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性格决定命运——试说马康镜头中的人文关怀

2008-1-8 09:07| 发布者: | 查看: 941| 评论: 0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句不太有新鲜感的老话。但是用在马康身上,却可以折射出一种神秘的光芒。因为只要你读懂了马康镜头中的人物精神状态,也就读懂了马康的心灵世界,接下自然就会知道马康的为人和他的生命走向。
其实从摄影所能承担的义务来说,它无非只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认识世界的纪实传播,一个是愉悦人生的审美演绎。
对于前一个功能来说,摄影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从摄影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社会就肯定了它的物理镜头所描述的真实性。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摄影所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写实本身,而是如何把握写实的准确度或者说精确度。至于摄影的第二个功能,也就是审美愉悦的功能。我们看到,摄影家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创意曾使现代人叹为观止,并且和绘画一样,审“美”审完了,接着审“丑”,从感官的愉悦到感官的刺激,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一样再好的东西一旦泛滥成灾,也会失去其真正的魅a力。因此我才想到了这样的问题:现代社会也许不再需要太多的平庸的图像,而需要真正的给人以震撼力的影像。那么,我们有多少人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或者说,我们究竟如何评价图像的终极价值?
其实摄影所具备的纪实功能,要求拍摄者以一种时间的延续观念来面对所拍摄的对象,不管是动态的社会生活事像,还是相对静态的历史人文景观,都必须将其时间的延续性清楚地表达出来,尤其是注重对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深入考察和连续纪录,以其不可分割的生存状态展示个体生命或群体无意识所留下的痕迹,让人通过其形象的特征认识历史演进的种种可能。现代纪实摄影的力量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以视觉图像的方式展现世纪的风貌,诉说历史演进的艰难,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提供知往鉴来的生存图标。它不仅仅要求摄影师清晰地记录下社会生存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或是从被世代风雨所风化的生存环境中找到历史发展的必然线索,从而以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后人,让后人或抚案长叹,或拍案惊起。这样的纪实摄影才会有真正永恒的生命力量和存在价值,时光的隧道才可能延伸以至无限。
马康的镜头语言也许可以做到这一点。在他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人物肖像特写中,每一张脸的诞生其实都是一次摄影家和被摄者的对话过程。从他们的眼神中,从他们的姿态中,我们读到的更多是对生活的自信,是对现实的自足。就像马康对他自己生活同样的充满自信和自足一样。是的,照相机从来不是一种中立的、超越自然的机器,任何快门按动的瞬间都是镜头后面一系列文化和语言的选择结果。有的摄影家为了快门按动的这一瞬间进行着艰苦的思考和寻找,有的摄影家却在很自然地按下快门的瞬间,释放Ma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马康的状态就属于后一种。因为这一瞬间饱含着某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震撼力——摄影就可能为平淡的日常生活赋予了某种不平凡的意义。快门按下了,作为已经过去的瞬间死了,但作为一种心灵和历史的存在,它却永远活着,这也正是这些画面的神秘和魅力所在。 
此外,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往往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特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这一重要的特征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摄影遵从的范本。的确,纪实摄影善于传递同情的战栗与真诚的慰藉,所以常常成为煽情的工具。然而马康所遵循的原则是:不希望带给人们纯美学意义上的感动或震颤,而是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抽取最敏感最撩拨人心的瞬间,让你不由自主地为这个星球或悲或喜,坐立不安。所以我才说,马康是通过一种人文的关怀力量走入新疆,走入芸芸众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做那一丝不漏的纪实图片,那样的面面俱到会让人们忽略思考的空间,深刻的思考与关注在我看来是直接、简单和独立的。我仅可能使我的作品朴素还原本色,只有朴素才是最能接近真实的。否则唯美主义的修饰只会让我的真实表达成为一种油料漂浮在水面上而不够沉着。”
这样一种“本色”的性格,决定了马康还会固执地沿着他既定的目标走下去——那么从容不迫,那么充满自信和自足……因为他是涌动于地层深处的水,而不是漂在水上的油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5 , Processed in 0.07750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