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西藏摄影----那些应该记住的名字

2007-10-23 11:30| 发布者: | 查看: 2642| 评论: 0|来自: 陈小波

藏族诗人丹真贡布的诗句我常在心里默念:
“我那祖国积雪的屋脊
三部四茹古老的土地啊
你的久远,你的功绩
迫我千百次地扩展胸臆
我像中秋沉重的紫色草穗
深深地、深深地一躬到地、、、、、、”
 
  在藏地的摄影史上,有谁“像中秋沉重的紫色草穗
深深地、深深地一躬到地、、、、”了呢?
 
                                 庄学本
 
   至今有记载最早记录藏人生活中国人的应该是庄学本。直到70年后,人们发现了庄学本的视觉挡案,并认定他是中国摄影史上伟大的纪实主义先驱,人文摄影大师。
    1934年,25岁的上海职员庄学本立志用摄影考察西部。进藏屡次受阻,于是他把注意力放到了数千年来置于化外的青海果洛藏区。  
     果洛藏区从未有中国内地的人进入过,在地图上也还是一块白地。果洛之行,不仅是庄学本第一次在实地进行的边疆民族考察拍摄,也是中国摄影师第一次对藏区进行的实地拍摄。
  庄学本用十年时间在川康边地流连忘返,他的报道由图象与文字共同完成。他每到一地都有系统深入的调查,对群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成果有全面的了解。《西康彝族调查报告》历时九个月完成,是一本考察学著作。庄调查了60多户人家的几百人,从经济、教育、交通、自然资源、地貌、民族、宗教、婚丧习俗、民间艺术、劳作方式、农作物独特的社会结构等都一一进行了介绍。调查结束时,庄先生已经几个月不知道盐味,全身都爬满虱子。

     他在《十年西行记》里写到:“与这些边地民族“相处既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盎然,反觉其精神高洁。”本着这样的认识,庄学本还以藏民人性的尊严,这正是他照片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庄先生的摄影活动只徘徊在西藏的周边地区。以后的一生中,由于种种原因,他从未进藏。但是庄学本的藏地影象值得现在的摄影者一次次致敬并从中看到源泉。70年乃至更长久的时间,庄学本5000幅质地庄严的藏地照片会永远成为民族影象志中的孤本。
 
 
      德木·丹增加措活佛
 
    几乎是同时,比庄学本大8岁的德木·丹增加措活佛也正对相机爱的着迷。
     第十世德木活佛属于西藏佛教活佛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支,1901年,第十世德木·丹增加措出生在西藏名门朗顿家族,他是达赖喇嘛的亲表弟。
     年轻的丹增加措在拉萨郊外的格培山洞修行时,救了一个在八角街开照相馆的尼泊尔商人的命。为了报答,尼泊尔人送给活佛一台照相机还教会了他摄影术。那是一台照相馆营业用的木质座机镜头为三片玻璃组合;快门速度只有1/15秒和B门两档,暗盒能装15厘米正方形的感光胶片两张。后来 活佛又托人从印度买回一部小型的英制“卡尔宾”(caybin)相机。铜木结构,直视取景,目测距离,装117胶卷,拍八张。速度可快到二百五十分之一秒,比那台半公尺长的木头相机灵便得多。
   二、三十年代,德木·丹增加错用这样的两台相机到了前藏、后藏许多地方,在当时藏人对摄影毫不了解、拍摄阻力很大的情况下,他给自己的家人、同胞拍摄肖像也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
     开照相馆的尼泊尔商人教了活佛摄影术定没有教他摄影的内在法则。活佛信赖自己的感觉,他天资极高,视觉开拓上无师自通。他拍照没有什么目的,摄影是他温饱之外的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这反而令他的影象自然写实,接近艺术的本质。他留下的几万张照片详实记录了拉萨乃至藏区贵族阶层的生活。活佛摄影家站在自己的的视点上赞美同胞的灵魂与身躯,并拍出了其他人不可能拍出的灵异之气。
[FS:PAGE]
     德木·丹增加错活佛拍照最多的阶段是在三、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后就少了。六十年代基本上就没有拍了,原因是当时的政治环境逐渐严酷,怕引起麻烦。他的好几套相机在文革时几乎全被没收了。没收相机的时候,活佛看上去无所谓。他的儿子日后说:“他修行了一辈子,他的修行就是修心,修出一颗平静的心。”
     90年代末,台湾《摄影家》杂志用八十多幅照片和相关文字专题介绍了德木·丹增加错活佛的摄影。我的朋友、藏族学者唯色怀着敬仰之情说道:二、三十年代,活佛带着热爱拍摄,那些照片中有西藏很温暖的东西。照片中的人物没有放大或者缩小,不做作,那么人性、真实,是藏族摄影的经典。
    (就在今天我的阅读中,我惊奇之极的看到德木·丹增加错活佛的照片------1966年8月27日,在拉萨“人民公园”,德木·丹增加错活佛和夫人被游街批斗。活佛戴着高帽、身穿“孜玛热”法衣,夫人身穿贵族华丽长衫。活佛手拄拐棍,脖子上挂着三台相机!)
 
