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写实摄影家阿瑟·罗思坦

2007-1-7 20:27| 发布者:| 查看:1407| 评论:0

 阿瑟·罗思坦(Arthur Rothstein)是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为美国农庄安全管理局专门拍摄农业灾荒情况的老摄影家之一。

    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并在那里读书、长大,直至大学毕业。他从13岁起,就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并在家中设立暗房,自己进行冲洗放大。但是,他正式从事摄影工作,是1935年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到美国农庄安全管理局,参加了他们的摄影小组以后。那时,他19岁。在这个小组里,他和其他成员W·埃文斯,D·兰格,B·夏思,J·瓦尚,R·李等,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各地农业灾情的照片(图2)。他认为,这个组织和这项工作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是近代摄影中的壮举。他们拍摄的照片,不但实地记录了30年代美国的真实情况,而且,对后来的摄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已是一位半退休的老人了,有人问他还计划拍摄些什么。他回答说:“我希望能带领一个年青摄影小组到全国各地拍摄一些今天美国的情况,让大家了解今天的美国是怎样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玩的。因为,自30年代以来,美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说:“我希望年青摄影家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正如我年青时所得到的机会一样。”


    1940年,他离开农庄安全管理局,到美国《展望》杂志当专职摄影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战事情报局当图片编辑。大战结束后,他作为联合国驻中国的首席摄影师,负责拍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中国的活动,同时拍摄了河南省当时发生的大饥荒(图3)。1946年,他回到《展望》杂志,不久,被提升为摄影主任。


图2 大灾荒,美国俄克拉何马州,1936

图3 饥荒牺牲者的葬礼,中国河南省,1946

    在他返回《展望》之前。美国《生活》杂志也在聘请他。但他最后还是回到《展望》杂志去,主要原因是,他认为,在那里,他可以有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机会拍摄优秀的照片。他指战《展望》是双周刊,而《生活》是周刊;《展望》只报导有特点、有趣味的不受时间限制的题材,而《生活》多报导时间性很强的重大新闻事件,摄影者不但要及时拍摄,还要及时冲洗和及时发稿。这是一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是难拍出好照片的。

    他认为,要拍摄优秀的照片,必须精力集中,头脑里不能有任何别的东西。要把拍摄工作当作头等重要的任务来干,不能有任何事情来干扰。这样,才能拍出好照片。他说:“在这方面,尤金·史密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一位对摄影着了迷的人。当他从事拍摄某一题材的时候,他是把一切东西都置之九宵云外的。”罗思坦十分钦佩史密斯这种工作作风。


    罗思坦是一位写实摄影家,所以,在他看来,能够生存并永远生存下去的,是那些伟大的写实照片和报导照片。至于那些由试验家或摆布家自己编造或在暗房里制作出来的照片,他认为,都是虚假的。他对这种照片甚为憎恶,并喻之为艺术中的“糟粕”。他感到十分惋惜的是,有些摄影评论家,甚至摄影编辑却喜爱这样的照片。


    他认为,照片应表现出色调层次,表现出各个细节,应把动作拍摄下来,应及时地给人以明确的印象。这些都是照片所应具备的。如果你是这样去拍摄,你就能抓住准确的瞬间,抓住转眼即逝的姿态和表情。如果你是这样去拍摄,你就能使摄影这个手段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现在,罗思坦利用自己的晚年,协助拥有两千万读者的《游行》杂志的摄影工作。这个杂志是美国《星期天》日报的副刊。此外,他还经常给《摄影艺术》杂志写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7 , Processed in 0.08784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