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阅读之于摄影人,天经地义。谁不会读图? 然而,我所了解的情况,不容乐观。 对于以影像为业,以影像为生的人,读图不到位,必然不可能拍到位。如何为业、如何谋生?特别对于以影像评论、影像评判维持身份,维持声誉的人,图读不到位,如何解惑于人,如何服于人? 读图最容易做到的,就是读人,读事。这好象不用学。拍的是谁,是哭还是笑,是富还是穷,这是读人;在干什么,是否有趣,谁对谁错,这是读事。钻研摄影的人可能进了一步:焦点对否,构图当否,曝光如何,神态是否到位,意境如何,是否丢三落四,等等,这算读技术。还有呢? 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还不要说拿出个稍怪些的画面,便连专家级的都说不准了。即使任何人都可以读通的新闻、纪实类摄影,稍上些档次,不知通过影像语汇解读,同样面临读不深、读不透,甚至读不懂,误读、错读的问题。不会读,自然不会用,怎么拍好照片? 影圈资深人士读图,自然比百姓高许多。但据我所见,普遍关注的是题材,以及题材、主题在某方面的意义。这当然重要。但摄影人也是人,人人都应该关注社会,就应该参与身边的社会。摄影人用摄影参与社会做得好,自当给与好的评价。但是,摄影人之所以称为摄影人,而不是别的什么身份,立足于影像,十分必要。否则为什么要在摄影圈儿,还要以摄影人相称?从我的认识范围看,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以拍人,拍事;做人,做事,代替以影像论英雄,是极普遍的现象。 不是指摄影人中的英雄。刚刚获沙飞摄影特别贡献奖的杨克林,虽然在此业二十多年,照片拍得不少,影像素质并不出众。可他一头钻进以影像记史事业二十余年,汇集、整合了从未有人如此范围,如此详实地汇集的中国抗战影像资料;汇集、整合了二战期间整个东方战事的影像资料,并汇成巨著、光盘留给后人,这英雄事迹,是无人能与其比肩的。还有许多人同样如此。这样的摄影人,是按事迹论英雄,而非以影像论英雄。 同理,也必然不能以题材论英雄,不能以刺激效果论英雄。好的题材,对专业摄影人而言,拍得不应该不好。拍得不好,不仅不该获好评,还应该受批评:为什么不早早练就一身硬功夫?刺激效果,例如视觉冲击力、情绪感染力,是给读者看的,是摄影人营造出来的,是技术应用问题。摄影人,特别是教书人、评判人,应该懂得如何营造,如何把握,和如何传递这种效果;而不是象普通民众那样,下意识地受其诱导,并以此受下意识诱导的效果为基准,排队、论英雄。否则,请百姓“公投”去好了。 恕我直言,有评论、评判、教学资格的摄影人中,相当多的人只读到了上述层次。即读人、读事层次;大多会涉及技术层次;且大多宜受情绪左右,凭激情投子,依势头投子。一部分人是没有想到要往影像上关注;一部分人是小看影像语言这小儿科档次;一部分人,可能至今还不知道图该如何读。因此,不得不维持读人、读事的“意义”,维持题材决定论。 翻开我们的教学大纲看看吧,有几个在谈影像语言问题(不是指技术问题)?有几个在着手艺术素质教育?有几个在引导民族个性?有几个安排了综合素质课程?如此培养摄坛学子,焉能成得了大气候?我摄影界业务水平提高较慢,学习者长时间摸不到门路,大学毕业甚至仍不知摄影为何物,摄影教育至今仍维持着口传心授的传袭方式,这现象,不得不引起摄影人足够的重视了。 看我摄坛评论,一味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经济效益,然后是莫谈影像,那不是我等谈论的话提。这种诱导该如何评价?受当前舆论、趋势左右的摄影大潮,本身便是重题材、重事迹,轻影像的。这对学习者做到影像的自觉应用,有何裨益?对提高摄影人的影像素质,有何裨益?对中国摄影的傲立于世界摄影之林,有何裨益?这对我们大家都投入了心血的摄影界而言,是最大悲剧。懂影像语言,会用图说话,能说得比常人精彩,并且有理、有力、有节,方算摄影人中,以影像为根基的摄影英雄。 [FS:PAGE] 因此,深谙影像语言规律,懂得如何控制、发挥影像作用,是每一个摄影人都应该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特别对教书人、评判人而言,你必须达到一定水准。没有能力依图片的阅读和相应语言规律说出个道道,你就没有资格当批评家,当老师、当评委。 摄影发源于西方,研究得早,出成果早是必然的事,但并非西方成果都是经典,对不对胃口,应该尝尝,然后想想再说。一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中国水土滋润的中国影像需要着力研究;一方面,西方的研究未必到头,光学便够了。摄影仍是个年轻的行当,还有许多需要继续研究,继续总结的东西,特别是东方影像,中国影像。何况我国影像探索已经被耽误了许多年,真正全方位的起步,往远了说,也不过三十年。经过三十年的探索,许多优秀摄影人,已经成功地总结(或积淀)出相当丰富的经验。汇集、整合它,通过典型案例解剖、分析它,对摄影的学术领域而言,实是头等大事。因此,即使退回到小学、幼儿园,从实践出发,从头开始研究影像结构,研究具有中国特色、东方特色的影像语言体系,绝非可有可无之事,而是当务之急,具有战略意义。 我这样说可能挺伤人。并非想说摄影圈儿无人会读图,而是说知道需要读图,比较会读图,能够认真读图的人远远低于应有比例,低于社会需求,也严重低于发展进步的需要。这个行当历史不长是个原因,海外的经验接触不多是个原因,但人们不够重视,甚至不稀得从此角度下功夫,是主要原因。舆论导向就是这样,这便是大问题了。 摄影是个比较特殊的艺术品种。有别于绘画,有别于其它平面造型艺术,即使请美术、艺术界的专家来,也未必会读。其语体个性必须认真研究,方有可能摸准穴位,运用起来方能从自然转向自由。特别对于有身份,有资历的人来说,用些功夫寻求真谛,以此为题加强沟通交流,绝非可有可无。否则你怎样为人之师,评头品足,鉴别优劣? 良言苦口,还望三思。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4:57 , Processed in 0.07430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