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WPP与中国摄影之我见

2008-2-6 21:32| 发布者: | 查看: 1512| 评论: 0

1

中国摄影界对WPP(英文World Press Photo,中文所谓"荷赛")的关切与追求,在发展趋势上属于摄影观念变化的开放兆头。它表明了经历长期封闭的中国摄影,开始具有了国际化的意愿与志向。尽管迄今为止,中国摄影作品跻身WPP的成绩尚不很理想,然而展示自身形象的空间正在扩大,国际交流的趋势已经形成,取得引人瞩目的成果则只是时间问题了。

纪实摄影在中国当代摄影领域蔚成气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跨步。WPP从文化背景浮上显眼的前景,是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在中国发展到寻求突破的程度时节,所及时向世界范围求索的参照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意味着中国摄影已决心突破自给自足的固有文化格局,谋求在世界大范围里肯定自身的存在价值与存在位置。

此现象足以证实中国摄影观念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重要转变。 WPP虽然只是个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但对于变革社会中的严肃的中国摄影人,它几乎不期然地成为了突破局限、跻身世界的一种理想追求。

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特定历史阶段,WPP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是中国摄影人企图从敞开的门户走出去参与的一件现实可及的国际事物。即便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尚不算在WPP登堂入室,然而从自闭状态走出去并叩响WPP之门,已是不争的事实,较之过去这也已经是个可观的进步。WPP或许就是中国摄影(不仅只是新闻摄影)与世界摄影交流沟通的最佳接轨点。

我所关注的是中国摄影界由追求WPP现象,所引伸出来的相关摄影观念和摄影文化问题。在此我以WPP对中国摄影事物的影响,作为有迹可寻的参照,谈我个人的若干观点。

2

WPP是目前世界摄影界有较明确规则可以依据的摄影比赛。这样的格局,与中国摄影社会新时期以来蓬勃高扬的影赛情结,以及易折服于权威事物的传统意识,正巧形成国际之纵向与国内之横向的时空坐标交叉点。

中国摄影界对WPP的急切追求,具有明显的时代意义。WPP所涵盖的新闻摄影领域,正好与当前中国的社会纪实摄影主流合拍。这股日趋成熟起来的摄影态势,确实代表了中国严肃摄影可以跻身世界摄影领域的真实形象。

在消解去时效性而可以归划入纪实摄影或艺术摄影之前,新闻摄影属于功利行为性的事物。因此,WPP不可避免地沾染着或浓或淡的意识形态色彩。对WPP比赛公平性的疑惑,并不在于有无故意的人为舞弊现象。而在于难以求取充足事实,证明其评委在涉及意识形态问题上秉持公允态度。这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症结所在,而如何减轻此症结的弊端,则是个不小的难题。

《人民摄影》报不久前刊登了由我推荐的台湾摄影文化论者郭力昕文章《新闻摄影里的"西方观点"》,原文比经删节后见报的更长更详。郭力昕从对立于西方的立场观点,分析WPP的文化立场,将批判的思考推向了理论的极致。郭力昕的论点对于想要晋身WPP入选榜者,毫无实用价值,然而足以引发出深入思考WPP问题的一条思路线索。其文论的意义在于促发对WPP影像模式的学术探讨,和对于新闻摄影的理论质疑与深入思考。

在此补充摘录郭力昕原文的结尾一节:"而许多非西方国家的媒体,每日大量采用西方通讯社与大媒体的新闻照片,长期以来购买了图片资讯,也购买了新闻观点。此外,处处以美国经验为标准的台湾教育界与实务界,在从事新闻教育、报刊新闻摄影工作,以至于举办新闻摄影比赛时,除了不可避免地参考或借用西方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之外,是否毫无保留地将西方对新闻摄影的定义或规范照单全收,抑或以一种比较选择性、批判性的态度重新面对新闻摄影,应是我们需要审慎思度的课题。"

郭力昕论文对WPP立足西方新闻观点的分析批判,旨在使思考与参与WPP的中国人,在观念上保持必要的冷静。其一番颇具批判意识的议论,不在于观点本身的是否无懈可击,而在于能够引发对特定讨论事物的深刻剖解。具体来说,当对WPP的思考在观念上陷入困境时,郭力昕的立论无疑有助于引导人们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索。这也表明理论的意义并非在于提供答案,而是提醒对问题深入思考的思路线索。至于相当于答案的实践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获奖于WPP等,那是另外的事情。[FS:PAGE]

3

中国摄影进军WPP的现象,文化上的涵义就是东方遇见了西方。东西方文化的接触与冲突,乃是本世纪激烈化的世界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心于思考中国摄影国际化的人们,回避不掉这个令人伤脑筋的大课题。属于西方文明产物的摄影,操作于东方人的手上,要想探索其真缔,则回避不掉从理论上研究东西方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又想跨出自家天地,跻身由西方人主掌的WPP,则所要做的文化思考,显然远远重于技术的演练。

