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图片故事的摄影方式与媒体意义

2006-4-6 16:41| 发布者: | 查看: 1301| 评论: 0|原作者: 王瑞

报 道 方 式
  中国“新时期摄影”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两个主题范畴的摄影表达方式上的一项显著变化,在于突破了以往靠单幅照片主打局面的单一方式,开拓出了以多幅组照进行新闻叙事和纪实演绎的新颖摄影方式,也由形式的意义上,意味着媒体图片从“一元化”朝向“多元化”发挥的实质性进展。我认为,图片故事的出现与发展,乃是“新时期摄影”成就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时期摄影”因应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总形势,无论在表现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是借鉴外来摄影文化成就的影响而深化起来的。图片故事的构成与风行,其实标志着“新时期摄影”以一种日益国际化的语言方式,开始将自身的影像造诣向世界摄影领域流通。从而也一举冲垮了中国摄影长期以来的政治宣传模式和沙龙唯美风气的定型形态。这件发仞于1980年代后期,由一批新闻记者为牵引的新闻报道和社会纪实类型的图片故事,在1990年代中期借助于广泛传播的媒体作用,曾经有力地影响了中国当代摄影观念转型,成为中国当代摄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重要事物。
  所谓“图片故事”在中国当代摄影文化中何时萌芽、生长、趋向成熟,则需要摄影史论的深入研究。我个人的相关看法是,造成图片故事生发的可能因素有以下几项:
  1.摄影大师的榜样、作用。
  尤金·史密斯等西方摄影家代表作品的推介引进,开阔了中国摄影人的观念视野。尤金·史密斯是对中国“新时期摄影”影响颇巨的表率之一,其代表作《乡村医生》、《水俣》,成为经典纳入“新时期摄影”的议论话题,因而直接催生了中国化的图片故事。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化界的首轮新气象,以徐迟等作家的“报告文学”为观念突破形式。而中国摄影领域,除了“四五运动”和“四月影会”的作为,在影响社会思潮的意义上,图片故事的摄影方式起到了将新闻照片和纪实摄影综合发挥,以新颖的视觉力度和传媒效果,达到了影像影响社会的现实功能。
  2.传播媒介的载体作用。
  当单一的新闻照片很难在深度和广度上反映复杂的社会变革信息之时,图片故事摄影报道方式的上场,对扩大图片在报刊的影响力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传媒作用。新闻报道类和社会纪实类的影像,主要依赖媒体进行传播。曾璜在《90年代的中国新闻摄影》文中提及:“
  90年代初期,我国传媒采用组照或图片故事还仅局限于画报类的杂志。
  1995年,《中国青年报》率全国报纸之先河、将每周一次的画刊改为了“报道类摄影专版”。《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华东版》、《大众日报》、《北京青年报》、《粤港信息报》等紧随其后都推出了以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为主体的摄影专版。1999年的《北京青年报》已发展到了第周数版的专题类摄影专版。而许多杂志,特别是在报摊上以内容吸引读者的杂志。如《新闻刊》、《三联生活周刊》、《街道》等等都将成组报道和图片故事作为杂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杂志的卖点。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后期图片故事和成组报道的摄影形式在我国印刷传媒方兴未艾。而摄影报道专版办得好坏已成为90年代后期衡量一家大报大刊的摄影报道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中国摄影》杂志1999年11-12期)
  正是传播媒体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图片故事为热点版面,这样必要的支持了图片故事的全面普及提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专业摄影媒体例如以新闻摄影为主项的《人民摄影》报,就图片故事为主题,大力推荐优质作品,开展对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相关实践和理论的学术探讨,给予经久不衰的热情关注。
  3.西方摄影文化信息的引进作用。
  触发图片故事摄影方式在中国生根开花,随改革开放政策而去外国留学的一批人士和在国内从事摄影信息译介的人士,共同合作的文化交流努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引进和推广图片故事这桩事物上,留学美国的新华社记者曾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关键性作为。曾璜是较早对相关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进行学术梳理的学者之一,而且也是最早身体力行以实践成果《离家的孩子》、《窟窿乡的计生员》等图片故事作品,参与图片故事拍摄的实践骨干,并且还是竭力将中国摄影人的图片故事力荐给世界的积极推手。 [FS:PAGE]
