呈现并非小节,而是摄影整体事物不可缺少的重要细节。中国摄影在照片制作上的品质欠佳,其实源于对感光材料媒介影像的视觉审美经验不足,说到底就是对构成摄影事物的整体内容,尚欠全面的认识、了解与掌握。
照片的“规矩”
    “居扬:这次那个台湾人讲课也讲过这样的‘规矩’,他说摄影师在照片上签名必须用铅笔,而且要在照片的背面签;衡量照片价值的时候,如果由摄影师本人制作自己的照片,其价值就高,如果是一个摄影师来拍,另一个人来做,那照片就不值钱了;另外,照片的‘片令’也影响照片的价值。在这方面他们有一整套的‘规矩’”。
    首先,居扬行文“那个台湾人”之称谓的这种表述方式,在学术意义上就是不规范和不守规矩。我期望今后在讲规范和规矩时,不要再犯这种不拘小节的常识错误,是哪个人就直点其名而称之。
    其次,对“那个台湾人”所讲的“他们有一整套的‘规矩’”,我要以我的见识给以补充:以我在美国摄影场合所见,既使是博物馆里的收藏照片作品,签字也未必“必须使用铅笔”,所见就有用钢笔墨水、签字笔和钢印等方式,而且这些都是从照片正面所见。较常见的作者签名方式,是用铅笔写在裱贴照片的纸板之作品照片的右下方。
    照片由何人制作与价值的关系,应指同一摄影家自身而言。例如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当然是他本人亲自放制并且签名的照片最为值钱,但是由他的原底片经由安塞尔•亚当斯本人授权的机构专门放制的其照片作品也价格不菲。而布勒松的照片几乎都是由他指定的放相师傅制作,价格也不低。其实,名家的照片作品之价值,更多涉及的是“版权”的法律,该领域有详细复杂的专业条文法规制约,由之导致其作品的市场价格程度。 [FS:PAGE]
照片的 “标准”
    “陈光俊:美国有一个国家标准,标准里就有做相框的斜角应该怎么裁,用什么样的纸基、什么样的背胶、什么样的卡角,都编有代号。我们许多国内的优秀摄影师都不知道这些,造成了做出来的东西不规范,最终降低了他们作品的档次。比如我们平时说的纸基纸,其实应该是无酸纸。保存照片时,照片与照片之间要有一层无酸衬纸。装照片的盒子也是无酸的,这才叫专业。如果连这些都不知道,我们的照片怎么才能卖出好价钱?”
    就本人在美国从事专业照片制作工作的实际经历,我对陈光俊以上说法的补充是:美国的“国家标准”应该不包括为相框、纸基、背胶等的统一编号。这类事物一般皆由厂家自行为自家产品编号,但有一些通用的标识,如光面相纸标为1M,亚光相纸标为5M,而布纹相纸标为44M等,应已纳入国际代码。fiber-base paper的简编化码为FB,即陈光俊所言“我们平时说的纸基纸,其实应该是无酸纸”。fiber的英文意思为“纤维”,纸品和纺织品皆属纤维制品,我见过有人将fiber-base paper中译为“纤维相纸”。纤维相纸又有double和single之分,前者的纸基比后者的纸基厚一倍。比FB相纸更常用的是RC类相纸,英文为Resin Coated paper,既中译的“涂塑相纸”。因为涂塑相纸有价廉和加工速度快捷的特点,故属于制作商业照片所使用的相纸,市场消耗量最大。FB和RC是黑白相纸最基本的两大类,另外的变种花样繁多,不胜枚举。
    陈光俊所言 “我们许多国内的优秀摄影师都不知道这些,造成了做出来的东西不规范,最终降低了他们作品的档次。”其实对于相纸的具体类型,外国的许多优秀摄影师也都不知道这些,除了像安塞尔•亚当斯那样极少数的自摄自制型摄影艺术家。而新闻摄影师和纪实摄影师以及广告摄影师,极少亲自动手制作照片,因为无此必要。而一般用于印刷媒介的摄影图片,多以幻灯片和反转片为主,倒是在冲洗时,专业要求必须用悬吊式冲卷机器加工,以避免一般低价位的轮转式冲卷机器对胶片造成划伤。新闻照片的制作不苛求纸基类型,以图像质量达到报刊的印刷标准即可,因为新闻照片绝少用于收藏。
    使用无酸纤维相纸是收藏类照片尽可能达到的高标准制作要求。无酸纤维相纸加工工艺过程中,由于定影药液乃属酸性化学品,所以要求完成定影后的照片必须水洗充分,一般起码在两个小时以上。并且不许使用上光机烘干,必须在纱网上阴干,之后用专门的加热器快速压平。这套供博物馆收藏和收藏家收藏的照片制作加工工艺,其工序相当繁复,除了 “纯粹摄影"”流派中的安塞尔•亚当斯之外,极少有摄影家能够胜任如此全能的专业功夫。
    其实,画廊用于出售的收藏类照片也并非指定必用无酸纤维相纸,一则其工艺加工制作费用高昂,二则很少摄影师的作品能及卖大价钱的资格。故以画廊经营的经济效益为原则,可以不做高标准要求。我就经手过放制过36×36英寸的大幅艺术照片,用黑白RC涂塑相纸制作,由画廊经销卖给收藏者。一般而言,用无酸纤维纸精制的照片,通常用于专业摄影展览和艺术照片收藏。至于“照片卖出好价钱”,更多的还是晋身名家大师之后的事了。以沃克•伊万斯(Warker Evans)的博物馆收藏作品为例,其作品大多是小样和小幅印放照片,而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的作品大多就是最不宜保存的一分钟成像的“拍立得”照片,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作品几乎都是由普通规格的彩色扩印照片拼贴构成。诸如此类使用非无酸纤维相纸制作的摄影作品,皆因出自大师之手,也都名垂青史且价值连城了。
中国的照片品质 [FS:PAGE]
    如果有所谓“国际规范”的话,我认为中国摄影照片的整体制作不过关,尤其是在代表摄影艺术精致标准的黑白艺术照片方面,差距很大。
    造成这种国际落差的原因,我认为是在初级摄影的训练方面,从业者缺乏基本的与严谨的专业历炼,从而严重影响到艺术摄影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在专业人士从业后的成长方面,仍以报刊书籍的印刷图片为视觉媒介载体,使本就贪弱的感光材料照片之欣赏与制作的视觉经验,更形眼界有限。
    严峻的事实是,中国摄影影像以印刷品媒介的图片方式为视觉经验所造成的局限,严重阻碍了摄影事物自身的感光材料影像呈现的正常发展机会。这就如同中国的油画家们,曾经主要是从印刷品的图片上去学习油画所造成的不力后果。
    不错,现今的时尚观念是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的高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已成大势所趋。中国摄影人似乎可以走一条扬长避短的捷径,略掉摄影的原始化学工艺形式,而一跃进入电子数码影像时代。
    然而,如果摄影已经算得上是一门艺术表现形式,而“国际规范”的摄影艺术展现,仍然需要以摄影者的感光材料照片作品,为其艺术成就呈现的特定载体以及检验和评价的标准规矩。那么,把照片制作到专业的规范水平,乃是中国摄影艺术与国际接轨必不可少的一环关键性细节。

2002年1月23日
《人民摄影》2002年11月13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0 , Processed in 0.25016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