所以,每一个想做出创造性成绩的中国摄影人不妨自问:"自己是否做到了在文化观念方面的足够理论思考?"对于众志成城执意进军"荷赛",并且秣马厉兵严阵以待的中国摄影界的大队人马,WPP可不是一个仅靠口号呼喊或年复一年口号不断的空洞决心所能攻克的堡垒。

意识形态的分歧似乎随着东西方阵线的界限模糊而淡漠,是否如此还尚且难说。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则仍是躲避不掉的积存问题。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大命题,不适合在本文放谈。我且援引若干已有的见地作为借鉴:

一位名叫钱俊的学者在其文《从东方发现西方》中如此表达意见: "文化观既要有实践智性,也要有美感体验;既要有批评,也要有建设。探索摆脱帝国霸权主义的文化建设不仅可能,而且极需。"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位"身兼黑人和女人两种边缘弱势属性"的美国人,成为第一位获此奖的黑人女作家。她深入挖掘语言的内在层面,企图使语言脱离种族的镣铐。她在阐述其创作观念时谈到: "我的作品要求我在一个强调性别、性以及种族的世界中,思考自己身为非洲裔美国女作家可以自由到什么程度……然而我的创作都出自喜悦,而不是失望?quot;

文化差异往往使某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常矛盾的现象,在西方人眼里显得很自然。反之亦然。以上两例,似乎可以引导有益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的建设性观念。面对仍然很西方观念的WPP,在冷静分析思考之后,我当然趋同积极参与进去的文化立场,主动地让西方认识中国和中国摄影。当然,参与的前提是必须保持中国人的文化尊严和坚持绝不一味媚外的人格姿态。

并且我还认为,积极参与WPP这样的行动,极可能成为促使中国摄影文化自身发生质变的历史突破口。由参与国际摄影活动所感应的现代摄影观念,必然会形成新的动势而影响中国摄影生态模式,从而为中国摄影的实践和理论发展激发深广层次的生命力。

4

越了解世界才越了解中国。

追求WPP现象的驱动力劲头,来自中国摄影人渴求认知世界和现代事物的强烈愿望,以及急切盼望被权威事物承认的心理期待。这个很具中国特色的现象,只有在中国社会全面走向开放的新形势下,才能如此深入摄影人心。

当我们能够冷静地看待WPP特定的文化局限,并选择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立场参与进去的时候,便会逐渐觉察到中国摄影作品与WPP所表现的很多人类共同关心的事物的摄影处理方式对比之下的差距。

乔天富在《浅谈中国新闻摄影进军"荷赛"》(人民摄影报 1995年8月30日)文章中,"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荷赛评选的影响"一节的开头写到:"'荷赛'的评委讲:'中国人的作品内向。'这句话道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不如此认为。我怀疑这是那位"荷赛"评委的一句西方式的客套推托之词,意在委婉地给落选的 "中国人的作品"以一个绅士风度的说法。我并不认为此话含有恶意,只是以"作品内向"为由解释,措辞过于含蓄。含蓄之余的见解,就要我们中国人自己去明鉴了。

以我在西方所见的那些广受推崇的严肃摄影杰作来说,皆相当深沉厚重,也可以说是相当内向或相当具有内涵。我想,那位评委用"内向"而不用"内涵"来品评"中国人的作品",是有所用心的。弦外之音的含意,只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辨听了。

对比西方涉及人性表现的摄影作品,研究他们处理人性这种人类普遍的、能够突显人类本质的、会被全世界所广泛接受的永久题材的方式,可以发现,中国人拍摄的同类题材,难免显得较为浅露浮泛,在发掘人性本质方面缺乏必要的深刻性。[FS:PAGE]

可以说.与西方的摄影作品和WPP的精彩获奖名作相比,中国同类题材的作品在体现摄影精神方面显示出了薄弱、欠坚实,在表达摄影语汇方面往往流于含糊、欠明确。如果西方的好作品展现出某种内在性的、收敛的、深入的风格;则由国人自己举出的好作品便相对倾向于外在性的、情节的、表像的形态。该评委以"内向"一词形容,可以理解为暗示"中国人作品"的摄影表达有失干练透彻。

关于东西方文化所形成的摄影表现差异,确是中国摄影理论急待深入比较研究的空白课题。我谈此问题的此时,也弄不清楚问题的究竟。我很愿意同大家一道深入这个思考领域,因为这是一个当东方遇见西方、当中国遇见世界的时候,所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5