  1996年2月21日《人民摄影》报发表顾铮相关尤金·史密斯摄影成就的多篇文章,连续贯通好几版的著述,可为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尤金·史密斯深层研究的学术文献。《光与影》杂志曾经发表徐家树对马格南片社摄影师的译介文章,以及王瑞译介的玛丽·艾伦·马克和卡帕等美国摄影家的文章等。以上这些城外学术信息的引进,有助于中国摄影人及时了解西方新闻摄影、纪实摄影、报道摄影和图片故事等摄影形态,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吸收,潜栽默化地影响着20世纪90年代中国新闻摄影如社会纪实类摄影的活跃探索和发展走向。
  1997年4月2日到6日,《人民摄影》报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研讨班,邀请曾经两度担任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委会主席的英国专家雅格布森担当主讲,首次讲座的主题为《视觉文学》。雅格布森言传身教的讲座,将中国媒体一直各自为营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的工作性质,以报道摄影的媒体效应沟连起来。图片故事式的报道摄影随之在中国新闻记者手上如燎原之火迅猛普及开来。
  2001年9月平遥国际摄影节,特别举办了仍由雅格布森主讲的报道摄影与图片编辑,高级研讨班,讲座主题就是《图片故事0》。对此,业界人士认为“1997年的雅格布森报道摄影研讨班在中国推出了一大批报道摄影师,这次研讨班不仅会让他们的水平有所提高,而且会推出一批更年轻更有能力的图片报道摄影人。”
  4.摄影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摄影专业,一直在中国摄影高等教育领域起着学术骨干作用。近年来,以图片故事的报道摄影方式跃上中国新闻摄影光荣榜的人才,多年出自这座学府。
  例如黄文以《学京剧的孩子》首开中国摄影记者进入荷赛大师班的记录,她的代表作品几乎都是以图片故事的方式,深入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陈远忠的图片故事《焦玉贵》,把新闻事件和社会思考,以开放式的图片故事结构托出,拓宽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以图片故事方式的报道摄影见长的新闻摄影人才,此后源源不断地出现于摄影领域。
  而且,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培养了既能进行实践拍摄,又能进行学术研究的综合人才。例如该校新闻摄影专业硕士研究生孙京涛,不但在图片故事实践中有上乘表现,而且在1997年的《人民摄影》报上和贾萍合作编辑了《玛丽·艾伦·马克摄影25年》的相关报道摄影文献。
  这批由新闻摄影专业培养的专门人才,迅速成为新闻摄影报道摄影、社会纪实摄影领域的中坚生力军。图片故事这种运转单张照片为复杂的新闻报道类摄影方式,需有必要的学术素养为依托。图片故事之所以能在中国新闻媒体上茁壮成长,也体现了中国摄影专业教育的趋向成型和成熟。
图 片 编 辑
  图片故事的报道摄影方式对中国摄影社会的文化意义,除了它对传统新闻摄影在广度和深度范畴的开拓,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巨大作用,则是由于图片故事在传播媒体的登场,历史性地突显出图片编辑这个摄影工作职位在当代传媒领域非同小可的重要身分。
  对此,曾璜在《90年代的中国新闻摄影》文中言及:“
  90年代专题报道类的摄影专版的兴起也使中国新闻摄影实践开始了从“怎样拍摄”到“怎样编辑”的进步。1993年10月,来访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雅格布森提出“你们(中国)很多作品拍得很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编辑”。从而再次引发了业内人士关注我国新闻摄影领域高质量图片编辑奇缺的壮况。90年代中期以来,《人民摄影报》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院都举办了有关图片编辑的研讨。
  在单幅新闻报道照片的一统时代,图片编辑只不过是做做一般的图片收发挑选的波动角色,甚或是个可有可无的虚位。而图片故事报道方式的出现,顿时暴露出现代传媒意义上的图片编辑在中国新闻摄影领域里的业务缺席。
  这也无疑暴露出,在一个图片编辑属于无足轻重的摄影社会,其整体摄影文化质量实则只能算是“摄影文化的初级阶级”而已。 [FS:PAGE]
  随着图片故事的成为新闻摄影记者的重要专业技能,图片编辑才真正在中国摄影文化领域,显露自身的专业技巧和角色特征。正是因为图片故事在媒体上的热点涌现,使图片编辑方得英雄用武之地。
