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闻摄影报道的立体化编辑 目前许多报纸都设有摄影专版,如果将摄影专版的编辑简单理解为一些照片的拼摆、罗列,再配上文字、线条、花边之类作为装饰,无疑会减少图片的新闻价值。要想经营好它,还是要树立立体化思维。 所谓立体化编辑,就是指一个版面,不仅让读者看到一个“用镜头讲述的故事”中的情节与逻辑,还有这个故事的背景与它同相关属类事物的联系,这是故事的立体化; 不仅有信息上的获取满足感,还有由信息出发产生思考与探究的思想探险的愉悦感,这是阅读上的立体化; 不仅有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形成听觉等诸多感觉的共鸣,这是借鉴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所形成的感觉上的立体化。 每一个摄影专版都要通过有限的几张图片尽可能地提供给读者更多的信息、更广的空间、更深的意义、与更高的境界。只有到了这个层次,摄影专版才能毫无愧色地作为一种独立的报道形式存在,并与文字一样,拥有优秀的表达能力与广阔的新闻视野。 下面就从图片、文字及资料的运用这三个方面论述摄影专版的立体化编辑。1、图片的合理编排,使专版的表达立体化 首先,是专版主题的确立。主题的高下,决定了内涵的丰寡与层次的深浅。因而,主题的确立宜深远,不宜局限;宜创新,不宜雷同。以《最后的麻风岛》(《南方日报》1999年11月27日A4版)为例。麻风岛位于广东台山,称得上是一个摄影报道的热点题材,但多集中反映病人形象的恐怖与生活的异常。为了不重复别人,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主题:人们对于麻风病以及其他一些恶性疾病,不应该只关注患者身体上的病变,更应该引发人类对生命、尊严与自由的思考。因而选取图片的侧重点是抒情的、优美的,这就是联系相关事物使专版的境界得以升华,使具象的图片产生了丰富的抽象意义。同行评价为“从照片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是:原来可怕的麻风岛也如此有诗意,追求一种意境而不是感官刺激成了记者锁定的目标,他们用所拍摄的照片完成了这种构想,效果当然在意料之中。” 其次,是图片层次的把握。在“用镜头讲故事”时,选用的七、八张或十数张图片绝对不是一种相似意义上的数量重复,图片之间除一定有紧密的逻辑联系之外,还必须表现出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也就是说,这一个版面上的图片是互为补充、互为承辅的,同时又是逐渐递进、逐渐开掘的,呈现一种前进的而不是静止的节奏。编辑要把握图片的写实与写意、个性与共性、要有高潮、有过渡,起承转合之中错落有致。 在编辑编辑实践中,我们曾用双大照片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每一个摄影专版上都会有一张主图(大照片),它是为整个版面定下基调的那一张图片。这张图片往往是故事的高潮,是版面的中心。我们就大胆地尝试在一个摄影专版上放“两个中心”,这种效果可以是互为照映的;也可以是强调递进的。总之,都可起到变换角度、充实内容、使版面立体化的作用。 比如《走在城市化路上的乡亲们》(《南方日报》2002年3月8日C4版),这是一个经济与社会交叉的题材,想要表达的是对民工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比较“硬”的题材,如何用形象的图片表达这样一个很理论化的话题呢?我们选用了两张大照片,一张是拥挤的人头——民工购买火车票,表现民工的艰辛与对城市的想往;一张是整齐的队伍——民工在工厂里排队上班,表达城市的繁荣有民工的贡献,同时城市给予他们的只是较低等的待遇。两张图片在形式上对比,在内容上对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版面主题。 有时,我们根据新闻内容将一个专题分为几个部分处理,其实就是突出了一个主题下的几个新闻点。如《高墙内外的母性重奏》(《南方日报》2001年3月7日C4版),讲的是一个女孩的生母获罪坐牢,她被养母悉心抚育的故事。我将“内外”两字来分割版面,以“女儿”、“生母”、“养母”三个角色来分割文字,这样将图片组合之后,不但很直观地交待了人物关系,还形象地点明了版面主题。 [FS:PAGE] 2、文字的精心编写使表述立体化 文字相对于图片的形象、直接而言,有精确、凝炼的特点,把握住这些特点,能使版面的表述立体化。不论是配文还是图片说明文,都要紧扣画面来衍生,但又决不能重复图片中已有的信息。文字要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去开掘画面没有表现但又与画面相关的“画外音”实。 配文一般不超过1000字,除简明扼要地交待主要内容、还要阐明主题。因为图片是用形象来“说话”的,比较深刻的主题常常不是一览无余的,这就需要用文字来点明来补足来渲染,营造出编者理想的、能使图片表现得更好的氛围。再以《最后的麻风岛》为例,配文被同行评为“平和优雅,意味深长,颇富哲理”,在介绍了麻风岛的情形之后,文章这样写到: “在人类的历史上,生命曾不止一次受到病魔的侵袭:天花、霍乱、麻风病、直至今天的艾滋病。在无声的厮杀与搏斗中,人类经受考验的不仅仅是医学的发达水平、身体的抵抗力与免疫力,还有人类自身对于人的尊严、平等与生存的观念与态度。……但是,毁灭与遗弃,并不能真正使我们克服恐惧,我们寻求的答案,不在这里。” 这一段文字充分展开联想,它的内容,是版面上无法表达的,但又分明与图片的内容紧密相关,它将读者的视线由11张图片拉向了人类历史的深处,也就将专版的主题由一个麻风岛提升到了对人类灵魂的拷问。 说明文也是这样。在《小雨点学琴》(《南方日报》1999年11月28日B4版)中,所有的说明文都是小雨点的独白,它不再重复图片中那些读者可以得到的信息,而是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显得生动活泼,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鲜明。 3、资料的巧妙加入使表现立体化 在摄影专版上,配合一些相关资料能增添版面的厚重感,这些资料作为背景往往能进一步丰富主体的内涵,引了读者的联想。这也是目前国内摄影专版编辑常用的一种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资料的加入一定要精当,切忌堆砌,不能喧宾夺主。 《走在城市化路上的乡亲们》中引用了图表和新华社稿件《切实保障7800万民工的合法权益》,《小雨点学琴》中配发了诗歌,《最后的麻风岛》中引用了麻风病患者的语录,《疯狂砸铁人》(《南方日报》2001年7月24日A3)中引述了相关法律条文……这一切,都使得版面在视觉感之外又增加了听觉感,同时增加了新闻摄影报道的可信度与权威性。 总之,在工作中充分以立体化思维进行策划与编辑是对新闻摄影这一“翼”飞得更高更快大有裨益的。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8-2 12:33 , Processed in 0.01646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