无论渴求变革的中国摄界面对开放大潮是否做好了应变的思想准备,WPP这个国际参照物的生动形象映入眼中,足以给具有思考力的中国摄影人制造引发反思与自省的历史契机。

尽管中国摄影论坛对WPP现象的反应点,起于低层次地讨论如何能在"荷赛"获奖,但由此进入高层次的相关摄影文化研讨,也是顺理成章的前奏。有了必要的对广泛摄影文化的全面思考,则必然会导致思想观念的变化。比起以往保守局限的摄影思维,当前的摄影观念已经不再简单。如今的中国摄影论坛,传统式的谈技术谈定义之外,已经有日渐多起来的人们谈摄影文化、摄影观念、摄影精神和摄影人格。

周朝荣在《也谈中国摄影进军"荷赛"》(人民摄影报1995年10月11日)文中谈及:"我们只看到外国记者在'荷赛'连连获奖,却没有探究一下人家是怎么玩命干的?"该文引述了著名战地摄影记者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

卡帕之所言,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一个摄影人的精神层面。因此我想,是中国摄影人应该认真思考摄影精神的时刻了。以往许多摄影议论之所以最终沦为理论的空洞,就是由于缺乏对摄影人作为创造性的人的精神支撑的重视与思考。所有空洞的论理,都失误于将摄影当做工具来理论,忽略了对摄影人之为人的人格品质的评议。

我于此不必引述周朝荣对比中外记者时采用的尖锐言辞。那些总是在四路出击八方参战的中国摄影记者,从来都是奔波不迭的社会大忙人,却为何在阵阵留名之余的专业较真时节,拿不出过硬的作品?是器材还不够精良,胶卷还不够用?对器材和胶卷的需求,可能永无尽头。如果把这劲头放在对事业精神的无尽追求上,许多问题大概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能够设想一个影赛不舍、利益不放、吃亏不干、好事都沾的摄影者,会在专业实践上有过人的表现吗?更谈何献身?

不光在对WPP的现象上,在所有充分考验摄影人精神力量的场合,中国摄影人面临着严峻的观念与精神的挑战。尤其在社会风气严重解构理想精神的形势下,摄影理论在严肃命题上的思想贫困,更显示出招架不住现实冲击的非常衰弱。

中国摄影人当前首要的精神,是能够在日渐商品化平庸化的社会文化风潮里,坚定思想意义的追求,坚持个人实践的真诚态度,透视真心所感应的摄影题材,方能获得具有创造性的和富有人的生命意识的摄影作品。

中国现实社会里不乏有精神力量的文化人范例。且听听当代中国作家张承志的两段话(《我被选择做一个"信仰的中国人"》1994年11月13日): "我觉得一个作家能够把他的作品推向一种永远被检验、讨论的命运,和它描写的人民一道接受历史的审视,总比高高在上、欺世盗名的作家更需要勇气。" "'信仰的中国人',这样的人在中国是否会逐渐多起来壮大起来,是关系到中国文化前途绝对重要的因素。我绝不相信中国人没有信仰,中国会有前途。"

6

中国的新闻摄影作品何时才能在"荷赛"获大奖?

这是一个最被中国摄影人在情绪上和讨论中迫切关心的问题,这也是个本末倒置的发问。

我无意贬低"荷赛"的专业水平,也确也有许多摄影家籍"荷赛"的肯定而步向成功,但是最终衡量任何一位摄影家的创作高度,不会以"荷赛"之获奖数量为评价标准,而是以其作品的真实质量为依据。获奖尽管可以被认为是实践成果受到肯定的一种表现,然而获奖也不必成为事业追求的目的。尽管"荷赛"的不少获奖作品将永垂史册,然而我却认为因为有此奖项的设置与杰作的诞生之间,其实并无多么重要的因果关系。[FS:PAGE]

此外,能否在"荷赛"获奖,除了个人专业实力的因素,还有可遇不可求的机遇成分。摄影作品获奖甚至发表,都涉及机遇。

观览中国摄影论坛上的许多有关"荷赛"讨论的文章,仍将相关命题的求解,锁定在探测中国作品何时入选获奖的时间刻度上。

于是我的相关思考也被牵扯着无法免俗。若由我来回答此热门话题,我的判断是:当中国摄影人彻底摆脱极左的思维模式的时候,当中国摄影人不受商品市场污染的时候。这只是两个起码的条件,此外关于摄影人的素质、思想、人格和能力以及机遇等等等等,还有大段要走的路。如果中国摄影人实际上已经接近WPP的获奖水平,则对获奖所倾注的算卦式的猜测自然早该冷却。所以我说,当中国摄影界的热门话题不再喋喋不休于炒作何时获奖的时候,中国人的作品与那个奖的距离就会接近了。

1995年
《光与影》1996年第一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47 , Processed in 0.07021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