  在图片编辑位置上表现突出者,李媚这样从摄影艺术方面切入社会纪实,创办了《焦点》社会传媒杂志的自觉者,也有黄文这样集拍摄记者与图片编辑于一身的科班出身者。曾璜则是自始自今,一直处在图片故事发生发展的前沿位置,无论从引介、理论和实践、推广等各个方面,他皆以实际引导者的作为,稳健踏实地行使着一名留学归来者,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特定义务。
  图片编辑作为连结摄影作者和媒体传播的桥梁作用,其重要性和专业素质的综合性,日益在影像对社会的影响等深远方面,显示出不容忽视的关键意义。实际上,图片编辑这一中介性职务的专业化到位,使得中国传播媒体版面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尤其是由图片故事维系的专题报道影像,在沟连新闻与社会敏感事物方面,由于图片编辑的参与,使得摄影作者与受众发生积极互动的反应。从而协调了新闻记者被动拍照受众被动观望的不力关系。在使摄影作者主动关心社会事件和使受众乐意参与对社会问题的反馈思考方面,图片故事的报道方式和图片编辑的媒体处理功能,对图像传播的社会作用,形成一道有力的公众思考效应。
文 化 意 味
  图片故事在当代中国摄影媒体上一炮而红且迅疾风行的现象,显然含有“具国情特色”的文化原由。“新时期纪实摄影”所做的,与其说是反传统,其实还有整合了“新中国摄影”传统的一面。也就是说,“新中国摄影”的“新闻性”(由记者主掌摄影家行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沙龙摄影式的“民族特色”),终于由“图片故事”这个媒介,融两性为一炉,生发出保留两种“传统”的摄影样式来。
  不甘于作品得不到艺术承认的新闻记者,与不甘于作品被评为没有时代性的摄影艺术家,在“图片故事”这样既有“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社会现实效应,又有“视觉冲击力”的摄影艺术技巧炫耀的新颖摄影体裁上,找到了可以充当“现代摄影家”的实际操作园地。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摄影社会而言,这是饶有趣味也充满尝试的摄影新天地。
  对图片故事摄影体裁的所有相关叙事结构的探讨与争议,都是关注摄影语言表述形式的表现,同时也是在影像的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深化了对纪实摄影命题的全面思考。作为一种摄影体裁的实践,中国的图片故事实则是以开放的胸怀,接纳本不属于自身经验范围内的外来文化的一次成功移植。
  图片故事在纪实与艺术的双向方面,调开了“新时期”摄影人的文化视野。同时也以中国已有的摄影经验积累,及时地消化了这一外来形式的“洋为中用”。其效果不但这个体裁方式风糜了摄影界,也借媒体传播,迅速为社会受众所欣然接受,同时也以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使中国当代摄影引起了世界摄影同行的刮目相看。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摄影”所成功展现的文化成绩。
  若干年来,虽然相关图片故事的理论争议,热过之后悄然了。但是,图片故事的实践摄影作品,持续成为中国当代传媒的新宠,在中国社会里广为传播并产生不小的影响。图片故事不但哺育了一批年青的摄影家,而且使图片编辑这个行当专业化地纳入了媒体操作日程。
  可惜,本应在业已相对成熟的图片故事实践形势下,随之联系实际进行的理论探讨,却显得相当乏力。而对这类视觉文献的整理,尚付之阙如,这对系统进行综合性的比较研究,造成困难。
  我认为,出版一套“新时期”涌现的图片故事影像文献专著的时机已到。作为历史影像的记录文本,这部专著不但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社会文化价值,而且以当前中国民众的“读图”热情,这部专著也有良好的商机与经济效益。当然,做为可供摄影理论研究的集中参照文本,这种著作的出版,对未来中国的图片故事的理论与实践,都会起到良性互动的可观作用。 [FS:PAGE]
  作为理论探讨的命题,我认为应当及时着手做起来的是相关中外图片故事的语言方式的比较。可以说,图片故事的摄影叙事传媒方式,已经开拓并转变了受众读图的理念与习惯。当读者与作者一并从一元化的视觉图像模式,转化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思考之际,具有中国文化思维特点,运用中国文化情调的摄影语言所拍摄的图片故事,就是对中国摄影作者文化素质的综合考验。
  而采用怎样的摄影叙事方法,更有助于受众对作品的认识与接受,这不但要求摄影作者在运用结构图片故事的语言方式上,寻找中国式的表述特色,而且要求摄影作者应当深入透彻地感应当前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愿望和精神状态,才能使图片故事这种通俗化视觉体裁,更趋深入受众的心思。这即是图片故事在中国方兴未艾的机运所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3 , Processed in 0.49157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