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8日,参加陈锦〈市井〉画册的首发式, 觉得有些摄影评论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谈视觉书写,好象谁在这个层面谈问题,谁就没文化似的。 视觉书写是一个很感觉的话题,也常常不好定性好坏. 不过,是否也因为有些评论家在视觉读解上知识和经验储备的不足...
翻出几年前在〈大众摄影〉杂志举办的李晓斌新书发行的研讨会上的发言,重发于此:
虽然我不知道李晓斌这本书在中国文化史上能不能站得住,但我相信李晓斌在中国摄影史上是一个人物,我希望这本书在中国摄影史的书架上可以站得住。
我还是想从摄影的角度谈谈,这样可能更言之有物。这本书在中国摄影史上是一个很好的讨论问题的文本,李晓斌不仅在拍摄内容上,在表现手法上也影响了一批人,其中包括了我自己。我质疑李晓斌刚刚说的“摄影语言不重要”说法。我们现在看李晓斌的作品,如果是用现代的摄影语言和摄影技术技巧的评判标准去回套评判李晓斌二十年前拍摄的摄影语言和摄影技法,这就出现了一个误区:可能会觉得他不讲究摄影语言和技法。其实,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他能拍下这些照片,摄影技术是相当高的,表现手法也是相当好的。记得1990年我在纽约玛格南图片社实习时,看到他们资料室中存有的一些中国摄影师的作品时,当时我就“哇,中国有这么好的摄影师。”当然,李晓斌如果还在继续他的拍摄活动,也不能以二十年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应该用21世纪的摄影语言和对摄影评判的标准来评判21世纪拍摄的的作品。提出这一点,不单是对李晓斌说的,也是对目前拍摄一线的摄影师说的。
对许多不知拍什么,只是玩弄光影技巧的摄影师来说,我们要提拍摄内容的重要性。但对于知道拍什么的摄影师,我们也要提视觉语言对作品之重要。世界上没有也不会有只注重拍摄内容,而没有摄影语言的摄影大师。这好像是悖论,但也是道理。
有一点遗憾就是书中许多图片说明是摄影师自己的感受,与摄影师希望传达的信息有距离。作为记录历史的人,要学会用事实说话,摄影师选择什么事实来注解图片表达感悟,是高超的传播技巧。在这一点上,从李晓斌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好的或不够好的借鉴。
还有一个遗憾就是这本书没有体现出李晓斌在摄影上的成就。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看到一本这样的好书。(完)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7 07:33 , Processed in 0.01546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