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当感激温州市文化人和洞头县文联给我创造了这么一个平台好良机,让我静下心来聆听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
我相当理解这次“文学与摄影”专题理论研讨会的召开与成功,绝不是我的作品如何如何,而是今后摄影艺术的道路应该如何如何的问题。 我深深地感激所以组织和参与这次会议的部门和个人。 我将著名的摄影评论家,《中国摄影》杂志特聘摄影评论撰稿人虞若飞先生所写的会议纪要,发表出来,希望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探讨和指教。 王 曙摄影与文学的联姻
――王曙《感悟西部-摄影随笔》专题研讨会侧记
虞若飞
2007年6月23日,王曙《感悟西部-摄影随笔》专题研讨会在洞头县召开,陈天龙、张思聪、邱国鹰,李涛、刘天安、叶剑平、张小燕、戈正文、胡红、陈王丹等温州艺文知名人士及摄影爱好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由文化热心人士发起,洞头县文学艺术联合会和温州市艺术摄影学会联合主办,洞头县摄影协会、洞头县诗歌协会、浙江恒博电气有限公司协办。
会议由洞头县老文联主席,著名寓言民间文学家邱国鹰先生主持。
《感悟西部》是著名摄影家王曙先生的最新力作。全书分“那山那水”、“那人那情”两大部分,收录西部风光和人文照片120余幅,摄影手记、感悟随笔近5万字。这是作者五次驱车西行,跋涉数万里所摄所得、所思所悟的精华荟萃,透射着真切的生命体悟。
与会者放言畅谈,直抒真意,深度解读王曙其图其文其人的同时,就相牵涉的摄影与文学、读图与读文、西部情结与人文空间、远行漂泊与心灵回归诸多问题展开探讨。该书前言作者孙静先生未能得暇赴会,特意来函作书面交流。
大家称赞,《感悟西部》图文并茂,义趣相兼,形式新颖,格调清雅,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堪称摄影与文学联姻之范例。如孙静《前言》所述,王曙《感悟西部》中的摄影作品,以朴素的纪录手法表现西部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充满了独特的个性,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西部风光风情摄影。图文的精妙组合深化了《感悟西部》的整体意境,所到之处,风光无限;所议之点,魅力无穷,不仅展现了一个驳杂纷呈的自然西部,还创造出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心灵世界。王曙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原原本本的西部和一份亲近自然、依恋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愫。
剧作家张思聪说,阅读《感悟西部》可以获得三重感受――视觉盛宴、阅读快感和心灵触动。他认为,摄影不光是用手去拍摄,也需要用脚去体认,用眼去审视,用心去感悟。王曙以“感悟”命名他的书,证明他并不满足于随俗的审美。这书是他用真心、爱心、苦心、童心、精心写成的。作家李涛深有同感。他说,在《西部感悟》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平常看惯了的西部,也没有看到西部标志性的东西,这是王曙所理解和感悟到的西部。在王曙的书里,我们读到了纯清、纯粹、纯真、纯情,最后归结为他的纯我。透过这本书,我们读到了生命、生存、生活、生机、生动,感受到了生命的张扬和生命的张力。这些图片与文字,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FS:PAGE] 张小燕教授以女性的敏睿,强烈感应到弥漫在《感悟西部》里的“冷冷的深邃,热热的激情”,一如西部澄明的蓝天,绚烂的秋色。她相信,这是生命力的透发,最终升华为炽烈的红色,成为《感悟西部》的基调。红色在王曙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通过西部苦行,他让心中的红色尽情燃烧释放,幻化为七彩画图与玑珠妙语。这是王曙与西部的一场精神恋爱。
这场精神恋爱不仅赐予王曙以艺术灵感,也改变了他的摄影风格。在《感悟西部》中,王曙一反唯美的作风,藏灵巧于拙朴,化绚丽为平实,随心恣意,不事雕琢。正如孙静分析的那样,在王曙的作品里,已经“找不到刻意放大的摄影语言”。摄影家徐孔华则认为,纯熟的摄影语言驾驭能力加上平实的心,成就了《感悟西部》。真诚和本份,虽然营造不了艳丽之美,却遮蔽不住自然、粗犷之美。
摄影家叶剑平感叹,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王曙能够穿越躁动的摄影、寂慕的文学、功利的艺术,依然保持那份纯情与执着,这非常难得而可敬。孙静将这理解为作者的内心召唤与精神回归。他认为,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积累,没有优良的秉赋和良好的心理基础,没有对生活的信念和审美的追求,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广爱众生的气度,是无法抵达灵魂的深处。成功的背后,是王曙的才情、天趣、心智、灵性、学识和创造力。王曙的老同学戈正文明白,王曙的心里有一直有一种突破的渴望,《感悟西部》正是这种渴望的释放。
突破不单发生在观念、行为层面,同时体现于对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选择。王曙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编排新书,并非简单的随应读图时潮,而是深契于内在的省悟。作为《感悟西部》的一个亮点,图文融合的问题引发了与会者更大的兴趣、更深的思考、更多的争议。