          袁克忠             
 
 
    前一段时间,我为中国第二届国际摄影节挑选新华社的照片时,看到解放军进藏的许多幅精彩照片。拍摄者为袁克忠。
   其中让我看呆的一幅照片是大场景,摄影者爬上对面的山头上拍摄了行进在雪山中的长长的队伍。要知道,那是在海拔5000多米以上的山峰啊!
 

     1951年,战地摄影记者袁克忠跟随十八军步行由四川进藏。用相机记录进藏的历史。行程五千里,历时两个月。
     这时候的袁克忠已经是一等战功荣立者了。他1938年参加革命,1940年到沙飞、石少华主持的冀中军区政治部摄影训练队学习摄影。在抗日根据地,袁克忠常常化装成老百姓,拍摄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而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他更是在离炮火最近的地方拍摄,数次受伤。1950年,西南军区为他记大功一次。
 

    (  左上图为袁克忠1943年拍摄的照片――八路军在观察敌情。 左下图为袁克忠拍摄的照片――抗战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抬担架把八路军伤员转送到后方去治疗。右图就是勇敢忠诚的壮年袁克忠。如今他已经是84岁老人了。)
 
    从昌都到拉萨的2300公里中,要翻越19座雪山,最高的山有海拔6300米。每过一座雪山,部队的马匹就减少一批,战士的负重越来越沉,由原来每人60斤重,加到80斤重。我们当然可以想象摄影者的疲惫不堪。但这个疲惫不堪的摄影者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忠实记录。
    我们无法想象摄影者在进藏路上经历的千辛万苦,却分明看到这些照片渗透着袁克忠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袁克忠还真实记录了解放军在路途中与藏民相遇的场面。这些场面定将成为中国影象史中的典藏。
                                                       陈宗烈
 
    西藏和平解放时,和袁克忠一起随军进藏的摄影者还有林安波、罗伟、蓝志贵、范士林、许安宁等。他们边进军边修路边做群众工作,并用相机记录关于进军西藏、修筑公路、民主改革等西藏重大历史事件。他们用雨布、棉被蒙暗房,牛粪火当暗房灯,碗盆做洗印工具,在石板上晒出了这些照片。
    1956年,中央命令新闻电影制片厂选3名摄影师支援刚刚创刊的《西藏日报》。24岁的陈宗烈刚从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有理想而没拖累,报了名。和他一起进藏的还有后来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他们是从西北那一路进藏的,当时没什么路,前面的车留下的辙印就是路。从西宁出发,走了整整21天才到拉萨。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宿营了,这些年轻人还找了一个平坝打了场篮球。
[FS:PAGE]
      陈宗烈经历了西藏最为动荡的几个时期,有一段时间,陈宗烈就成了《西藏日报》唯一留下的摄影记者。陈宗烈的摄影时代西藏几乎没有车,全靠马车。最长的一次后藏游历,陈宗烈在马背上走了3个月。
 

