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强与藏羚羊摄影 今年3月31日,北京第十四届佳能杯”亚洲风采”摄影比赛评选现场,在自然类评选的最后阶段,几位评委与观摩的影友对一组近距离拍摄野生藏羚羊的照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评选结果出来后一位评委点评道: ”这组有关藏羚羊的照片拍得非常不错,作者用了近一年的时间专门去拍藏羚羊,这种创作方式和精神很值得提倡。”最后,这组黑龙江刘为强的《中国藏羚羊》组照获得了二等奖。原来,刘为强的藏羚羊照片与他的拍摄经历早在摄影圈广为流传,所以评委与影友对他的作品已经耳熟能详了。 十个月,六万里行程 2006年3月18日,在领导、同事、朋友们的泪水和祝福声中,刘为强的“大庆晚报保护藏羚羊特别行动”从大庆上路了。这次远行的目的地是青藏高原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作为《大庆晚报》首席摄影记者,他这次将走得很远,约6万公里,时间很长,近一年。 他要一个人孤身深入青藏高原无人区腹地,用摄像、摄影及文字全方位记录藏羚羊的生态。陪伴他的是一辆经过全面加固与改装的陆风X6越野车、一台佳能XLl摄像机、三台照相机(一台传统胶片型EOSlV,二台数码照相机EOS 5D和EOS 20D)和若干只EF镜头、一台6X17大画幅相机、一套哈苏以及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一些野外生存设备,包括军用帐篷,睡袋、炊具、高倍望远镜等。 在随后的10个月时间里,他曾经遭遇4次翻车事故和一次惊心动魄的抢劫,并数次遭遇野牦牛和野狼群;曾经60多个昼夜趴在挖好的掩体内等待藏羚羊出现;曾经数次迷路,有一次自己徒步行走80多公里,最终依靠顽强的意志走出无人区……但是,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单枪匹马踏遍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阿尔金、羌塘、三江源等四大藏羚羊保护区,并在昆仑山、珠峰脚下、阿尔金山等地方留下了足迹。他拍摄照片数万张,在互联网上发表了数十篇采访文章。 这样,广大读者在互联网上、在报纸上,看到了清晰而栩栩如生的大量藏羚羊的照片,读到了刻骨铭心的无人区生存经历。 保护奥运会吉祥物 可可西里是世界第三大无人区,中国最大且是最后一块保留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藏羚羊是在这种艰难险阻的环境下生存了千百年的优化物种,被称为”高原精灵”,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已入选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但是,这种物种也是脆弱的,由于藏羚羊绒价格极其高昂,所以引来盗猎者,成为濒危物种。刘为强与可可西里结缘于2003年赴青藏高原采风时,藏族向导讲述了藏羚羊的故事和索南达杰的事迹,深深打动了他。回来后,他发现社会上藏羚羊的影像资料非常少,野生环境下的藏羚羊生活照片更少。特别是得知北京奥运会选择藏羚羊作为吉祥物主一,但人们还不能看到清晰生动的藏羚羊形象时,他做出了这个大胆的举动,拿起相机前往可可西里无人区,用一年的时间走进无人区采访拍摄藏羚羊,完成画册《中国藏羚羊》的拍摄任务,让更多的人了解藏羚羊,了解可可西里,参与到保护藏羚羊的行动中来。而出发的日子选在了18日,那是英雄索南达杰牺牲的纪念日。 美国著名作家凯鲁亚克曾说: ”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刘为强就这样上路了。摄影是什么?它是视觉记录,也是一种心灵呼唤,更是一种拯救。10个月后,刘为强完整地拍摄了藏羚羊交配,产崽、生存、迁徙等全过程,成为 ”藏羚羊摄影第一人”,并以自己一年的生死历程感召世人保护藏羚羊,珍爱生命,爱护生态环境。 与藏羚羊高原共舞 无可置疑,藏羚羊是最难拍摄的物种之一。原因有三: 一是它被盗猎分子的枪声和车辆吓得太胆小,500米内必逃, 即使是1000毫米的镜头也只能拍个10多只群像;二是高原环境极其恶劣,高原反应令摄影师连呼吸、动身子都是一件艰难的事;三是我们对藏羚羊的生活习性还不了解,它很让人琢磨不透。