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两眼看华商

2007-11-19 11:35| 发布者: | 查看: 1108| 评论: 0

在"从华商报业新闻摄影十年发展看21世纪中国新闻摄影"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楠

    开场白(略)

    我的发言题目是《两眼看华商》。

    第一眼就是集华商十年新闻摄影精粹的视觉文本《近些再近些——镜头背后的故事》,包括刚才放映的短片。这本249页的图书,我是逐页看完的。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华商近些再近些的过程——走到近前仔细一瞧,华商摄影是什么?我用四句话总结:可看的图片,可读的摄影,可信的新闻,可品的人性。

    即这些图片符合这样一种递进关系:由画面吸引眼球,然后由画面背后耐人寻味的事实启发思考,当读者不断由此进行深层次的高级精神活动时,实际上也就是在逐渐加强对这个新闻和新闻发布者的权威认同,而这一切最后归结到是对人性的观照,尤其是对当下多元化转型期的现实社会的观照--因为一切新闻都是对人的报道,而人最关心的实际上也正是人类自身的发展。

    具体说来,这些可以"可看可读"的图片有如下特征:

    重——十年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从神五神六升空到伊拉克战争,全部有本报摄影记者的现场图片。没有这些重磅镜头,见证历史从何谈起?

    硬——图片内容深入社会,关注民生,明察暗访,针砭时弊。新闻传媒份属社会公器,新闻摄影从来不能远离现实与生活,仅作个人化的咏叹。

    实——朴实的影像语言反映着扎实的新闻内容,动态传神的画面将事件发生那一瞬间的惊心动魄永久保鲜。这是一幅新闻作品留传下去的坚实基础。

    锐——什么样的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就会生产出什么样的新闻图片。没有敏锐灵活的反应能力和能征善战的本领,这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也许我们今天就不会看到了。

    以上这些,我认为,可以说是华商摄影为21世纪中国新闻摄影所做的兼具个性和重要性的贡献。

    从中国新闻摄影的大背景看,21世纪时代变革、文化思潮和科技发展的风云际会赋予视觉传播前所未有的生长空间。我曾用"全球化视野、个性化彰显、人性化观念、集约化生产"来概括21世纪新闻摄影所呈现出来的新态势,这"四化"令人兴奋。与此同时,在这一片艳阳天下,"轻、软、虚、钝"的新闻图片亦犹如杂草一样大量滋生。在这样的图片中,形式不再是为内容服务,而是干脆与内容剥离,甚至就成为了视觉的全部。比如,我们会很遗憾地看到,过度强调的个性表现凌驾于新闻最基本的信息功能之上;盲目追求的国际化视觉语言徒然是无病呻吟;过份琐碎的家长里短消解了社会责任和道义——新闻摄影报道演变成了一场仅仅只有画面"秀"。因辞害义的图片,最终伤害的是摄影本身。那么,此景此境之下,华商摄影对新闻摄影一些本质属性的坚守和发扬就显出了它可贵的意义。

    第二眼,来自于我个人对华商摄影的"一次亲密接触"。

    2005年7月,我应邀到华商报讲课,住的宾馆里每天都送华商报。差不多前后看了5天的报纸,我惊讶地发现一个状况:5天的报纸版面,图片不可谓不多,大图片也有,但全部是配文图片,没有一张独立的摄影报道!

    首先我想:是不是自己来得不是时候?后来我询问了华商的同行,这并不是偶然情况。图文配合不是错,但是,图片完全没有独立存在,完全是文字附庸,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图片在媒体内部并未取得真正的地位,在采访环节或是编辑环节,或是两个环节同时存在着问题。换而言之,是视觉传播机制方面存在着问题。

    这第二眼,好像和第一眼存在着落差,其实并不奇怪。相反,我认为,这也正是华商对当下视觉传播机制现实的一个反映。[FS:PAGE]

    21世纪新闻摄影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专业图片编辑--图片总监--视觉中心"的过程;新闻图片运用也走过了"版面大图片意识--立体化图片编辑--整体视觉传播"的道路。总的来看,应该说越来越向着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但是,现实的情况又非常地不平衡——先进的机制有时候并未生产出先进的视觉成果,反而在先进机制与传统媒体的磨合过程中,因为始终格格不入不幸被"磨"掉了。即使那些视觉中心仍然在运作的报纸,视觉中心其实还是处于辅助地位--内容确立之后,视觉作为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再行介入。

    这仿佛是一个悖论:摄影正是由于视觉传播的兴盛而获得空前重视;但这种兴盛反过来又在遏制摄影的独立,媒体需要好看的图片来吸引眼球,但并不特别在乎它的内容和意义。媒体纷纷认为成立视觉中心很有必要,但成立了又总觉得它处处挈肘或是可有可无。

    我认为,视觉团队落后于媒体发展,满足不了报纸的要求,肯定是不行的;超前呢?坦率地说,也未见得就好。超前一点点,可以起到引导和带动的作用,也就是给链条"提速"。超前太多,好比链条的转速跟不上齿轮的转速,还是得断裂。那么,视觉传播机制的建立,恐怕不是合并几个部门,设置几个职位就能解决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将视觉这一条线并入到媒体新闻报道的整体战略体系中去,让二者同步运行。这个需要报社决策层的主动,也需要视觉部门自身的主动。从具体角色上讲,图片编辑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可以说,图片编辑的个人素质是否过硬,职权是否到位,对于视觉传播的整体运作、对于视觉部门与其他部门能否和谐相处,有着关键意义。图片编辑弱,即使摄影记者强,版面视觉呈现也一定会有不到位;图片编辑强,即使摄影记者弱,版面视觉呈现仍然可以有亮点。这可以被许多报纸的实例所证明。

    所以,机制建设仍然是一个非常必须的工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摄影也就只剩下好运气了。21世纪,显然不是一个指望运气就可以成功的时代。

    对于华商摄影而言,十年辉煌,挑选出200幅照片做一本好看的书,其实不难;那么,二十年、三十年呢?每一个十年的总结,都仅仅是一些精彩图片的集粹吗?我想,这不会是华商的目标,也不是华商的实力所愿意俯就的!“两眼看华商”,又岂止是两眼能看完?借此机会,我想说我非常希望能参加华商下一个十年庆典,并准备好了惊艳的眼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3 , Processed in 0.07362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