     陈宗烈对摄影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拍摄的西藏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站起来》、《烧地契》、《分到土地的喜悦》、《朗生互助组》、《幸福》。他当时还有意识地去拍西藏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地理宗教环境等。这样的拍摄虽然超出了他的职责范围,但他意识到:相机让记录世上一切万物万事成为可能。相机记录将来会帮助我们记忆。
 

      1960年,国家登山队要攀登“珠峰”,新华社西藏分社的摄影记者因为各种原因都不能去了,于是就把陈宗烈临时调到新华社,他当时先后5次爬到6400米,这是规定记者可以到达的最高限度。陈宗烈被国家体委授予登山运动员的称号。
     陈宗烈把最宝贵的岁月献给了西藏,婚是在西藏结的,两个孩子是在西藏生的。他对藏族的文化与文明深怀景仰,但因为时日动荡,25年间,他认为在西藏的有效工作日加起来不过7、8年,这让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嘘唏不已。
     记录也许不需要深刻,只需要挺身行动。昨天,我一个人去北京三联书店旁边的“祥生行大众影廊”看陈宗烈先生的摄影展。 只觉得那些照片写满了先生50年前奋勇而战的精神。
 
      扎西次登  旺久多吉 
 
     扎西次登是出生在藏东理塘的康巴人。1951 年,扎西的舅舅计美顿珠随十八军进藏,并有幸成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第一代藏族新闻电影摄影师,少年扎西就在舅舅身边一位义务摄影助理,背器材、扛三角架、打反光板。
     长大了的扎西成为摄影师,他拍得最多的是布达拉宫。他的家就在布达拉宫脚下。他天天端详着这座宫殿,看着她的一丝一毫的变化,光线、色调、环境、气氛,哪一扇窗户换上了一幅新的窗帘?哪一处有多了一间点灯的亮屋? “我就像观察母亲脸上的每条皱纹和头上的每根白发般深情与仔细”。春夏秋冬,他踏遍拉萨的东南西北、宫殿的前后左右。他在山上拍,在河流中拍,在阳光下拍,在月色星光下拍,他躺下来着仰拍,也从空中直升飞机上俯摄、、、、、、
     布达拉宫用尽了扎西次登的心血。扎西拍摄的布达拉宫他人无法超越。

  活佛德木·丹增加措于1973年谢世时,他的次子旺久多吉已经开始摄影了,1984年3月的一个夕阳西斜的下午,在扎什伦布寺,旺久多吉用明处和暗处的光把大群喇嘛的披风和僧帽拍出了金黄、浅黄、深黄。这幅《古庙里的春天》,不仅是旺久多吉也是西藏当代摄影师是标志性的作品
      2005年,旺久多吉把父亲和自己的照片编辑成《慧眼照雪域》。这是他和父亲两代摄影家为家乡献出的礼物。
 
 
 
                             吕楠
 
    吕楠的静默随光而至。
       吕楠不曾在我们的视线里出现。只有当我们看到他的独具个性魅力的影象时才能够感觉这个摄影者的存在。行为独立而神秘的吕楠被称为中国“最纯粹的摄影家”。
     做摄影20多年,吕楠一共拍摄了三个题材,我们能看到的照片也只有200多张。他第三个作品系列就是《四季-----西藏农民是日常生活》。他在西藏呆了八年,拿出来仅100余幅,张张平静-------平静地令人震撼。
[FS:PAGE]
     真正的摄影应该是孤独的活动,通往摄影真知的路上原来需要有这样多的忍耐和寂寞!在西藏摄影陷入了迷思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摄影者有吕楠这样的耐心在藏区呆这么长时间。吕楠用八年时间在西藏四十个村庄完成了他的摄影。

