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与摄影评论其实是一对即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没有摄影,评论就等于无的放矢,没有评论摄影就难以就共性问题达成共识,个别人就会走弯路、走岔路甚至走失。评论不一定说好听的就不得罪人,说到痛处才够水平,要把眼光盯在“摄影”这个前提上来做文章,代表矛盾双方的人应该客观的对待实际问题,不要犯非此即彼的走极端主义的逻辑错误。武术乃中华之瑰宝,现在正冲破自我封闭走向世界,而摄影这个“舶来品”却大有走入怪圈的危险。外国比我们起步早,值得借鉴的东西很多,但不说明我们就一无是处,他们的经验适合我们的国情吗?无论是设备配置还是艺术揣摩,中国影人也应该说让人刮目相看了。国人出去参赛的要多于外来者,这不是正说明中国人、中国文化的亲溶性吗?外国人拍得好有本事把奖品拿走,免得自己人抢坏了。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背景是任何其他国度所替代不了的。可能人家还没说什么,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作贱自己。就摄影人来说,是非成败也不要妄下断言,下海的、参赛的、收藏的、联谊的、孤芳自赏自娱自乐的……只要不“泛黄”,有钱难买我乐意。不论摄影目的如何、成果多大,这里告诉不搞实践的人一种体验:一旦走出去创作,在题材面前那种忘我的一通“乱拍”,是不亚于中奖一样的感觉,是创作欲望的极大宣泄,照片的背后也另有一番景色!当初知青插队时,几十块钱一块的手表会让人晚上睡不着觉,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偷看,其实不一定是在看几点了。现在喜欢摄影的也应该给每个摄影人在看到大理论大学问的同时,也有按自己的意愿从事摄影创作活动的空间,同时不要过于明显的搞阶级划分,摄影是艺术,但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就像全民健身别希望每个人都会拿金牌一样简单的道理。现在公安局那里驾驶执照都好办多了,可是加入摄影协会却比解决个人政治问题还难!要获过什么奖项才行,这就迫使人不得不去心急火燎的去抢那有限的奖项。放着送上门的会费不要,以显得摄影组织有多么纯洁,多么高尚,高尚得不“意思意思”门都找不着,摒发烧友这个晁盖于一百单八人之外,宁可把活动经费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摄影搞小圈子,圈子就会越来越小,小到杂志停刊的悲剧。我认为,摄影需要阳春白雪,更需要下里巴人,这才是中国特色!是中国最大的优势!是中国摄影之大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摄影”!在这“大摄影”的带动下,相关产业和摄影产品市场可望得到进一步开拓。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3 , Processed in 0.12044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