很多摄影人常常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即使是想拍张特写都是一种奢望。 [FS:PAGE] 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刘为强以职业摄影记者的素养, 虔诚的爱护之心,经过不断摸索,请教保护人员后,终于成功拍摄了藏羚羊,甚至还见证了藏羚羊交配。他在保护区日夜驻扎,同时采用埋伏,蹲坑,高科技等方法,才得以近距离拍摄藏羚羊。特别是独创的掩体埋伏拍摄方式,让他能够近距离地拍到藏羚羊的细节。每到一处保护区,他从当地保护站工作人员那里详细了解藏羚羊的迁徙情况,然后会用一两天的时间来挖掩体,再用几天甚至是十几天的时间躲在狭小黑暗的掩体中静待藏羚羊的出现。就这样,他能够在最近距离、完全不惊扰动物的情况下,用各种焦距段的镜头拍摄藏羚羊的各种生活姿态。 特别是在青藏铁路刚开通的时候,刘为强成功拍到了新闻照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在这幅照片中,当一列在青藏铁路上试运行的火车驶过野生动物通道五北大桥时,一群迁徙的藏羚羊正从桥下的生命通道中自由地迁徙。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了保障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自由迁徙和繁衍,青藏铁路沿线设置了33处野生动物通道。这幅多次获奖,已在全球各大新闻媒体采用了几百次,很好地宣传了我国政府对西藏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这幅照片还入选了中央电视台的”影响2006一CC下V年度十大新闻图片”。为了拍摄这个难得的历史瞬间,他用了3天时间在桥边挖了一个掩体,并在掩体里日夜守候了半个多月,终于在2006年6月23日的上午拍到了这个经典画面。这张新闻图片在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时,被新华社发了通稿。 路永远在路上 刘为强, 1966年10月生于呼伦贝尔大草原,,小学中学都在马背上度过;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兼修美术系,这时迷上了摄影;1990年7月,独自来到大庆农场学校做了教师;1997年破格进入《大庆晚报》当主任记者至今。在十几年中,不管“工种”如何改变,也不管境遇怎样坎坷,他对摄影艺术的执着与酷爱却从未改变。尤其是成为一名专职摄影记者以来,他跑遍了全中国,摄影创作走向了成熟。他还是一个摄影比赛大王,千年间获国际、国内摄影大奖赛400余次,曾·多次远赴海外领奖。常年在外的采访拍摄过程中,他积累了许多探险经验和野外生存能力,这为他这次藏羚羊拍摄之行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次用生命作代价的环保摄影行动,又为他的摄影生涯写上了光辉的一笔。2007年1月18日,刘为强的越野车驶入了阔别十个月的家乡大庆,虽然他的体重从出发时的82公斤降至60公斤,虽然他那根曾经骨折的肋骨还在隐隐作痛,但是他无怨无悔。迎接他的是喧天的锣鼓,是领导的关怀,是网友的祝贺,是亲友的拥抱,是妻儿的亲热……他被当地政府授予”环保卫士”的光荣称号。 他在《男人就该去远行》中这样写道: ”一个人,一台车,一年时间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 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一种疯狂妄想!也许是马背上的民族独有的倔强在血液里流淌,也许是成吉思汗永远向前的马蹄还在叩击我的胸膛,最后我还是选择了义无返顾,选择了朝拜藏羚羊的天路。其实,可可西里没有路。但有了摄影人的脚步也就有了路!尽管这里有吃人沙、有死人泥、有横尸滩。这就像走路,你的目标是海之涯,是天尽头。你必须风雨兼程:渴了喝口雪水,饿了吃点压缩饼干。但你不能忘了赶路,因为你的路永远在路上。也许这是一条不归路。那好,走在路上和死在路上都是人生的风景。” 十个月,一台车,一条汉子,数万张藏羚羊照片——这就是刘为强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