     吕楠善用自己的孤独,他白天工作,晚上看大部头的书、听巴赫、、、、、他把相机放在手边,藏人在他面前走来走去,做自己的事情,他们互不打扰。从吕楠的安宁从容的照片来看,他离藏人很近----我说的近不是镜头逼近的那种近,而是藏人在他的镜头里平静地似乎没有摄影者的存在。

     一年四季的场景和情绪,藏人发生在山野和雪水之间的日常的琐碎、散漫与温暖就这样被一个来自异乡的摄影者缓慢记录着。
     比起那些像雕塑一样美却没有生命表面拍摄,吕楠的藏人我更愿意千百次地接近并深深沉浸其中。
 
 

 
 
.           成卫东
 
       夜深人静时分,成卫东常会一个人坐在布达拉宫广场平滑如镜的地面上。微风轻佛,时空不在,神界人间,天上地下,一时区分不开。是静默也是感谢:“西藏改变了我的生命态度,还让我变成了一个有知识的人。”
     1987年以来,《民族画报》记者成卫东进藏21次,先后穿越川藏、青藏、滇藏、新藏公路,西藏7个地区74个县,他走了70个县。对一般人而言,西藏是诱惑,是向往。而对他来说,是一种情结,是生命里血脉相连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在雪域圣地,对摄影者最重要的要求是尊重藏人并尊重他们尊重的一切。-----包括他们奉为的神山、神湖、神物的所有。对藏传佛教的唐卡、壁画、佛像以及活佛僧众,在拍照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完整性;在使用图片时,如遇到有佛像时,尽可能将其画面安排在较上部的位置;进入寺庙要脱帽,不能大声喧哗;不应用手指东指西指;走路时要按佛教转经的方向顺时针、、、、、、、这些,对有些人是要求,对成卫东已成习惯。甚至他回到北京,说话时的手势都已经是手指并拢、手心朝上。
     当有人没这样的敬畏之心,当知道有人动辄要去横渡纳木错湖、开个唱要空降在布达拉宫广场,成卫东会和藏人一样的不满、担忧甚至愤怒!如果这些人现在站在他的面前,他会断然阻止。“藏人像我的父母兄妹,谁要是在我面前表现对他们的轻慢我绝不允许!”
     成卫东受了西藏的恩,西藏给了成卫东心灵上的宽容与宽慰,他发愿尽最大努力记录一个真实客观的人文西藏还给西藏。
    对藏民族专注用情太深,成卫东只希望自己的后半生能成为传播藏民族文明的一粒火种。
 
才龙、土登、觉果、索朗罗布、阿多们、、、、、
 
 
     才龙、土登、觉果、索朗罗布、阿多、、、、、这些骑着马长大的牧民的儿子们幸运的来到拉萨,成为新华社、《西藏日报》的摄影记者。他们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身上还有原生的泥土和汗味,还爱吃风干的牛肉。他们身穿结实随意的衣杉,站在牧人堆里,还一下分辨不清彼此。他们从未离开自己的根性,他们一直与自己的民族同甘苦共颠簸,更深的民族情感潜藏在心灵深处,我们根本触摸不到。
 

(索郎摄)
 
     这群质朴的摄影师不会把相机当成拍摄自己家乡的万花筒,对那些不远万里跑来的摄影师夸张的行为也有微微抵触。他们能做的就是为报道藏人真实的生活状态、为还原西藏本来面目而努力工作。这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所在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觉果摄)
[FS:PAGE]
 
     觉果曾用很长时间跟着驮盐的队伍大面积跋涉,他也在家乡那木错跟转湖的同胞风餐露宿。他的《最后的盐队》和《朝拜那木错》一度成为报道摄影的经典。
    觉果们向人表达好感的方式之一就是不停地大声唱歌。1999年冬,在和觉果朝夕相处的那些日子里,在普布师傅的车里,我学会了唱亚东所有的藏歌、、、、、
 
 

 (在藏北这户牧民家里,那个冬天,我和觉果、沈桥一起完成了摄影专题:《远离死亡线---不再是藏北草原冬天的神话》)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4 , Processed in 0.07239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