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本年度广东摄影双年展我的一点感想

2007-11-1 10:08| 发布者: | 查看: 1739| 评论: 0|来自: 博联社

    本年度广东摄影双年展推我为主要策展人,我当然荣幸之至。我亦尽全力思考,集全部智慧,寻资源、做方案,希望这届经我手的双年展,能跃出市俗的沼泽,给人一点兴奋。但事情并非那样如愿,错综复杂的人为因素使事情演变得不尽人意。
    我深刻地意识到,在非常多的场合,远非人们习惯认识的"官方因素"在干扰着学术研究的水平和气氛。人的因素,特别是在"官欲"、"腕欲"、"话语权欲"、甚至"博客点击欲",其实全都是"私欲"的驱使下所衍生出来的没完没了的小动作、拉帮结伙、黑白颠倒和无谓的争斗,让人兴味索然。做点什么不好,一介村夫,有必要也钻进去搅一搅么?
   但无论如何,美术馆和主要组织者一片善意。给了我至高的礼遇,并在所有可能的场合"逼"着我放开了发言,包括所有传媒的采访,并多次明确:无须避讳,放开了"骂",学术探讨需要的就是不同声音。
    我不想说得太多。总不能自己骂"自己"吧,如何自圆其说?搅到细节的争斗上去更没有兴趣,不浪费时间和精力么?有多少更重要的事需要去做?尽管没有逃跑,按时露面各种公开场合,但我不想接受采访,也不想长篇发言。展览出来了,学术文集也出来了,尽管并非全如我愿,还是不错的,至少大家都认真,工作人员更是废寝忘食(端玲挺着还有一个月临产的大肚子一直坚持工作),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大家去看,去思考,然后任意评价最好。我注意了一下,这次业内(扩展至文化、学术界,海内外,国人、洋人)贵宾可谓云集,各路英豪多有出场,以至有朋友说这是我的第二个平遥摄影节;以至顾铮戏说我"很会搞平衡。"我告诉他,路子合我之意:既要梳理,定要汇百家之长,以体现宏观阵容、历史风貌。但并非我之功,策划一开始,王馆他们便定了大盘,并一直坚持到最终。我不满意之处在于结构(也是就所谓主要策展人之"策划"),好好的一个机会,又弄到办展模式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改革开放的良好氛围和百废俱兴的大气候,激励着万物的勃发,也激励着人们的探索精神。这是再好不过的发展环境,后来者多么希望研究有成者给予指点以更快进步?梳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脉络,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当然也是我的愿望。如何梳理,方可以避开上述"权术墨水"的任意浸染,或"一人点兵,万人做模特儿"式的霸道的办展(学术研究)模式?这是我思考的要点,也是我希望能够体现出来的策展方针。
    但老实讲,没有很好地实现。看来"学术反腐"、"人性反腐",任重而道远。
    王馆和少秋多次亲自"逼"我说话,新闻发布会让我发言、答记者问,开幕式让我致辞,学术研讨一定要让我讲,我受宠若惊。我对少秋说:我不是不会说,不敢说,毕竟当了这么多年总编辑。每次说话都是即兴式,但都是我的真实观点,也认为很重要,贴两段回忆整理的片段,供大家参考。如有录音整理,还是以那为准(哪怕不当,修改另说)。

