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昆: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梳理和整理中国当代摄影史的必要,因为摄影成为当代文化的主角,如果不认真地进行对这种文化现象的研究,将无法应对和正确剖析摄影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作用。许多朋友自觉地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采访记录还在世的众多摄影前辈,希望为后世留下一份尽可能真实完整的史料。这些朋友的努力功大莫焉,不过对于浩瀚庞大的历史,这些朋友的努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为就在大家努力地抢救般的进行这项工作之时,许多老人也在纷纷告别我们,这两年相继离世的摄影老人有邹健东、吕相友、袁克忠等。随着他们被自然法则无情地夺去生命,无数鲜活的历史永远不会获得最真实的证据。即使还相对年少的一代摄影人,也因岁月的打磨,渐渐失去对历史精确的记忆。前不久王文澜和我共同回忆二十多年前中国现代摄影沙龙筹办的往事,结果两人的许多回忆根本就对不上号。我辈尚如此,老辈亦乎?历史失去真实证据之后,就是别人随便打扮的姑娘,现在网络又是一个给了民主又放出魔鬼的双料平台,一些人不愿认真仔细的研究历史,拿着道听途说剪刀加浆糊地胡乱下结论,所生产的八卦只有娱乐功能,其实贻害无穷。现在高校的学生论文生产方式许多是网络搜索后的简单拼凑,这样下去历史慢慢将完全扭曲。鉴于这种情况,在众多关注此趋势朋友的呼吁下,去年8月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八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提出启动整理摄影史的工作,也有众多人士认为是中摄协准备治摄影通史,但我一直认为治通史方式过于老旧,弊端多多,更希望这次会议是动员、呼吁全国各地的朋友们积极开始进行各自、各地、各层面的摄影史研究,以各种方式进行这项工作。这样才能将历史的整理工作做的尽可能的客观和完整。前几天,收到南京艺术学院摄影系主任钟建明教授寄来的材料,是他利用策展的方式对江苏当代摄影史的影像展览式的梳理。钟教授特别声明,"这不是一次通常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展,展出的摄影原作除其艺术价值外,同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因此我希望您能够站在图像前去静思,越过年代,与作者同一角度,去感觉那个时代的气息,去倾听那个年代的声音,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揣摩他们的创作动机和现场感受。如果您用观赏的方式去看每一幅图片,只能遗憾的看到精美制作工艺和普通的拍摄技巧,那就完全扭曲了我的策展初衷"。我认为他这段话说得极其精彩,是一种对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的回答。同时,这也是对参展摄影家作品负责任的解说。钟教授的努力做了一个非常好先例,具有普遍的意义。如果全国各地珍视自己摄影身份和有条件进行这项工作的朋友们都像他这样踏踏实实地整理自己身边的摄影时,相对完整真实的中国摄影史最后一定水到渠成,而不必非要做一部恐怕"以偏概全"的"通史"。下面是钟教授的策展前言和13位摄影家(按拼音序)的作品。详细的作品和摄影家简历明天以后再分次贴出。
读《这方水土》 --策展人的话 本次展览以学院的名义邀请了13位江苏自1949年以来较具代表意义的摄影家。我们将纵跨五十多年的摄影作品在一个空间内展示,试图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对本土五十年摄影发展的脉络进行浅表性透视,对江苏艺术摄影的状况进行解析与回顾。 自1949年以来,中国摄影走过了四个阶段,1949-1966年建国建设阶段、1966-1978年文革阶段、1978-2000年开放繁荣阶段和2000-至今的影像数字化与平民化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摄影艺术荣辱始终和社会形态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展试图对江苏地区的摄影演进过程做纵向和横向的学术性梳理,探讨问题涉及四个方面:一、年代与社会背景;二、作者的工作形态和拍摄动机;三、拍摄年代的审美标准;四、影像技术与传承关系。 1949年后中国人民基本脱离了大规模战争,但接踵而至的各种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交织,使得刚平静下的国民们又进入新的亢奋状态。此时摄影家的社会属性已从解放前的自由身份转向职业化,成为"公家"的人了,而大部分摄影家都是解放后参加工作,由组织分配加入职业摄影队伍,摄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主流摄影家基本工作于新闻机构。拍摄称为任务,摄影者的拍摄动机也和政治交织在一起。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能够自己拍摄照片的人并不多,摄影是一种职业。题材选择大都是反映火红生活和社会活动,专门拍摄风光的摄影师甚少,今天看来极普通的风光照片在当时可是不一般,偶尔出现的风光图片让人们眼睛一亮。当时的艺术摄影构图四平八稳,用光、影调处理循规蹈矩。摄影技术是从老辈人继承下来的,无论是拍摄技术和暗房技巧都相当严谨。 1966年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生,这是全国大部分文化人的恶梦,在此之前的1957年反右运动已经让一代民族文化精英损兵折将。很多人从此改变了一生,文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延伸至几代人。五十、六十年代的摄影家很多都在文革中转行,甚至被迫放下心爱的照相机,下乡务农。当时的工作形态已经完全畸变,大多数文人都处在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工作,人人自危,恐于卷入政治旋涡。即使还在革命岗位的摄影记者,这时的拍摄任务基本也是千篇一律,内容和手法都比较一致,只是题材会有所不同,但一定和革命有关,此时拍摄风景照片会被人嗤之以鼻,被指责为资产阶级思想遭到批判。摄影作品均以八个样板戏剧照为审美标准,以江青的"月夜下的哨兵"为模仿对象,当时的口号是教条的三突出。文艺机构已经关门,只剩新闻媒体的摄影记者,摄影出现了断层。 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对五十、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个天赐良机。