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摄影比赛的一些感想。
获不获奖,不是答案 李楠 1、"我到底该拍什么样的照片?" 一位从业十年的摄影记者从门缝里盯着比赛评选现场满桌满地的照片,说:"有时候觉得摄影挺没劲儿的。辛辛苦苦拍出的照片,给人这么瞟两眼、一眼,就出局了!" 担任过荷赛评委的黄文介绍说荷赛参赛照片有8万多张,所以第一轮初选时,每张照片在大屏幕上停留的时间约为0。1秒。 那位记者继续说:"想想荷赛的0。1秒--我的照片要是只给人看0。1秒,那简直就是侮辱。"话说得有点儿夸张,可意思却不是抱怨,倒是流露出些许迷惑:"你说,我到底该拍什么样的照片?那不是越刺激越好吗?" 的确,在如此残酷的竞争下,那些靠细节取胜需要多看几眼才能品出个中味道的照片,明显地不占优势。而那些直截了当,形象突兀的照片倒更有可能吸引目光。 漂亮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是优秀的新闻图片所必备的品质,新闻图片本身须以精当的视觉语言取胜。只是,这语言有故做惊人之语实则言之无物的,亦有朴素平淡却见真味的。而新闻图片作为现实反映,往往要与彼时彼地的新闻背景结合一观方能知深浅。每一类的第一轮的评选中,评委根本没有时间去看图片说明,一溜看下去,全靠画面本身出位。当下日益剧增的参赛照片,以及电子化的观看方式,的确会使摄影记者更加注意使用最简洁有力的语言,但也有可能使"故作惊人之语"占到便宜。 在众多比赛中,那些模式化的照片确实不少:枪与儿童的组合,广角下的悲伤的人脸等等。甚至有些类别的题材也多次重复,如芭蕾舞,因为这些内容与形式都获过奖,或是"更容易获奖"。 其实,所有的比赛一样,获奖的未必张张都无可替代的精彩,落选的未必张张都无可救药的平庸。到底该拍什么样的照片?获不获奖,真的不是答案。 2、理由在影像之外 能担当赛事评委的,其眼力阅历都堪称行中翘楚。其评选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自不待言。自然,他们的见解也让人留意。 普列基说过:"我们不能只评选那些名人或是强势人物,好像小人物们都被忽略了。这是错误的。" 丽莎博托什说过:"请注意这张照片,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细节。它很容易被其它重要的新闻所淹没。"普列基补充说:"有的照片是摄影师运气好,有的则是勇气可嘉。我们要平衡,不能情绪化。" 面对关于克什米尔地震的一组图片,评委们在"母与子"与"父与子"两张图片中产生争论时,荷赛基金委员会委员门泽尔说:"我们必须考虑到年度最佳图片是要给全世界报纸使用的,我们必须保证它不会被剪裁使用。就这一点,‘母与子'这张胜过‘父与子'。" 还有:"这张图片显示了摄影记者的工作非常辛苦,非常有风险,我们应当考虑。" "我们要考虑对一个人来说,是失去腿重要,还是失去脸重要。" ...... 许多的理由已经跳出了具体的影像本身。 还有一组航拍的图片差点被K掉,因为有评委认为,当别的摄影记者辛苦地在现场工作时,这位摄影记者却能够在天上远远地拍摄。 所以,正如同门泽尔所说:"新闻摄影比赛和体育比赛不同,我们不是以绝对化的数字来排一二三。我们更多的是一群价值观念各异的人来一起做一项工作。我们所要回答的共同问题是:摄影会走向哪里?" 其实,影像之外的理由最终还是落脚在影像之内。我们在拍摄下新闻瞬间的同时,也拍摄下了我们的内心,和我们对这世界的看法。所以,当评委们陈述各自"千奇百怪"又"个性迥异"的理由去说服别人时,其实正是不同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交锋,这正是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比赛公正公平和多样性。所以,获不获奖,也不是标准答案。[FS:PAGE] 3、战争与灾难就是和平与发展 都说看腻了"战争与灾难",结果每次的大奖,还是"战争与灾难"。比如荷赛50年的年度最佳,延续着同一个主题。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观察世界的视角从没有过发展和变化呢? 或者说,越刺激的就越能获奖,越惨烈的就越能获奖? 在我们为战争与灾难流泪的时候,我们的心底在呼唤和平与发展;我们呼唤和平与发展,正因为这世界上战火未熄,天灾不断,死亡的阴影还笼罩在头顶。所以,我们关注。 同时我们发现,亚非拉地区为影像贡献了不计其数的难忘瞬间,但是我们几乎听不到来自他们自己对于这些影像的评价。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国际性比赛只是一个区域性评判。 其实这些承受着巨大痛苦,在战火和灾难中洗礼的人们,最有资格来告诉世界,什么是战争与苦难,什么是和平与发展。我们期待着在贫穷和困境中抗争的人们站到前台来,说出他们心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答案。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6 , Processed in 0.07550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