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策《超隐喻与话语流变》研讨会摘要(五)
藏策(青年理论批评家): 我插一句话:刚才滕云老师提到“现实主义”的问题,我解释一下。我在“现实主义”的问题上,现在有很大的改变,我发现传统的“现实主义”理论完全可以在“语言学转向”的平台上,加以更新换代。因为文学语言虽然更多地是在使用“转义”,但也不可能完全失去其“本义”,而“现实主义”正是在这种语言“本义”对现实指涉的空间中获得了生存。我把指涉现实所形成的内涵叫“非主题内涵”,把“扭曲”语言“本义”并由此构成“张力”的“转义”所形成的内涵叫“主题内涵”。这样一来,就文学而言,“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的,就是“现实主义”文学;而“主题内涵”大于“非主题内涵”的则有两种情况,与意识形态构成讽喻关系的,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构成隐喻关系的,属于文艺宣传。这种文本的分类在摄影中则是,“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的属于纪实类摄影,“主题内涵”大于“非主题内涵”的属于“观念摄影”或宣传,而“主题内涵”等于“非主题内涵”的则是艺术类摄影。这是我近一年来的最新发现。 高为(百花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编审): 藏策2001年发表了《摄影·批评·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后,就在中国摄影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01年11月8日,中国社科院与《中国摄影报》就曾联合给藏策开了个专题研讨会,围绕藏策的6篇系列论文展开讨论——今天这个会实际上已经是藏策的第二个研讨会了。那次会张智庭教授也去了,而且对藏策提出的摄影快门的提喻说很赞赏,而且准备把藏策的新观点译成法文,介绍到西方去。藏策的“提喻说”可以说是丰富了雅格布森的喻说理论。而藏策的“超隐喻”理论则更具有原创性和颠覆性,赵毅衡教授为此先后写了两篇文章,表示非常赞赏。读了藏策的书以后,我有一些感想,“超隐喻”的特征是,一种事物只能有一种解释,不容许有其他的解释,这样就把普通名词变成了专有名词。我个人觉得“超隐喻”与“潜规则”一个绝对儿和妙配。我希望藏策以后把他的“超隐喻”理论更加系统化一些,尽管现在是一个更讲究解构的时代。 任芙康(《文学自由谈》主编): 藏策的出现,对我们批评界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书刚出版的时候,藏策就送了我一本,我一看,不错。当时我就让他写一篇介绍他这本书的文章,在《文学自由谈》发表,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理论。在这个研讨会之前,我们杂志就已经对藏策老弟的理论进行了弘扬。刚才几位老师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尤其像滕云老师,对他的理论分析得那么认真细致,给我的感觉就是老先生在手把手地教——由此可见藏策老弟的前途无量。我就说这些,再一次对藏策表示祝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