文革期间高压政治通常只针对有政治经历的人,而当时无学可上,又无娱乐的少年人倒反而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玩耍,照相机对年青人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随后的经济、文化开放,对喜爱摄影的青年人而言,真可谓是时逢天时、地利、人和。此时中国摄影形态发生了第一次裂变,摄影已不再是极少数专家们的事了,出现了以新闻摄影为中心的巨大摄影圈,中国出现了第一次摄影热潮。政治气氛的缓和,让年轻人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各种艺术展览不断,此时相对成熟的中国摄影工业为大批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拍摄照片的基本条件。年轻人在经济许可的情况下,两条腿走路,一面在自己生活的地域拍摄各种题材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貌照片;一面刻苦钻研暗房技术,他们或从师或自学,自发组织了各种沙龙,可谓是百花齐放。在此摄影的高潮下,中国逐渐孕育出了新一代摄影人,他们的基本特征是实践能力极强,崇尚技术,对政治题材淡漠,缺少兴趣,更愿意以一种自由主义的态度把玩摄影。 时间很快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民生活改善,消费时代到来。全球信息网络化,摄影也进入数字时代。尽管中国摄影艺术隔离于西方,但新摄影技术却可以与洋人比肩。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已经成为主流摄影家,成为真正的专业人士。此时他们突然面临一个事实,摄影平民化现象,照相机(手机)几乎人手一架,而且随身携带。全球各地都能见到中国人拍照的身影,国内著名景点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台单反照相机在工作,影像革命来得如此之快,让人所料不及。前辈摄影家存在依赖的专业技能、专业设备、专门职业似乎化为乌有。数字图像铺天盖地,它的流传之广;数量之大;素质之好;内容之泛;获得的如此容易,让人怀疑今天的摄影还能成为艺术吗?面对这一切,很多摄影家准备不足,还以惯性状态拍摄照片的人,拍了照片难以拿出,大批文件存于盘中。专家和初学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中国的摄影艺术走入迷茫区,原来的艺术地位被群众运动的大潮慢慢淹没,同时又面对国外艺术摄影和时下当代艺术的两面夹击,再加上摄影理论家们的尖刻评论,使原来貌似繁荣、强大的摄影队伍显得虚弱和底气不足。 好在部分艺术家已经意识到摄影的现状,他们在思考出路,在改变自己,本次展览我们能够看到几位摄影家的新作,他们在保持摄影本体语言的形态下,探索新的表现样式,寻找传达的支撑点,尝试着用心对话,用影像交流。大浪淘沙,不进侧退,影像革命已成定局,新的摄影定义使它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图像犹如文字,它已进入文学的语境,摄影只有真正象文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它的生命力得到无限的扩展。 以上论述是在展出作品和与作者交流的基础上的个人看法,难免有偏颇之处,望与各位高人探讨之。 策展人 钟建明 2007.12.28. 陈哲:欢庆-1959 程华:“老车”-1 崔云:《诱惑—01》2006 顾东升:《欢送知识青年下乡》 1964.9 苏州 李宁:蚀-1 沈秉钧:《冲击》1957南京 沈遥:雾松2005 万鑫:云彩-1955年8月 南京 吴志忠:寒冬2006 晓庄:万人援越抗美大会-1964 南京 张安鲁:祁连山之夏-2004年 祁连 赵浏兰:《校友来信》1975 南师大附中 朱家宝:民国总统府西花园-7
钟建明:作为策展人我要特别声明,这不是一次通常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展,展出的摄影原作除其艺术价值外,同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因此我希望您能够站在图像前去静思,越过年代,与作者同一角度,去感觉那个时代的气息,去倾听那个年代的声音,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揣摩他们的创作动机和现场感受。如果您用观赏的方式去看每一幅图片,只能遗憾的看到精美制作工艺和普通的拍摄技巧,那就完全扭曲了我的策展初衷。
展览后记 展览缘起,当南京宁图科贸公司孙以德总经理委托我策划此展时,策展思路并不清晰。在和省、市协会的沈遥先生、赵浏兰女士谈到我的计划时,他们都感觉以学院的名义主办此次展览更合适,学院邀请展更具学术性。随后我又和南京大学韩丛耀教授交换了意见,他认为主题性是展览的核心。在认真思考了他们的建议后,我对策展定位进行了细化,最终决定邀请自五十年代至今江苏摄影界代表性作者,以对1949年后江苏摄影进行一次区域性回顾梳理。展出作品的文献性是策展初衷之一,大学摄影教学,史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次展览的邀请对象主要是在南京的老一辈摄影家,年龄最大的83岁。考虑到五十至七十年代摄影在社会政治中担当的角色,为了保证作品是在作者无政治任务的心态下,自由创作拍摄,也为了视觉效果相对一致,我建议摄影家们提供的摄影作品以风貌类为主,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并不做强求,因为他们参展作品本身就具有史料价值。为了保证参展文献的完整性,我和摄影系从事摄影理论教学的曹昆萍老师逐一拜访了参展作者,和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谈,以取得摄影家们创作时的社会状况、工作背景以及他们对摄影的态度等一手资料。 这次展出的图片作品是由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摄影系实验室负责打印的,我们利用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教师们的专业技术,使用了高等级底片数字化技术;国际最先进的惠普输出设备和D.I.M.数字影像媒体有限公司提供的德国国际标准全棉收藏级相纸,运用了专业影像控制技术完成了展览的作品制作。再次深切感谢孙以德、崔云、张安鲁先生对制作这批堪称国际收藏级水准的图片给予的帮助。也希望这次展览能为每位观看者留有回味。 预祝展览成功! 钟建明 [FS:PAGE][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3:06 , Processed in 0.06981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