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摄影师埃尔斯肯镜头里的老香港 香港——向来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和注意的“小地方”,也正是这个小地方,给世人留下了一篇篇韵味独具的大文章.四五十年前的香港.在许多年长者的心目中,还留着一丝丝。一片片,既辛酸不堪回首,又美好挥之不去的模糊印象。要不是那些胸藏丘壑、掌上风云的摄影师,在摄影堪称昂贵的年代为我们留下这么多“根本不值得一照”的市井民俗的影像,岂不遗憾. 艾尔斯肯(Fd van der Elsken),1925年出生在阿姆斯特丹,1956年因发表他的成名作<塞纳河左岸之恋)赢得好评,并在行内奠定了他擅长拍摄“老照片”的地位。艾尔斯肯带着相机巡游世界各地,在40年的时间里.出版了20多部专集。他以独特的视角.不仅用摄影镜头记录了真实的市井生活,还把自己的“惜今念日 情结融入其中,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艺术境界。 艾尔斯肯爱拍那些即将消失的“老事儿” ,现在看来往往给人一种老照片的感觉;而在当时,这些黑白往事都是随时随处可见的“现代事” 。只是事隔几十年后,愈显弥足珍贵.当时的摄影界比较关注战争、灾难、贫困。饥荒之类的具有影响力、煽动性的主题,艾尔斯肯却喜欢将镜头对准街头巷尾,对准普通人衣食操劳的生活和文化差异.这即使不是先见之明,至少也是心有灵犀.他喜欢用非常规的,抓拍的、看上去略显灰暗的手法,拍摄那些看上去拥挤的、熙熙攘攘的。略显凌乱的城市:广泛记录不同社会阶层的日常生活.这一切都因为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拥挤和忙碌已经成为城市的典型生活方式。人与认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疾。这两个典型的城市病在艾尔斯肯的作品里均有充分的表现。可以说,他在一种不经意中,为我们当代人凝望逝去的时光、打捞失落的记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影像档案。 艾尔斯肯一生去过世界许多地方,在他心目中,亚洲的都市香港,要比欧美的一些名城更有意思。艾尔斯肯1959年因公途经香港前往日本,当时香港的国际化特征远没有今天这般明显。在殖民地的背景下,香港形成了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凭借职业摄影师的敏感,他马上觉得这是一个能出好照片的摄影外景地.第二年他有备而来,逗留了6个星期;除了晚上在朋友家落脚之外,他整天都在香港的大街上溜达,沐浴着温暖湿润的海风,感受着这个东方城市的独特韵昧,看似随意而又独具慧眼地拍下了这些照片.时隔40年后,当年的纪实照片已成为今天的老照片.它们在香港展出时立刻引起轰动.究其原因,倒不是香港缺少这些老照片,而是拍得如此之好的香港老照片并不多见。 艾尔斯肯的这些照片摄于1959年至1960年之间.用他的话讲,那是一个既没有高耸林立的摩天大楼,也没有拥挤如织的车流的时代.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正经历着国际风云变幻.处于社会情况复杂的特殊时期.在朝鲜战争爆发,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大陆禁运的背景.下.香港人赖以谋生的外贸产业遭受沉重打击。看上去一切都和现今富庶的香“港难以相提并论。艰苦奋斗,想尽一切办法谋生立足的故事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在书写着。于是我们看到,匆匆而过的人流。人力车与高级轿车不分彼此的画面就跟照片的黑白反差一样,令人感到突兀抢眼。 这些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香港灰色的一面。维多利亚港尚不能停泊大型船舶,远洋大吨位船只能停靠在港外的深水区中,货物依靠小舢舨运送。南区中心的阿伯丁港仍像一个渔村,众多渔民只得以满是丰补丁的破旧渔船为家,由于各种污染,使得阿伯丁港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下水道。再看市区大街,挑夫和黄包车比比皆是,行人的穿戴打扮都很土。即使是在中环金融区上班的“白领”,以今天的标准衡量,看上去也就像乡下人进城。街道上卖报的妇人在幽怨的眼神中等待顾客.还有闹市中的盲人乞丐、裹足的老太、戴着老花镜的街边裁缝、镶满金牙的老妇人,诸如此类的市井景象就代表着当年香港的主流层面。 [FS:PAGE] 除此之外,艾尔斯肯也没有忘记把镜头对准那些光鲜耀眼的少数人.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会有几个外国面孔,具有伦敦特征的双层巴士在大街小巷来回穿梭,锃亮的劳斯莱斯挂着价值不菲的吉利车牌,英国式的赛马也成为香港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至于夜色中的巡警、体面的皇家警察、街头张贴的悬赏告示、银行门口威严的石狮子,种种景象都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一个并不平静的城市。如果没有这些照片,何以向后人说明香港的过去居然是这样的。 回到欧洲以后的1960年,艾尔斯肯曾拿出其中一小部分在当地刊物上发表,之后他就再没有去理会这些照片。直到1989年,已经不怎么拍照的艾尔斯肯又翻出了一些甚至还从未来得及放大的底片,大致看过之后。他立刻意识到这些照片的价值已从煤块变成了金子,照片中的景物大多已经或者正在消失。他决定将这些照片立即整理出来在香港展出。不幸的是,艾尔斯肯于1990年去世,此前他只为他的影展和将要出版的摄影专集写了序。这个为异国情调所痴迷的摄影师,再也没能亲眼看到他当年的“拈来之作”是如何在香港引起人们对往日的无限回忆与留恋了。 在世界经济的版图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岛,艾尔斯肯镜头真实记录的正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奋发图强。一步步走向繁华现代都市的一个片。如今,这个在10年前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仅107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目前超过2.6万美元的人均GDP是40年前的30多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颗东方明珠正曰益放射出愈发璀璨夺目的光芒。 香港往昔的点点滴滴,终究会在人们浅淡的记忆里渐渐消逝。纵观历史。三四十年的时间在香港近150年的发展史上并不算长,但老照片所产生的漪涟,将使其后的多少代人受益无穷。这或许正是艾尔斯肯当年做到却没有想到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