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傅是从认识的他的照片开始的——一组《山村弹骇案》2001年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二十届国展金牌奖。后赴浙江采访,拜托一直未曾谋面的小傅给买机票,那是第一次见面,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人很朴实,不过见面仅仅五分钟时间。后来在全国性比赛与各类媒体中经常看到他的东西,在别人的眼里,他可谓是近年来都市报崛起的一名“名利双收”的摄影记者了。但细细查看他的经历,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他从一名司机,一名职员,一名普通县级报社的记者走到了《都市快报》首席摄影记者的位置,他的名字已然被新闻摄影界所熟知,确实走过了一条不易之路,除自己付出了艰辛与努力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自己的照片运作的一直不错,对内、对外发稿量极高、媒体约稿不断,恰逢本报近期推出了“摄影人如何走向市场”的系列个案分析,遂于4月30日中午电话采访了这位各方面“收获”颇丰的市级都市报的记者…… 记者:咱俩很熟了,不必和你多客气了,开门见山如何? 傅拥军:没问题,当然听你的话了。 记者:作为一名都市报摄影记者,你现在主要通过哪几条途径在运作自己的照片? 傅拥军:我想可以归纳为五个途径: 第一,对内发稿。不论从哪方面讲,也要以自己的单位为主。首先要保证完成单位任务,而且必须要做好,让报社满意,让自己的读者满意。 第二,对外发稿。每个摄影记者手里都有大量的图片发不出去,积压在手里无形是一种浪费,所以应该积极向外进行发稿。这种途径也与我们的整个社会大环境和报社内部气候有关。我们单位鼓励大家对外发稿,因为领导的观念就是好图片就应该经过市场的检验。 第三,他人约稿。这种一般都是别人介绍,约稿方给你提供主题或新闻线索,由你帮他们拍。或一些媒体看到我在各类媒体发过的照片后,直接约稿。 第四,为单位企业拍一些宣传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多途径对自己的企业形象进行宣传。可能是由于别人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我的名字,所以不断有朋友给介绍一些单位、企业需要拍一些宣传品或者其它一些活动照片。不过一般这方面我参与的不算多,占次要地位。主要是因为报社太忙,一般很少能抽出时间。 第五,自己出书找市场。这方面我正在运作,等待时机成熟。因为经常看到别人都是赔钱出画册,出书,我觉得没什么太大意义,我想如果自己出书也好,出画册也罢,就应该走向市场,得到读者的认可。黑明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记者:如果可以透露的话,大家可是最关心你通过上面几条途径,有多少“收获”? 傅拥军:没事的,我实话实说。分开来讲:1、对内发稿。我们是实行工分制,平均每月我的发稿量在60幅左右,最多时能达到100多幅,这样工分可以拿到三五千元,最高可达近万元。一年报社工分可挣到五六万元左右。(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等等不算在里面的)2、对外发稿。我主要给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中国日报图片网、PHOTOCOME网站、上海焦点等几家网站上传图片。每月上传图片加起来大约有100多幅,一般利用约五六十幅,平均每月可收入2000多元,最高时为6000元左右。这样一年下来约有二三万元的入账。3、他人约稿。这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约稿方给提供主题或新闻线索,我来完成拍摄。每年约有二三十次这样的情况,不过报酬方面标准不一。像《体坛周报》约稿拍的照片,每一幅100元。另一方面是别人约我自己拍摄的照片,这个是按照约稿方的稿酬来定的。这两项因为不好统计,大概每年进账在一万元左右吧。 记者:小傅真是可以呀,我粗略地算了一下,一年中仅完成任务、对外发稿等方面,你“收获”就有十五六万吧? 傅拥军:好像差不多吧,但是也很累,尤其是我们都市报记者,工作紧、任务重,自己的空余时间相对甚少,再加上各方面的压力,负担也是很重的。 记者: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想在市场上运作好自己的照片,应具备的哪几个方面条件? 傅拥军:第一,要勤奋。自己应该多动手,勤去拍。不论什么样的新闻事件或题材,都应该予以关注,而且一定要用心去拍。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积累,也是培养你对各种事件的把握能力。还有,对于发稿来讲,你的数量当然是越多越好。第二,必须要学习。应该多方面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这样才能保证你的照片质量,逐步提高自己照片的利用率。第三,信息积累。日常一定要对各方面的信息尽可能多的进行汇总、归类,从中挖掘好的题材与新闻线索。总之,拍好照片是第一位的,再此基础之上,就是要大胆向外发稿,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也可与其他摄影记者进行广泛交流与学习。 记者:你认为目前图片传媒市场前景如何? [FS:PAGE] 傅拥军:我认为目前我们的图片传媒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一是目前报业都直接面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都不断需要好照片。二是我国的图片市场正在逐步发展成熟。各个图片网站的服务意识也逐渐增高,对摄影师的报务也日益完善。像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发的通稿中,几乎每天都有我们报社摄影记者的图片。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三是国外图片市场也通过一些渠道向中国摄影师约稿,我们有时也通过一些正规渠道向国外图片市场提供一些照片。 …… 电话刚刚打了20多分钟,小傅不好意思的提出,下午还有一个重要的采访任务,采访只好就此告以段落。放下电话,记者深思了良久——当前,摄影记者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运作好自己的图片确实是值得新闻摄影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话题,让摄影记者在紧张忙碌的工作背后,达到“双赢”,傅拥军的例子可能会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衷心希望我们更多的摄影记者拍得好照片多多,“收获”多多!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2 23:06 , Processed in 0.33398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