张小燕教授认为,文学是人学,摄影何尝不是人学。什么家,首先都应该是思想家。就此而言,所有艺术本质是一致的。文学与摄影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姐妹。摄影家黄云生则认为文学是时间艺术,摄影是空间艺术,两者是最佳搭档。《感悟西部》正是摄影与文学不同艺术功效的互补,而非图片不够文字凑,文字不够图片凑。这体现了时代对艺术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摄影家徐孔华结合个人艺术经验,强调不同艺术门类互相借鉴的重要性。他所理解的摄影借鉴文学,不是单向的靠近文学,也不是非得借助文字图解摄影,重要的是摄影家要提高文学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改善思维方式。他批评摄影人以为动动手指就可成家的想法,是固步自封,其本质是幼稚。比如眼下许多摄影人拍莲拍鱼,但比照周敦頤《爱莲说》清华不染、柳宗元《小石潭记》游鱼浮空的生花妙笔,摄影人镜后的莲、鱼实在浅俗不堪。徐孔华指出这是摄影人文学艺术修养欠缺所致。无艺术灵思清趣,只能摄花之形,摄鱼之态,而无法见花之魂,见鱼之神。
张思聪先生从艺术本体理论角度阐述了对图文关系的看法。他说,任何艺术都有其区别于它种艺术的特质,有其本体语言。艺术家要抓住本门艺术的本体特质,如摄影要体现摄影的特色,戏剧要体现戏剧的特色。本体语言是艺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艺术家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工具和功夫。只有熟悉本体语言之后,才谈得上借鉴和融合其它艺术。同时他看到,时代发展了,艺术的媒介在变化,现代人并不满足于单一的艺术形式,艺术也需要集合与交配。杂交经常更具有优势。如袁隆平的杂交稻,如混血儿,融合带来了基因的改良。他认为,王曙的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就是这么一种尝试,做得相当好。分析《感悟西部》,有两个特点:其一,文字部分体裁很丰富,包含纪实散文、抒情散文、游记、散文诗、哲理短句等多种形式,对专业作家来说也不容易做到。其二,图文功能配合得很好,或交相辉映,或相映成趣,或珠连璧合,或锦上添花,或画龙点睛,各择其优,作用鲜明。《感悟西部》的文字,并非图片的点缀与映衬,而是作者内在精神的率性流露,是对西部自然环境与人文空间的诗化解读,既拓展了内涵,又丰富了形式。
[FS:PAGE] 曾经不视摄影为艺术的作家李涛,对《感悟西部》糅合图文的做法也予以高度评价。他说原来只知道许多摄影家拿着照片请作家、诗人取标题,或者自己写点可有可无的文字来说文解图。王曙不同,他的文字单独拿出来即是抒情说理美文。这样的文字,是摄影作品的艺术性的延伸。李涛觉得,摄影与文学的结合,不应该停留于简单的形式交合,而应该深入到精神层面,实现艺术与生命力的交融。
老画家陈天龙坦言自己不赞成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机械式的借鉴和混合。他说,文学是抽象的,摄影是具象的。抽象与具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各有其特征与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他从美术史的立场解析了抽象与具象的关系,认为两者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面揭示事物的本质。他觉得现在不少艺术家甚至评论大家混淆了抽象与具象的概念及其关系,将许多具象的表现当成抽象的东西,将抽象的叙述当成具象的东西,造成艺术观念与功能的混乱。他强调摄影本身是形象的,其语言特征与文学不同。摄影不能取代文学,文学也不能取代摄影。文学只能对摄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摄影与文学的结合,并非简单的图与文的组合,要有诗意与诗境。结合的关键是吸收营养,提高修养。同样,摄影吸收绘画的东西,也应该是一种精神的结合。仅仅是将绘画的表面形式硬套到摄影,如在照片上题诗盖章之类,这是很庸俗的做法,是浅薄的表现。如果摄影与文学也仅作此类结合,那将是非常庸俗和浅薄的。
高潮才落,机锋稍钝,广播主持人胡红乘势播放了自己通宵赶制的光碟,用声音解读王曙的西部摄影。古雅飘逸的背景音乐,清越圆润的女声朗诵,仿佛将会场幻变成旷远的西部天地。胡红的音画交响,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了图文、声色种种媒介的关系,领略了六根互用的妙处。屏息静听之中,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感悟西部》背后的心灵时空。
我的前世与今生,一幕幕在西部轮回;我的飘泊与思念,一次次在西部缠绵……
王曙在《感悟西部》中的自述,此时也演化为丝丝乐音,不读而解。他一次又一次执着的西部远行,不再需要苦觅动机。
印度哲人奥修说,远行即是回归。
行至极远处,原只是为寻觅那极近处的东西。生命的一切片刻未曾远离过。
祖籍山东、出生四川、长在杭州、落脚温州的王曙,也许在温柔的南方找不到家的感觉,于是“顺着自我的感觉、心灵的感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和缘分”来到西部。如他自己所言,带去的是混沌,面临的是冲击,带回来的是深情与憬悟。他在西部寻找一种失落,感觉一种进化,体验一种文明,触摸一种文化。
在西部,王曙走过“最难行的山路”而清晰了“永无止境”的概念,透过“最难熬的夜晚”的寂静体验了险境过后的喜悦,在“最寒冷的早晨”懂得了温暖的意义,在外表贫寒的“最善良的人们”身上看到了灵魂的尊严。
在西部,他沉睡的心灵悄然惊醒。
在西部,他斑斓的心花静静绽放。
我是一只骆驼,走在茫茫的沙漠,为了不让你知道我的踪迹,摘去了驼铃……
这只摘下来的驼铃,于仲夏之夜,在百岛之县洞头,不经意间被和煦的海风轻擦出几丝声响,清冽而悠远。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5:14 , Processed in 0.07225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