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今天,摄影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充实在人们活动空间的每个角落,这是显而易见的,如广告、包装袋、包装盒上的产品图片及家庭的挂历、影集等等(见图01),不管你是被动的接受还是主动的接受,这是事实。应当说人们需要摄影,而摄影以它独有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的特性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人们每天见到一些图片又基本上与商业摄影有关联,那么什么是商业摄影? 商业摄影是把摄影产品作为一种商品, 参与商务活动而获得的商业利润,统称为商业摄影。然而应当清楚商业摄影只是作为摄影产品参与商务活动的统称.是广义的,商业摄影包含了很多子项,这一点从商业摄影的定义中不难看出。 它的性质是什么呢?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其摄影产品必须符合市场的需求及“价值规律”。
一、商品的产生 我们既然知道商业摄影是把摄影产品作为一种商品,那么就要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产生和它的价值规律,只有掌握这些基本知识才能生产出构思独特、创意新颖的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商品是通过市场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首先必须是个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这种有用性,就是使用价值。 在人类社会中商品的出现到现在大约有5000年 ─ 7000年之间,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大分工。部落的性质已经分成农业氏族部落和畜牧业氏族部落,经过不断的生产已出现剩余产品,而氏族之间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于是就出现了交换,这就形成了商品的雏形。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发明了金属工具,使生产力大大的提高了,于是出现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这就是说当他们各自从事某一种生产时,如,烧窑、织布、炼铜等(图02 产品 )行业的手工业者,标志着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生产的形成,这就必然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想满足各自的生活需要,就决定彼此需要商品的交换,这些交换都是在个体劳动者之间的私人交换,应当说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品,人们生产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而是用来交换自己所需求的物质产品,这时真正的商品就诞生了。
从表面上看,商品和产品没有什么两样,但本质上却是不同的。产品是用来直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商品就不同了,人们生产某种商品主要是为了交换别人的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说,织布的需要吃饭,农民需要穿衣,所以织布的拿布来换粮食,农民用粮食来换衣服,所以说商品具备不同的使用价值,并具备双重身份,就是说布不但可以换粮食,也可以和不同商品进行交换,同一件衣服即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所有的商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就是凝聚人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由于人所生产的产品不同但是他们劳动是相同的,因而彼此的价值是相等的,这样才具备了交换的成功,如我们摄影的产品凝聚了摄影师的劳动成果,因而摄影师去换得所需的生活资料也是彼此相等的。双重身份是商品缺一不可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主体,价值是商品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也就不称之为商品。这就叫做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任何一个商品生产出来以后,都随时准备同另一种商品进行交换,为需要的人服务。(见图03 产品交换 )交换的价值是相等的,因而价值量相等的交换叫做等价交换。商品的交换有时也不是等值的,产量少的商品价值就高,但实质上仍然是相等的,它们受到供求规律的支配,应当注意价格和价值不是同一概念,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货币表现,价格在市场上忽高忽低,看来是毫无规律,但他们是有规律可循的,价格是以价值为轴心的上下波动,价格受到价值的制约,长远看来价格不能远离价值,最终必然是等价交换,这就是经济上称之为“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也就是交换规律,商品的存在,价值规律也就一定存在。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新的商品不断出现,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我们学习商业摄影并要知道摄影产品是作为商品的存在,就应了解商品的“价值规律”。 [FS:PAGE]
二、摄影术的发明与商品的关系 欧洲在11-14世纪出现了"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的经济繁荣,到了17世纪欧洲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通过发明和应用节约人力的机器而取得的技术进步,极大的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增长。18-19世纪各种发明层出不断,科学技术的进步这就给摄影术的发明打下了基础。 早在17世纪一些小的便于携带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来作为艺术家画画的辅助工具。他们将四面封闭的暗箱装在一个轿子上,以便于短途运送,暗箱的顶上装有镜头及反光镜.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在暗箱内的画板上,形成直立的影像.有的是反光式暗箱,可以放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可以放在手上。在这些暗箱中,影像可以直接描在纸上。这种发明,对准确地描绘风景建筑的透视与比例,是极为有用的。(见图04 小孔成像原理 )
暗箱的基本原理,由于光是走直线的,所以,一个小孔能将阳光照耀下的景物在暗箱中形成一个粗略的影像,这实质上就是相机的雏形。怎么才能把影像留住呢?摄影的前驱们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的探索,终于在1839年研究成功,影像得到永久的留住。 1839年达盖儿式摄影法诞生,标志着摄影的发明。随后就应用到商业运营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就在美国以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城市中,都建立了人像摄影室(Portrait studio).这些摄影室,常被称为"达盖儿式摄影室",(见图05达盖儿式摄影室)同时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商品形式的出现,而制作摄影产品的就是我们都熟悉的“照相馆”,早期的摄影商务活动的确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而反过来又推动了摄影的发展。如果没有市场的需求,也就没有摄影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讲摄影产品与商品是关联的。
摄影的发明也带来了巨大的商机,1841年足智多谋的英国人塔尔博特,在取得了 “卡罗式摄影法”的专利权后,(达盖儿之后的又一摄影法)又想方设法的在商业上进行运作。因为它的最大优点是:拍摄了一张负片之后,就可以比较便宜地印制任何数量的像片.而这个优点,一般人都忽视了,(见图06卡罗式负片 )(而达盖儿式摄影法一次只能拍一张)所以他决心制作出大量的质量优良的照片,来宣传他发明的主要优点。于是在1844年开始大量生产卡罗式照片进行销售。而照片上拍摄的都是著名的建筑、风景、工艺品,甚至有素描及绘画的复制品。他将印片框排成长长的行列,在阳光下进行印制。作为商品他销售了数千张的像片,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在以后时期里,人们又发明了湿板摄影,一直到干板及黑白与彩色胶片等。摄影成本不断的降低并得到了迅速普及。从而在人类社会中形成了巨大的“摄影”产业链,相机工业——胶片工业——商业——消费群体。 早期摄影在商业上的应用,应当说从1839年摄影发明就开始了,应用的方式是以照相馆人像摄影为主的商业运营。到了20世纪20年代科技的发展促使摄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复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就给商业产品摄影创造了条件,首先应用的是商品的广告宣传。特别是照相机的科技进步,连带是胶片科技的完善保证了摄影的质量,成本不断的降低,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加入及认可,这就给摄影商业带来了繁荣,特别是数字技术在摄影领域的应用,从而推动了商业摄影的不断发展。
2004.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