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顾棣说起

2007-11-6 11:02| 发布者: | 查看: 2199| 评论: 0

    感谢大家对顾棣老师亲述中共军史、党史影像档案保管经历一文的关注。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之际,推出顾老保存重要摄影历史资料的事迹,绝非仅仅为了介绍顾老一个人。
.
    近来,人们对摄影史的关注开始升温。尽管有市场的因素,但社会在进步,人们必然会更多关注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延革。此时,能够毫不含糊地印证历史的文物档案,特别是更为直观、微观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记载必然炙手可热。顾老的价值,正在于经历了诸多风雨沧桑之后,可以拿出成套的珍贵摄影档案,为我们解惑,让我们得以温故而知新。
    顾棣是我的老师。早在八十年代初我正式步入摄坛时,他是我们山西省摄协副主席,著名摄影家,对我呵护有加。以后我当了人民摄影报总编辑,就更多地接触顾老,通过他了解到一些战地摄影英雄和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那时候,我做了一些事,连续数版地刊发顾棣的文章,开辟摄影回忆录专栏,前后派数位记者、编辑,帮助顾老工作(有陈淑萍、张莉华、丁湘、王华、柴选、贾晓霞等)。但只有今天,当我协助顾老比较系统地整理他那堆满两大房间的历史档案时,才真正意识到这些资料的价值,也才如梦方醒般地知道了在当代摄影人风风火火之前,前辈们竟然还有这么多悲壮的故事。
    大家已经熟悉了沙飞,这个充满了离奇色彩的摄坛历史人物。1937年8月15日《广西日报》发表沙飞文章《摄影与救亡》,明确提出:"将敌人侵略我国的暴行、我们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情景以及各地同胞起来参加救亡运动等各种场面反映暴露出来,以激发民族自救的意识。同时并要严密地组织起来,与政府及出版界切实合作,务使多张有意义的照片,能够迅速地呈现在全国同胞的眼前,以达到唤醒同胞共赴国难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摄影界当前所应负的使命。"
    8月22日,八路军编制正式建立,8月底,有明确历史使命的沙飞便背着照相机,从遥远的广西赶到了华北抗日前线(巧的是,沙飞到华北的第一站,正是他的学生顾棣及我长期生活、工作的太原)。
    沙飞绝非孤立的个体。在艰苦、残酷的抗日战争环境中,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完成了一座象金字塔一样的完整摄影体系。组成这个金字塔的,是一个绝不亚于全世界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群体的英雄摄影团队。这个团队的使命,是以摄影为武器,和全国军民一起浴血奋战,交给我们一个今天我们所共同拥有的和平的中国。
    这个由沙飞、罗光达、石少华等前辈在实践中探索、创立,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摄影体系,是在"土八路"式的艰苦条件下,十分专业地壮大起来,并声名显赫的。雷烨、赵烈、徐肖冰、蔡尚雄、袁克忠、袁苓、康茅召、郝世保、赵银德等数以百计以照相机为武器的摄影战士,象其他军人一样端着相机冲锋陷阵,他们同样面临着敌人有针对性的重兵"扫荡",同样与敌人拼刺刀,同样把最后一粒子弹射向自己也绝不向敌人投降;他们在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日光放大机、蓝图画报、便携印刷机、敌人炮楼底下冲胶卷、冰雪封冻的井台边冲洗照片、甚至利用手榴弹爆炸光亮解决战场上夜间曝光等不可思议的方式完成他们的神圣使命,谱写出一篇篇摄影军人的英雄史诗。
    这个在艰苦环境中逐步系统、完善的摄影体系,在占尽资源和优越条件的"国军"中是找不到的。数位资深台湾同行都对我表示,在"国军"中真找不到象沙飞这样优秀的摄影人物,更谈不上如此严密、有效的摄影组织,以及象顾棣这样忠诚、执着的专职档案工作者。这个体系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的最后胜利中所发挥的作用无法估量。
    更重要的是组织者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性操作,及有远见的各级领导的鼎立支持。这个体系很快成为部队的正式建制,摄影的武器功能以正式文件、命令的形式布置落实;沙飞珍惜底片的传统,在十分残酷的战争条件下仍然被专业化、机构化(顾棣只是一个奉命执行任务的"卒");聂荣臻等将帅不惜调用重兵长时间艰苦跋涉,以护卫、运输器材设备;罗光达、裴植等前辈率领的后勤保障体系,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寻找、补充保证画报印刷发行的"给养";石少华率先开辟的一系列专业摄影培训班(或称摄影训练队,学习时间长达数月甚至半年,学习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吴印咸、郑景康等前辈在战火间隙赶写教材,为这个体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专业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少华"必须科学管理这些底片"的明确指令,保证了这些珍贵档案能够长久存世并随时发挥作用(顾棣是忠诚的执行命令者);解放军画报社田野等几代领导人下功夫珍藏这些底片,李文芳、李贤光等档案工作者默默工作一生,才使它们能够在今天发挥出夺目的光彩...... [FS:PAGE]
    顾棣用他那一本本日记(以千万字计)、一袋袋档案文献,和上百万字的系统文稿记载并告诉我们这一切。他和无数前辈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共同努力保护下来,并至今安放在良好环境中的原始档案,使那段珍贵的历史不被湮没,让我们有条件去研究,让先烈、前辈们的赤诚之心得到安慰......这是我为什么要从顾棣说起的原因。能够这样系统、完整、有效地保护、保存历史影像档案,并在今天得以充分利用的事,在摄影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作为后来人,我们当然有更多的追求和事业。但重温历史、了解前人的足迹,必然能使我们更清醒、更聪明,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得以知晓中国摄影人值得骄傲的历史。这段历史是那样的精彩,难以想象;更是那样的悲壮,让人难以忘怀,并思绪万千。西方同行也刮目相看,他们明确表示,愿意帮我们把这段仍属鲜为人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东方二战摄影史实介绍到国际摄影大家庭,有西方学者已经在研究这段历史。我会尽最大努力协助顾老工作,尽早把这些珍贵文献奉献给大家,奉献给社会。
    祝顾老健康长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1:57 , Processed in 0.0838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