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文 摄影的魅力在于方寸之间定格了我在他乡异地的种种感受。而后当我每次把玩这些照片,依然可以闻到西双版纳的坝子上飘来的南国异香,依然可以感受到边城瑞丽夜市的神秘与异国情调,依然可以抚摸到黄土高原那暖调的温情,依然可以感受到长城脚下村民那质朴的情怀。 这种回味的快乐是恒久与绵长的。 在摄影中我时常会不由自主地想:我们这个民族是怎样走过来的?为什么中国五十六个民族绝大部分生活在偏远的云贵高原?在经济大潮的触角无孔不入的今天,那些富有魅力的民族色彩会不会逐渐消褪?为什么横刀跃马狂扫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莫名其妙地从人间蒸发,他的偌大功绩却鲜有文字记载?为什么那么闭塞的山西会产生中国第一票号?为什么明清时期活跃中国的十大商帮今天有的辉煌不再?他们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这些人都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生活过的地方还在,他们住过的房子还在,许多人用过的东西还在。那些颓垣残壁、危楼险桥一如秦砖汉瓦,无不记录着他们曾经的成功与失意、欢乐与痛苦,困惑与思考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 这就是历史。它披着时代的雨雪风霜,走过岁月的年轮,留下斑驳的屐痕。当历史被风干,人们试图透过沧桑解读历史,审视现实,观照未来。 这一切对我是那样有吸引力。行走中觉得我们平常熟视无睹的许多东西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有的需要我穷其一生去理解;祖国也不再只是孩提时心目中一个神圣的字眼儿。她是彝族火把节的狂歌劲舞,是秦兵马俑的强大阵容,是国乐中的黄钟大吕,是殷商陶罐上的神秘图腾,是藏族老阿爸额头上那饱经沧桑的年轮…… 我做梦都想不到,有一天我会和这些美好的事物如此贴近。当我站在这些人物及景观面前,我的心里充满难以名状的快乐和激动。许多外国游人在游览中国名胜时那种如醉如痴的神态也常使我的心里感到自得。 如果说摄影创作需要激情的话,这些则是我的激情之所由。 摄影是遗憾的艺术。有时为了自己的疏乎而和一处好景失之交臂,令我痛憾不已。因为知识的匮乏,我的许多片子是失败的。但由于是亲历亲为,它们是真实的,从一个侧面演绎我的个性人生,所以我在遗憾的同时依然从中感受到别人无法感受到的快意。 多年自助旅游摄影的活动也教给我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了解自然,珍爱人类文化遗产。因为特别是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惟其如此,这一个个的唯一弥足珍贵。在行旅中我看到许多原始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遭到人为的破坏,或因为开发过度而丢失太多的原始信息,而那些斥钜资建设的人造景观又做作的得让人哭笑不得。凡此种种,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漠视与不平等。 我们从大自然中走来,也必将回归自然。珍爱自然这个人类的家园是一种美好的情感,珍爱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境界。和其它摄影爱好者一样,我们只不过想通过镜头寻找和发现这种美好的瞬间,让人们感动着我们的感动。 著名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说:“我的确相信我们可以希望我们的后代以及我们后代的后代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那里仍将有绿色树木,有黑猩猩出没其间,仍将有蔚蓝的天空,有小鸟在歌唱……” 为了这个美好的希望,我将继续在行走中记录、找寻和期待。

|
2005年摄于安徽黟县
人们常用雄伟陡峭险峻来描绘高山,但在皖南的木坑竹海,大山让我领略了它的另一种性格。当我走出一片浓密的竹林向远处望去时,眼前的景象令我感动不已——密无间隙的竹海像柔美的绿色绒毯覆盖在大山的每个皱褶和隆起。一阵绿色的风吹过,山坡上涌动着绿色的旋律。此刻的大山充满着温良的阴柔之美。那个看上去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与它周身的竹海和大山相比是那样渺小。但它多像一个在母亲偎抱中的幸福的婴儿!有大身偎抱,有竹林护佑,木坑村风雨不动安如山,而漫山遍野的竹林又成为这个小村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此刻,沐浴在午后阳光之中的大山充满柔情,多像一个丰腴的美丽少妇,把自己粉红色的婴儿揽在环中,静谧而又安详…… [FS:PAGE]
2005年摄于安徽黟县卢村
毋庸置疑,坐落在安徽黟县卢村的木雕楼当推中国之最。由卢氏三十三世卢邦燮建于清道光年间。整座木楼从头到脚被精美绝伦的木雕所装饰。无一处遗漏。于典雅堂皇大气之中透着细腻与温婉,充溢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惟其美,这里成为许多影视戏曲的外景场地。那些艺术家虽然已经身处异地拍摄表演,这里依然余香绕梁。四月底的皖南正午时分,楼外酷日当空,楼内却凉爽宜人。我一个人长久地伫立在明亮的天井下,摒住呼吸,尽情地独享着这难得的书香之气,感受着古徽州画里人家浓厚的艺术氛围,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整座木雕楼沉甸甸的文化含金量令我感到崛起后的徽商对于文化以及人文素养的高度重视。这里文风昌盛,民风质朴,真个是不一样的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