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解读朱浩的新作《影城》

2007-11-19 11:30| 发布者: | 查看: 946| 评论: 0

这是一本很奇特的画册,除了书名《影城》和作者朱浩之外,300多页的画册找不到一句完整的文字解说,因此也就不需要页码,任凭读者天马行空地阅读,一路读出许多非分的想象和不着边际的故事——也许这就是作者所需要的结果。

摄影界对朱浩的作品已经不再陌生,然而从《上海默片》开始,大多数人都以为朱浩将会以这样一种静态的目光关注眼前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都市,并且一路走下去,甚至不惜堕入荒诞的漩涡。然而这一次却不然,大32开的画册全部是黑白影调粗砺的影像,各种画幅相机拍摄的结果在画册中交替出现,横构图和竖构图的页面杂陈排列,让人阅读时不停地转动画册,才得以满足视觉的欲望。这样一个和都市命运息息相关的结局,变成了一组黑白的默片,但是却躁动着灵魂的低语和情绪的不安。

出生于上海的朱浩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经于90年初在美国出版英汉对照俳句集《初霜》,现任奥美上海创意总监。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一个“出生于”戏剧又曾经沉湎于俳句的诗人,突然间进入了摄影的行列。从2002年开始的多个摄影个展和联展证明,朱浩真的是一个摄影的天才,或者说是一个影像把握的天才。他将视觉的魅力发挥到了独特的高度,同时也将摄影器材玩得纯熟无比,让人敬佩。在他以往的《上海默片》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人的影踪,但所有被他刻录在胶片上的城市文化的印记,如广告图像、涂鸦、符号、遗物、建筑等,意在表露人的欲望、幻想与创造力。顾铮说:他以人的缺席告知人的在场。而这些成为“客体”的城市景观,经过朱浩这个摄影家主体的客观性呈示,“客体”获得了呈现其主体性的可能。而摄影家本人则成为客体做出主体性呈现的媒介。

然而这一次,他不惜打乱了人们对他的期待,以非常复杂的情绪推出了他对上海记忆中更为刻骨铭心的视觉影像,试图给喜欢他的读者以某种惊喜。尽管我们可以在这些影像中看到某些世界级摄影大师的影子,比如日本的森山大道,比如美国的克莱因……但是只要你细细读完整本画册,你还是最终认同了一个异常鲜活的摄影家的形象,读出一种洋溢着青春魅力又不失“老谋深算”的诗人气质。从堆积如山的女鞋,到粉碎的后窥镜,甚至于捎带些许色情的影像诱惑,让你对这样一个唇齿相依的都市又多了几分依恋和陌生。尤其重要的是,整本画册一路读来,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好看”——这样的诱惑力就足以证明朱浩对视觉影像把握的天赋所在。

一方面,我们在朱浩的影像中看到了伴随技术、商业、城市建设的冲击而来的异化感所形成的城市文化中“青年意识”;另一方面,画面中也时时透露出城市中的“老年意识”,那就是一种因城市现代化而产生的恐惧以及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依恋和缅怀。这样一种既年轻又怀旧的情绪,是老一代摄影家所难以企及的,又是新一代的摄影人所无法参透的——出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朱浩,可以说是生逢其时。

书名《影城》的英文为“Shadow City”,字面上的翻译可以是“阴影中的城市”,或者是“影像的城市”,甚至于还可以译为“幽灵的城市”。我以为最后的一种翻译更为传神——我们无时不刻不生活在一个幽灵般的城市之中——读完朱浩的《影城》,你也会认同我的这个观点。

画册由“亦安画廊”策划推出,上海画报出版社出版,定价150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3 , Processed in 0.06969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