  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王馆请所有客人"虚席以待",定要我先致辞不可):
  王馆客气了,完全谈不上致辞。我没有准备发言,主要是不想占用大家时间。广东美术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摄影为主藏内容的国家美术馆,能在这里做第二届双年展的策展人,我很荣幸!
  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大概自2000年开始,中国摄影界便有有识之士将目光重点聚集于史的梳理问题上。这次双年展同样,希望用影像的形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摄影之史进行一次梳理,以给人们提供一些具体的参照。但大家的观点不一定一致,从最初的创意,到今天的展览,出现了几次反复,展览的内容也并非是我的原意。
  这不一定不好。我曾说,摄影是一种"瞎子摸象"的艺术,"摸"不到不算数。摄影人不善于说,不需要多说,主要是看。就请大家去看展览吧,看过以后,可以随便评论。
  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我没有想发言。不断要接受采访,没有听全,也不好发言。主持人刚才说下一节是港台板块,我更没有思想准备发言。不知为什么把我分配到港台板块去了?那我就"代表港台同胞"想到哪儿说到哪儿,随便讲几句。 [FS:PAGE]
  1(我结合顾铮讲的历史话语权问题说了些观点)、不仅历史话语权。现在再谈话语的霸权是没有意义的。以前主要靠传统传媒,掌权者有着充分的话语权,无权者想拥有话语权是很难的。我曾是总编辑,拥有充分的话语权,但我并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个机会,讲好自己想说的话。今天我是个农民(没有几家"权威"刊物或"权威"会议给我话语权),但我并没有感到失去了话语权,我说话人们可以很方便地看到,而且有不少人还愿意听。
  插句话: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到农村当农民是做秀,让我把博客上挑担子的照片换下来。我"回骂"说,你大概在做秀的人群中生活太久了,是非已难辨别。因境遇的无奈是有的,但我更认为,我应该长久地站到真正的土地上,而不要再在"炮楼"中(高楼大厦)活一辈子。我真心希望真正深入地、长久地与农民,与最普通的读者对话,了解他们的需求,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是极重要的事。艺术的真正读者是他们,可我们从来不去想他们需要什么,只是为上司、为职称、为圈儿去说话。包括研讨会,到这里读论文(拼命写些个谁也看不懂的东西),可能不过是为了评职称,为了获奖,为了"升官",或为了讨圈里人、讨时尚的好。现在没有人给我评职称,没有人让我升官,我更没兴趣再去讨谁的好。我突然发现我今天才真的"牛"了起来!我是个农民我怕谁?老子不在这里读什么论文了行不行?但想说的话,也都是实话、真话,我随时可以在博客中尽情地说。
  博客是个好东西。有朋友约我写认识博客的稿,我当场承诺可以连续写七篇,每天发一篇。回家来拉提纲,一下子拉出12篇,这方面的感触太多了。有这种想法的人有些落伍了。博客在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关系,博客、互联网对所有人,从权威到普通农民都一样是平等的。任何人有无数的地方可以选择去开一个自己的博,你写得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话语权在今天已经不是给与争的问题,而是自己要不要,会不会要的问题。你不好好说,黑白颠倒,借机谋私,人家弄明白了就不看了,你的话语权就失去了。你说的好,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声,人家就喜欢来看,你的话语权就拥有了。我现在没有了任何"话语权",但读者并不少,影响也不小。
  2、历史记录的问题不必过多为后人担忧。我很欣赏小彦的说法,有些历史照片是摆的,但看他们的服饰、环境,同样有很大的历史认识价值。我在研究历史,知道这样的例子极为普遍,应该做专题研究。对我们来说,读照片只须机灵些而已,相信后人不比我们傻,无须为他们担心。李陀先生说要书写历史,我认为历史的书写也好,记录也好,一定是个人的,是个性视角的,这样的历史(素材)才是真实可信的。不要指望大而全,一概而论(这样的亏我们吃得太多了)。我讲过,摄影是瞎子摸象,只能摸到什么算什么。后面的东西你没有去拍,不应该随便乱说。人人都是个人视角,见到什么说什么,哪怕是错的、偏的,后人很容易从多个个性视角的相互参照中看出真正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才更可信。
  因此我说无须替后人操心,反而应该多为自己操点心,为自己的品性操点心。要知道,今天的事,人们可能看不清,五十年后早就弄清了。你今天出于某种私利胡说八道,感觉可能挺好。但五十年、一百年,五百年之后,尘埃落定,红与黑,是与非早就弄清了,如果你今天把白的说成黑的,把红的说成蓝的,到那时该怎么办呀?
  3、因此我们今天应该鼓励年轻人摆脱干扰("官的"、"名的"、"圈的"、"势的"、"钱的"),多从自己的个人视角去拍照片,这样的照片才是最有价值的。


  顺便提示大家,这次双年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大家应该高度重视,便是双年展画册中的《中国当代摄影年表1976-2007》。研究任何与历史相关的内容或讲话,都应该有一个历史的依据,不知为什么这样一个并不难搞的依据搞起来却是这样的难。 [FS:PAGE]
  开展前主要工作人员区进给我传来一个大约有两万多字的年表,是蔡盟送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大事记1976-2005》,要我帮助核实、增补些东西。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又急着制版印刷,我不得不放下手中也有期限的工作,拿出了整整一周的时间,翻遍了20多年的《人民摄影报》和其它书籍,又添进了三万多字。区进进一步将此稿发给一些方便联系到的专家和有条件者,并最终形成了这个东西。因时间原因,搞得尚很粗糙,但我们已经共识,以后会发给所有可以联系上的重要组织和重要人士,不断地补充修改,逐步完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给自己打造一个有用的工具。
  此年表最难得之处,在于不避"正"、"野",无论著微,无帮无派(本届双年展参展者的内容有所照顾),侧重"拐点",不加评价。一些可能会有争议的定性说法予以保留,以便研究者争辩。这对行业发展的瞻前顾后,逐步纳入发展史的正辙是十分重要的事。

  而且这个风气开得好,气量可佳,是一定要赞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31 , Processed in 0.07802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