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得宽泛一点,我们所拍摄的大多数图像,都可以称之为风景。稍微细分一下,还可以分出有人的风景和无人的风景。但是其中的复杂性,就在于往往在有人的风景中,可以折射出人性的虚无;或者在无人的风景中,看到人类存在的惊心动魄。优秀的摄影家可以在其间自由往返,创造出自己心灵中的那一片天地——尽管都是选择了严格的纪实摄影的传统手法。 比如卢西亚诺·迪阿雷桑德罗(Luciano D’Alessandro,1933— )就是将镜头对准人类生存状态的优秀摄影家。他出生并且一直工作于那不勒斯,1950年起开始摄影。1952年,他为意大利和世界上的一些重要杂志拍摄报道,包括和一些摄影杂志的合作。随后到了巴黎,并且拍摄了苏联和古巴。1961年,他在那不勒斯举办了第一个个展。从1956年到1968年,他深入探索心理学领域。1969年,受到纪实文本和电视电影的启发,出版了第一本画册。1983年以后,他移居巴黎并且在那里住了许多年,和马格南的摄影家如卡蒂尔—布列松、约瑟夫·寇德卡、马克·吕布、安德烈·柯特兹等人都有过密切的交往。他的作品主题大多和社会和环境报道相关。作品曾入选过“荷赛”。你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人性的关怀,但是画面中时常会透露出一些荒诞和虚无,让人体验到人生的无常。 至于无人的风景,现在成为很多摄影家的尝试空间。当然,我所说的无人的风景,不是哪一类浅薄无知的、唯美主义的沙龙糖水片,而是具有独特生命力量的景观。看看意大利女摄影家拉斐尔拉·马里尼诺(Raffaela Mariniello,1961— )作品,你就会同意我的观点。一直生活和工作于那不勒斯的马里尼诺在20岁时接触摄影,并且和一家摄影图片社合作。基于这样的体验,她一直保持着对都市生活的敏感嗅觉,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保持着对艺术的探索,对人类生存关系非常感兴趣,关注人们生活的共同主题和空间,工业和后工业景观一直占据了她的作品的中心位置。她喜欢在夜间拍摄,通过长时间曝光,形成非常纯粹的个人化风格。她的作品是对沉重的经济压力下社会疏离和冷漠的见证。作品具有强烈的氛围感,人类不在现场,却有强烈的光线对比和心灵的撞击。世界在漫长的瞬间中被凝固,我们似乎也在镜头前面停止了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