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香港摄影20年》 李楠 说来惭愧,深圳与香港仅一水之隔,可我作为一个摄影人,与香港摄影界的正式交往仅为今年3月应香港摄影协会之邀前去做了一场专题演讲,真谈不上有多么深入的了解。不过,好在香港有一位伍振荣先生,他创办主编了一本《摄影杂志》,不但是全港销量第一的摄影刊物,还积极北上广收佳作,拓展思路,可谓是香港摄影界的一扇窗户,既能观窗外之江山如画,亦能领略窗内之绮丽风光。 今年《摄影杂志》20周岁,特推出纪念特刊《香港摄影20年》,240页的厚度集纳了相当丰富详实的资料,一册在手,香港摄影20年成长的众多细节便是可触可感的生动与真切。比如:香港中文报章是到1987年才开始普设摄影记者职位,而到1989年,摄影记者才取得与文字记者同样的署名权...... 全书较有特色的,是"我们曾说过的话——立此存照"与"摄影人访问"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摄影杂志》20年"编者话"的一个集粹,直白通俗的口语化叙述忠实纪录了杂志的"自画像",同时折射出香港摄影的变迁下的心态与趣味。比如1989年面对 "沙龙"遭排斥说:"我们从不反对沙龙,亦希望人家不要矫枉过正,转折太快,使好的沙龙作品受到不必要的排斥";1992年为摄影记者打抱不平:"摄影记者每年要自掏腰包更新器材,这应由报馆完全提供";1998年针对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将个人面貌定为"个人资料"份属隐私,发出"请勿扼杀摄影自由"的呼吁;2003年SARS期间,号召"拍友买相机救市救港";2005年指出"香港摄影断层, 20年前批评当时沙龙前辈作品缺乏创新的一群年轻摄影师,到哪里去了";而2006年更是尖锐地批评:"香港摄影人长期不太愿意分享心得,不肯交流摄影观点,已令整个香港摄影文化远远滞后。……摄影交流基本上已窒息。" ……如许语录,不难看出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一经涉及类似摄影这样有精神活动参与的事物,门派之争与观念分歧仍然激烈交锋,而摄影自身也在求生存谋发展的征途中左右突围,走得并不轻松。 香港是一个崇尚观念自由的社会,但自由并不是指各行其是,老死不相往来;自由也意味着互融相通,共同繁荣。所以,当我看到"摄影人访问"部分囊括了沙龙、纪实、新闻、艺术、教育、文化、商业和网络的"各路英雄",相信《摄影杂志》的持中公允,谋求共融并非只是一句口号。虽然仍难以完全平衡,但其切中香港摄影之流弊并以一己之力以求变化的诚意,在书籍的编排上流露无遗。 这本朴素的书是《摄影杂志》向香港摄影20年所做的观察与描述,它平实、通俗、轻松、俏皮,本土化特征鲜明。《摄影杂志》早在2003年就雄心勃勃:"他日国家若开放杂志市场,我们要做全国NO.1的摄影刊物!"我在此也希望《摄影杂志》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吸纳更有深度的学术营养,更加注重与内地摄影界的互动交流,不仅让读者觉得可亲有用,更能启迪他们的智慧与激情,为香港摄影的下一个20年迎来突破!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7 , Processed in 0.47349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