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华商报业十年新闻摄影集《近些再近些》
李 楠
近年来,将本报摄影记者作品编纂成集,以影像纪录梳理媒体生长脉络,塑造媒体形象,并以此作为业界内外交流的中介,已成为国内纸媒的一种时尚。这既由读图时代新闻摄影产品丰富而催生,也反映了视觉传播现实的活力与亲和力。 在中国传媒界具有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华商报业,今年出版了图书《近些再近些——镜头背后的故事》,是集十年新闻摄影精粹的视觉文本。当这本249页的图书在我手中渐次展露眉眼时,它以自己鲜明的特点在同质产品盛行的年代个性亮相。 这本图书的最大特点是:不仅可以"看",更可以"读"。11条情感充沛的标题将200余幅新闻图片按照意义内核重新梳理,让它们像11条紧扣着时代脉博的河流一样在不同方向流淌、激荡,最后在入海口集结、合唱。每一幅图片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供人观看的视觉形象,而是大量耐人寻味的新闻事实。正是这些,让人们的眼睛不由自主地穿透图片,去"读"镜头背后的故事。 这些可以"读"的图片有如下特征: 重——十年来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从神五神六升空到伊拉克战争,全部有本报摄影记者的现场图片。没有这些重磅镜头,见证历史从何谈起? 硬——图片内容深入社会,关注民生,明察暗访,针砭时弊。新闻传媒份属社会公器,新闻摄影从来不能远离现实与生活,仅作个人化的咏叹。 实——朴实的影像语言反映着扎实的新闻内容,动态传神的画面将事件发生那一瞬间的惊心动魄永久保鲜。这是一幅新闻作品留传下去的坚实基础。 当下多元个性的时代背景赋予视觉传播前所未有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轻、软、虚"的新闻图片亦犹如杂草一样大量滋生。在这样的图片中,形式不再是为内容服务,而是干脆与内容剥离,甚至就成为了视觉的全部。因辞害义的图片,最终削弱了摄影的力量。因而,《近些再近些》为我们提供的视觉有了它的可贵之处——因为可"看"而不可"读",决不是视觉传播追求的结果。 这本书同样有它的缺憾。据了解,这本书并非仅作交流之用,而是要面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的。媒介产品经过第二次包装转化为市场价值,文字产品多年前就有非常成功的案例,而图片类则较为少见。因为能够被一再挖掘的价值,只能是新闻事件背后的思想性,也就是能让人一读再读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乃至许多同类产品,对新闻图片的重新解构基本还是报纸编辑图片的思路——平面展示,而没有完全按照书籍分页阅读和传播可持续性的特点进行组装。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给业界看的门道倒是有了,可让一般受众掏钱的"热闹"却没做足、做透,在由专业化阅读向生活化阅读转变方面,其实还有许多技术可以施展,比如文字的比重与编辑,比如版式的设计与细节等等。 当下摄影与市场的结合是热门话题。新闻摄影的"亲民性"其实也是与市场结合的先天优势。若大众果真愿意自掏78元购买一本新闻摄影集,抱回家去细细阅读,那就不仅仅是一本新闻图片集的成功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7 , Processed in 0.08098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